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大指标体系的2018年安徽省各市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2019-09-20 09:59李南凯彭良玉刘赞扬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安徽科技 2019年8期
关键词:潜力实力安徽省

文/李南凯 彭良玉 刘赞扬(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当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让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充分发挥,已成为新时代安徽创新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研究构建安徽区域创新能力五大评价指标体系,以2015—2017年安徽科技统计数据为样本,对2018年安徽省16个市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在简要分析区域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家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以及《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安徽省“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等相关文件,结合《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安徽省创新能力评价实施细则》等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内容,征求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技发展

战略研究院以及省内部分重点高校院所相关专家的意见建议,研究提出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环境建设能力”“创新成果产出能力”“经济结构优化能力”“社会民生服务能力”等一级指标5 个,“每万就业人员的研发人力投入”等二级指标25 个(见表1)。指标选取的主要原则是可得性、代表性、科学性。

表1 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在计算确定评价得分方面,本研究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运用功效系数法,将所有考核指标的统计值转化成60~100 之间的无量纲评分值,然后对每项考核指标按照相应的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分别计算总量水平的静态指数和当年增长的动态指数,按照静态指数50%、动态指数50%加权平均计算综合能力得分,静态指数100%计算创新实力得分,动态指数100%计算创新潜力得分[1]。

1.功效系数法

功效系数法又叫功效函数法,它是根据多目标规划原理,对每一项评价指标确定一个满意值和不允许值,以满意值为上限,以不允许值为下限。计算各指标实现满意值的程度,并以此确定各指标的分数。

图1 2018年安徽省16 个市创新综合能力评价

其中,Zi为Xi的无量纲化值,Xi为实际值,Xmax为最大值,Xmin为最小值。

2.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是指标综合的基本方法,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若干个指标计算的分值与其权重按如下公式计算就得到综合指数值。

其中,Wi是指标Zi对应的权重。

二、安徽省各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通过选取2015—2017年安徽科技统计的基础数据(略),按照以上五大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从创新实力和创新潜力两个角度来对全省16 个市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对创新实力和创新潜力得分进行综合计算,从而得到综合评价得分,从整体上反映各地区的创新能力。根据初步测算结果,2018年安徽省16 个市创新综合能力评价见图1,排名前5位的市依次为合肥、芜湖、宣城、滁州和蚌埠。

从5 个一级指标看,2018年,合肥和芜湖分别位居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全省排名前2 位,其次是马鞍山、宣城和铜陵。创新环境建设能力排名第1 位的是合肥,其次是阜阳、芜湖、滁州和安庆。创新成果产出能力排名前2 位的地区是合肥和芜湖,其次是黄山、阜阳和滁州。经济结构优化能力排名第1 位的是蚌埠,合肥和芜湖紧随其后,其次是宣城和滁州。社会民生服务能力排名第1位的是芜湖,其次是六安、宣城、蚌埠和合肥(见表2)。

创新实力是指一个地区拥有的创新资源,如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GDP 的比重、高新技术企业数等,反映了一个地区创新资源的总量规模。创新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创新发展的速度,即相应指标当年比上年的增长速度。一般来说,创新实力强的地区想实现较快速度的增长是有困难的,因此实力强的地区与潜力大的地区不一定一致。通过这种方式评价,可以更加全面地反应地区创新能力的差异性和动态性。

表2 2018年安徽省16 市创新能力一级指标排名

图2 2018年安徽省16 个市创新实力评价

图3 2018年安徽省16 个市创新潜力评价

从图2 可以看出,合肥区域创新实力指标排名全省第1 位,芜湖排名第2 位,其次是蚌埠、马鞍山、滁州。实力指标高于综合指标排名的地区有7 个,实力指标低于综合指标排名的地区有6 个。

从图3 可以看出,在创新潜力指标排名中,宣城排名第1 位,阜阳排名第2 位,其次是亳州、宿州和六安。潜力指标高于综合指标排名的地区有7 个,潜力指标低于综合指标排名的地区有7 个。

三、安徽区域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安徽区域创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发投入总体较低。2017年,安徽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9%,比全国平均水平还落后0.04 个百分点,距“十三五”末达到2.5%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从区域研发投入分布看,全省有5个市研发投入强度不足1%,11 个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合肥市综合创新能力和创新实力多年来一直遥遥领先,创新能力排在前几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合芜蚌示范区和沿江地区,皖北地区创新综合能力以及创新实力仍然偏弱。三是创新潜力突出但创新成效并不显著的现象并存。从数据分析来看,一些城市创新潜力排在全省前列,但其综合实力有的却在全省排倒数,这看似不正常的对比其实也从侧面反映出各市在发挥优势促进创新能力提升方面还存在短板和不足。基于此,面对全球和区域科技创新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局面,要切实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创新思路举措,着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劲发力,寻求突破。

一是强化创新载体建设。深入推进全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形成由点到面的创新网络体系。加快“一室一中心”创新分平台建设,统筹推进“一室一中心”在全省布局,打造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国家“预备队”和省级“先锋队”。

二是突出产业技术创新。聚焦“三重一创”建设,组织实施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项目,构建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各市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扩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完善配套基础,着力打造形成竞争力强、特色显明的产业集聚发展区。

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健全科技成果寻找捕捉展示转化机制,与国内外知名大院大所合作共建重大创新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为抓手,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新产品,提升核心竞争力。发挥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技术转移早期项目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四是重视科技人才工作。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一批高水平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培养形成一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全面落实深化人才体制改革意见三十条等政策,优化科研人员评价和激励办法,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

五是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勇于冒尖、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3]。打通创新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做到政策服务有序化、常态化。

猜你喜欢
潜力实力安徽省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实力抢镜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潜力榜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PPP模式怎样发挥最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