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倩
(作者单位:山东外事职业大学)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心理学领域的新思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样,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知识理论也对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注重关注学前儿童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内隐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民主和谐家庭氛围的营造,有利于学前儿童养成积极的情绪和品质,促进学前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积极心理学理论最早出现在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中,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也为积极心理学的萌芽奠定了理论基础。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曾在他著作《动机与人格》中倡导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成长。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积累了一定程度上的物质财富,在此基础上,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生活质量和精神追求。 然而传统心理学中许多的理论只把人看作动物或者工作的机器,而忽略了人内在的潜力以及主观能动性。 传统心理学无法再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在此经济与文化条件的催生下,积极心理学产生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积极心理学现在已然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心理研究潮流,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与关注。
实现心理学的价值平衡。积极心理学主张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去研究心理学,以实现心理学的平衡性,使心理学的自身价值得到实现。积极心理学充分重视人的作用,以人为本,主张实现人的自身价值,发掘人的积极力量,使人能够更好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的积极品质,提高人们社会化的程度和质量,有利于人类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
由于战争的原因,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过于片面化,使人们对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的认识发生了偏离。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类积极的思想品质以及人类自身积极的内在力量,这些积极的心理学理念,正好可以平衡传统心理学价值的缺失,使心理学的价值得以完整实现。
强调研究每个人的积极力量。传统心理学主要以研究人们自身存在的“问题”为主要任务,而对于每个人身上的优秀积极的品质研究却关注过少。积极心理学主要围绕着人积极的品质进行研究,着重关注人自身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人的积极力量。积极乐观的内心情感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人们积极人格特质的养成,而积极的人格特质会在人们处于的社会关系中具体体现出来。因此,养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对于人们的社会化发展尤为重要。
提倡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传统心理学对心理问题的研究大多是从消极层面来解决具体的心理问题,不去探究其本质的原因。而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从积极的层面去解释探究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倡导问题虽不能帮助人们培养积极的品质,增加积极的力量,但是问题本身可以为人们发掘自身潜力提供机会,积极心理学对于问题的解释也不一样,它更加注重预防,倡导发现问题并给予问题积极的解释,以积极的方法和心态去解决问题。
教育目标失衡,重视学前儿童智力发展而忽视其心理发展。现代生活节奏加快,许多家长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所以在学前时期,许多家长就给学前儿童报名各种培训班,让学前儿童过早的认字、阅读、学习数学等相关的文化知识,家长容易出现重视学前儿童智力发展忽视心理发展的教育误区。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要求对学前儿童进行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等全方位的教育,确保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一目标主要是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的,因此忽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这一理念会导致教育目标的失衡,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这样不仅会给学前儿童增加心理压力,使他们丧失快乐的童年,还容易形成学前儿童不良的性格和情绪。
没有重视学前儿童积极品质的培养。学前时期是学前儿童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没有重视学前儿童积极品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家长不良行为的暗示和影响。部分家长不经常表扬和鼓励学前儿童,经常对于学前儿童采用消极的评价,不利于学前儿童正确积极的认识自我,对自我评价过低,容易造成学前儿童对周围事物认识出现偏差,影响其健康快乐成长。
家庭结构复杂,教养方式不当,忽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当代家庭的教养方式大致分为四种:民主型、独断型、放纵型、忽视型。 民主型教养方式主要表现为父母树立权威,对学前儿童给与理解和尊重,与学前儿童经常交流并及时给予帮助。 独断型教养方式主要表现为父母要求学前儿童要绝对服从自己,对学前儿童的所有行为都严格加以保护和监督。放纵型教养方式主要表现为父母对学前儿童总是抱以过度积极肯定的态度,但对与学前儿童的行为要求过低,容易出现溺爱的现象。忽视型教养方式主要表现为父母对于学前儿童情感上的忽视,对于学前儿童的行为缺少控制与关心。研究表明,其中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更有利于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现代家庭结构更加复杂,很多家庭都是“老带小”,单亲家庭的比例也日益增加,复杂的家庭结构不利于营造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 对于学前儿童积极心理的培养也有消极影响。
心智并重,重视学前儿童的身心和谐发展。在日常家庭教育中,作为家长,不仅要重视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也要注重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特别是积极情绪的培养。 事实证明,如果学前儿童长期处于忧郁、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他们身体发展发育的速度会逐渐放缓, 反应能力以及他认知发展水平也会受到消极影响,甚至会诱发一系列心理疾病危害学前儿童的健康。由此可见,学前儿童愉悦的内心体验,轻松的心理环境对他的身体和智力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家长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走出重智的教育误区,在家庭教育中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年龄特点给予适度的期望, 重视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注重学前儿童积极品质的培养,逐渐养成学前儿童的积极人格。首先,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以身作则,调整好自身的不良情绪,避免自己的不良情绪影响以及感染到学前儿童。同时我们也应当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前儿童的消极情绪,耐心的疏导学前儿童,教给他们正确的表达和宣泄消极情绪的方式方法,注重培养学前儿童的积极情绪。其次,家长应当以欣赏的眼光对待学前儿童,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特质,及时给与表扬和鼓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观察学前儿童的语言和行为表现,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增进对学前儿童的了解,及时发现学前儿童的优势,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他们,用科学的方式及时鼓励他们。 创造条件引导学前儿童发展自身的潜能,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进步提高,从而逐渐培养积极的人格。最后,家长要学会评价,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学前时期是儿童认识自我的关键期,所以家长应当根据每个学前儿童自身的能力、性格、气质等因素以及年龄特点,客观积极的评价学前儿童。 不仅有利于学前儿童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树立自信心,也有利于学前儿童逐渐养成积极的人格。
营造民主宽松的家庭氛围,采用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家庭是影响其身心发展的重要组织系统之一,因此家庭氛围的好坏对于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尤其重要。上文提到,民主型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学前儿童的积极型人格的发展,也能够有效减少学前儿童情绪性行为的发生。
一方面,家长应当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采用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尊重学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过分的溺爱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完全的包办代替,给与学前儿童独立自由的发展空间,建立安全型的依恋以及平等融洽的亲子关系,培养民主型的家庭氛围,让学前儿童感受到心理的安全和愉快,从而养成积极的人格。
另一方面,家长要与幼儿园保持密切的合作与联系,实现家园共育。家长要加强与幼儿教师的联系,积极了解学前儿童在幼儿园的表现,与幼儿教师共同商榷家庭教育中的方式方法,学习科学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保持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对学前儿童进行良好的教育是摆在幼儿园和家庭,甚至整个社会面前的重要任务,家庭作为学前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因素不可比拟的。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对于家庭教育进行指导有重大的意义。在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中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不仅有利于学前儿童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家庭良好氛围的营造,对于个人、家庭、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