张敏
【摘要】本文从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法律性、专业性、系统性等特点出发,分析科研单位当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全面构建内控管理体系的角度给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希望能给予科研单位的内控管理人员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内控体系
引言
我国的科研单位在成立之初就决定其必然存在一定的公益性质,意味着在保障其健康发展的同时必须为社会提供更多公益性的支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开展各种经营管理活动。并且随着市场化的逐步推进,科研单位的发展模式也更加多元化,资金来源更广,经营范围更大。当然,风险危机也会接踵而至,要求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时要注重加强内部控制,提升运营管理能力,才能促进单位的长足发展。
一、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条例,从制度层面上推进了我国各集体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科研单位也必然遵循相关的法律条规,因此其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法律性:科研单位按照专业划分有学科型、人才培养型以及行业型三种,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建筑行业型科研单位,其主要职能为参与制定建筑领域的相关行业标准、进行权威性的评审和公证。在标准内控上,会更加注重标准的公正性和保密性,因此,內部专业性较强;我国的科研单位一般由科技及财政部门共同管理,单位内控要同时满足各方需求,并且还要符合单位自身的特点。因此,对内控的系统性管理有严格要求:独立性是科研单位内控管理的另一大主要特征,在形式上,内控系统不受部门及人员约束,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审计部门是专设的,因此减少了客观条件的干扰,保障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稳定性以及运行的安全性。科研单位的内控方向一般包括国有资产资金管理、人才管理、科研成果转化以及科研项目管理等多个方面,在实际的内控过程中,要深入到这几个层面一一解决相关内控问题,化解单位营运风险。
二、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问题表现
首先,内控意识薄弱。科研单位内部人员虽然大多都是高学历人才,但一些人员综合素质不高,问题的协调及项目争取能力不强,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未接受过系统的内控管理教育培训,无法深入地了解内部控制对单位长久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内控意识普遍不足。一些单位实施科研项目时不知该如何在项目失败的情况下保障资金的可控性,又该如何有效地激励人才,防止人才流失,使得单位内控流程混乱,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隐患。其次,内控执行不力,一些科研单位各岗位操作流程不规范,许多岗位处于有权无责的状态,一旦遇到责任追究就互相推诿扯皮,内控措施无法落实到岗到人,极大地削弱了内部控制力度。制度是基础,制度的不完善也进一步影响内部控制的执行,一些科研单位过分注重科研任务,在执行相关内控措施时处处以科研为借口,“管理是为科研服务、为科研让路”,本身无可厚非,但却并非是说内控管理不重要。相反,它是科研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实现单位整体的效益最大化,从全局的角度上看待科研单位的生产运营,是为了避免陷入管理无序、风险失控的必要举措。最后,风险防御能力不强。当前的科研单位人员普遍缺乏风险防控意识,在课题结题审计前不能准确地把握审计重点,审计后也不能按照规定及时整改,对风险属于事前不预防,事中不控制、事后不反馈的消极状态。
(二)问题成因
1.内控环境建设不足
一方面,我国目前颁布的内控文件中没有针对科研单位制定详细的内控规范性条例,致使单位的内控管理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另一方面单位的领导未对内部控制引起足够重视,对内控体系的建设也缺乏长远的思考。同时,单位内部内控制度不完善,无法为单位内控管理人员提供标准化的行为规范,导致单位内控管理无所依托,流程混乱。
2.信息交流沟通不畅
由于单位管理层级较多,上下级沟通信息不对称,单位内部也缺乏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信息共享程度较低。加上人员普遍沟通欲望不强,导致内部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不利于实施有力的内部管理控制。
3.监督与内控评价不足
一些单位虽然设置了独立的内部审计监督机构,但相关的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在机构人员的选拔上不够公正、透明,没有制定明确的能力考核评价标准,并且只注重事后的行为评价,在事前缺少防范监督,事中缺乏控制管理,不能实现全过程的监管控制,不能及时识别并控制风险。内控评价的标准体系不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缺少激励奖惩机制,使单位的内控管理效果得不到保障,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三、构建科研单位内控体系
体系的构建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提高外聘审计人员的比例,在单位内部开展内控教育培训活动,提高人员的内控意识,提升内控水平:成立专门的内控小组,全权负责企业的内控体系建设:塑造内控文化,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明确体系的构建目标,从科研单位的内控方向可知,其主要目标包括形成完善的内部规章制度,保障内部资金运行安全、确保人才培养及人力资源合理分配,实现经营效益,提升公益服务能力。其中的关键环节在于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包括单位流程管理制度、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单位风险控制制度等诸多制度内容,需要单位管理者全面的梳理单位业务经营范围,展开系统的研究分析工作。
其次严格控制内控活动,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内控活动一般包括预算控制、资金控制、合同控制、科研项目控制、工程项目控制、资产控制、财务报告控制八个方面的内容。围绕这八个控制活动展开风险评估,强化过程监督,形成一体化的内部控制体系,全面的实施系统内控。下面就从资金控制的流程与预算控制的功能两个方面对控制活动展开说明。资金是科研单位内控活动的管理核心,因此在这个模块强化内部控制是首要且必须的,在资金收入流程中的业务经办环节,经办人要将与收入相关的任务书、合同资料进行仔细核对,保障资料的完整性以及真实性:资料复核环节,归口部门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归类、立项;财务审核环节,财务人员要对票据进行审核,确认无误后进行账务处理:出纳收款环节,出纳人员根据财务人员的审核意见收取款项。在资金支出流程的支付申请环节,要保证支付符合相关预算规定,借款报销要由专人签字,并提供支出缘由的证明性材料:在支出审批环节,要制定严格的支出审批制度,并据此进行支出审核,在审核岗位的设置上要明确职责划分,不可越权违规审核:在财务审核环节,财务人员要在税务局网站对相关票据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并核对款项是否一致:在办理支付环节,各项业务办理都要有备查记录,款项的支出都要留存有效票据。预算的控制管理不从流程展开,而是重点分析预算控制的功能导向。其原因在于预算管理作为科研单位的管理主线,统筹着单位的内控活动,因此,加强预算内部控制,提高预算管理效率同样十分重要。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时一定对其发展前景做出了合理的预测规划,并同各研究部门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分析,保障预算编制的公开透明性,并将单位的全面收支都纳入预案计划,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将其贯穿于单位运营活动全过程、全领域,从预案控制的维度出发实现单位内部的全局性控制管理。
最后,为保障体系的稳定有效运行,按照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进行岗位设计,实现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岗位约束机制:加强投资风险控制,避免盲目投资或管理失控:搭建内部信息交流平台,促进资源信息共享: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力度,减少业务操作失误,保障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等。
四、结束语
我国科研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各科研单位管理人员不要有畏难情绪,要进一步加深内部控制建设的问题探讨,促进单位管理能力水平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