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质量、经营环境与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2019-09-20 02:08余子鹏袁玲丽
经济与管理 2019年5期
关键词:比率竞争力要素

余子鹏,袁玲丽

(武汉科技大学 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犹如大国之“筋骨”,支撑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的实现,决定国家的创新能力[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提高制造业质量和效益,提升其国际竞争力。1980—2015 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增长较快,进出口净额由1980 年的-40.5 亿美元增长至2015 年的9 620.34 亿美元。但是,我国制造业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亟需提高,如许多产品进口价格远高于同类产品的出口价格,在2015 年代表先进制造技术载体的金属加工机床进口单价是出口单价的252 倍,我国制造业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要素质量、经营环境等因素影响制造业供给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提高要素质量,完善经营环境,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是需要各界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文献回顾及问题提出

要素状况、需求、相关支持性产业和企业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等因素,以及政府与机会两大辅助因素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从本质看,生产率是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因素[2]。影响生产率的因素有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研发密集度、产业政策、知识、技术创新、环境规制、产业集聚及服务业水平、FDI 和国际产业演进等因素[3-17]。

竞争优势不仅受制于成本,而且反映了技术、管理、品牌等经济复杂性因素。经济复杂性是体现在产业运行中的知识能力总量,产品差异化和产品多元化的能力作为比较竞争优势的源泉[18]。国内市场竞争也可以刺激国际竞争力[2],低程度的一体化市场通常生产率较低、价格较高[19],制造业市场扭曲等非竞争条件对出口发挥负向作用[20],要素市场如劳动力市场分割和资本市场分割会导致出口竞争力下降。

竞争力是制度、政策和要素等决定生产率的因素作用的集合。产业发展经历要素驱动、效率驱动,逐渐进入创新驱动阶段,反映了经济绩效、政府效率和基础设施等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是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竞争力源泉;相关效率和作用结果着眼于经济绩效、经营制度环境和物理环境,体现经济绩效和发展潜力。

要素密集性(特别是资本和劳动)、技术研发和环境规制决定一国经济的净出口。要素质量与技术赶超的关系受创新要素与其他因素协调,也受要素质量、创新环境及其他创新要素匹配等因素制约[21]。技术和环境规制是调整资本和劳动组合及其运行的重要因素。技术与出口的关系是正向的,但严厉的环境规制增加一些产业的经营成本,降低出口竞争力。制造业能源消费结构演变、工资等影响国际竞争力。提高以电力能源为代表的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控制煤炭等高污染能源消费有助于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劳动力工资水平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发挥正向作用[22]。有研究认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都与比较优势负相关。环境规制对比较优势的影响呈U 型曲线[9]。关税变化对不同技术层次产业呈差异性影响,进口关税下降有利于中低技术行业,但不利于高技术行业的竞争力提升,投入品进口关税下降则有利于高技术行业竞争力的提升[23]。

产业集聚水平与产业国际竞争力正相关,集群内的供应商、生产商、竞争者、中介服务机构、大学、研究机构等在狭窄的地理范围聚集、分工合作和紧密互动,有利于共享创新资源,降低创新成本、减少创新风险及加快创新速度[11,14,24-25]。垂直专业化分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26-27]。产业专业化等环境制约生产率,影响市场份额(竞争力的表现),对利润率产生作用,形成产业竞争力的传导机制[28-29]。

创新自主性及外向度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差异性效应。自主创新获取创新技术的主导性产权,获得主要创新收益而且形成长期竞争优势。开放性创新可以增强筹资能力、产生溢出与获取干中学效应,对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出口比重等都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基于开放与自主协同的开放式自主创新,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有较大的贡献[30]。

服务业技术复杂度及对外依存度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存在效应。生产性服务业为产出知识的产业[31],生产性服务本身是中间投入而不是最终产出,具有知识密集特征,能够为客户提供中间服务。高技术生产性服务包括金融业及专利和所有权特许,中等技术生产性服务包括通讯业、保险业及计算机和信息业,低技术生产性服务包括交通运输业和其他商业服务。它们共同构成金融、法律、流通等制造业的经营环境。

生产性服务贸易可以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开放程度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水平具有双向促进作用[32]。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33]。新国际分工、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性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制造业,对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34]。信息化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35]。生产性服务贸易能够促进制造业的知识、技术密集型要素投入,服务外包可以使制造业集中资源于最有竞争优势的环节,改变产业价值链分工格局[36-37]。

综上所述,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有要素禀赋、经济复杂度、商业服务、市场一体化程度、产业集聚、相关经济制度等,它们制约产业绩效、成本和经营过程,决定成本、收益和创新。这些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借鉴。但是,研究内部经营环境及要素质量对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效应的文献很少。我国制造业亟需进行供给侧优化,以促进国际竞争力提高和经济结构升级。那么,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动力源泉是什么?内外环境对产业发展具有怎样的影响?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国际管理研究所的竞争力评价系统,从供给侧要素质量、经营环境变迁等视角,梳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揭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动力特征,为制造业供给侧优化提供政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及假设

产业国际竞争力归根结底来源于产业的生产率,而产业生产率决定于要素质量以及要素发挥作用的内外经营环境。

经济要素主要包含劳动力和资本(含自然资源)。要素质量提升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其内在作用机理是:其一,教育和培训提升劳动力质量,研发投入和设备改进提升资本的质量,要素质量提升有利于提高对应要素的边际产出。其二,要素质量演变与有效组合,促进了要素质量交互提高和技术创新。提高劳动力质量有利于劳动者对高质量资本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资本质量升级对劳动力质量形成反作用,促使劳动力通过学习提升知识和技能。其三,要素质量提高了边际产出,各种要素质量交互升级并产生协同效应,促进经营规模扩大,获得更高收益率即规模效益。其四,劳动力质量和资本质量升级相互促进和有机融合,为后续技术创新形成坚实的技术基础。因此,各种要素质量持续提升,促使产业发展由依靠要素投入、规模经济到技术创新不断演进,为国际竞争力的动力源泉。

产业运行环境是对经济要素作用及其组合方式产生影响的因素集合,即各种非正式约束和正式约束制度决定生产和交易的成本,影响经济要素组合方式与配置效率,确定经济活动的获利性和可行性,潜在地为经济主体提供了激励结构,形成了经济(行业)变化方向[38]。产业运行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其中,内部环境是在产业运营中体现整体性的经营哲学、决策倾向和行为特征,具体表现为经费支出比例、产业专业化程度、供求格局及产业竞争程度,对产业运行的整体特征、产业发展动力、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具有根本性的影响。产业外部环境包含财政税收、金融体系以及对外依存度等变量,是产业运行的外部影响因素。

产业国际竞争力(IC)决定于产业生产率(prod),而生产率受要素质量和产业运行环境共同制约,因此有:

式(2)中,F 为要素质量向量,E 为运行环境向量。

综合(1)、(2)式可得:

要素质量是要素基本素质及其构成结构等特征的集中表现。劳动力质量由具有一定教育和技术水平的劳动力所占比例表示,资本质量由单位资本所占研发投入以及资本构成结构来衡量,拟引入接受高等教育劳动力比例、研发资本所占比例、国有资本比例和外商投资资本比例等变量。接受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所占比例越高,则表示劳动力质量越高,产业国际竞争力越强;研发存量占资本存量的比例越高,技术创新投入力度越大,资本质量越高,产业国际竞争力越强。因此可形成假设H1。

H1:劳动力质量和资本质量分别对国际竞争力呈正向效应。

资本构成变量包括国有资本比例和国外资本比例。国有资本充足,其比例越高,产业资本规模越大,规模经济收益越高,其国际竞争力越强。但是,国有资本比例高也导致经营管理惰性,负面影响国际竞争力。外商投资资本占资本比例越高,产业获取FDI的技术和管理溢出效应越多,国际竞争力提升动力越强。但是,吸引外资也会导致管理、研发失去主导性,对核心技术攻克动力不足,负面影响国际竞争力。因此,形成假设H2。

H2:国有资本比例、外商投资资本比例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效应不确定。

产业内部运行环境是直接影响要素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财务费用、营销费用、管理费用等费用支出反映产业运行特点,体现产业经营指导思想和目标导向,决定产业(企业)各环节地位和要素发挥作用方式,对产业运行动力和趋势产生综合性影响。财务费用、管理费用是间接运行成本,耗费的间接成本越高、效率越低,对国际竞争力呈负向效应,形成假设H3。

H3:财务费用与资产总额的比率、管理费用与销售产值的比率分别对国际竞争力呈负向效应。

营销费用直接用来促进销售机构和人员的销售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销售的成本,该比率越高意味着对销售和出口关注越大,对国际竞争力呈正向影响,故有假设H4。

H4:销售费用与产值比率对国际竞争力呈正向影响。

产业专业化程度体现一国在所控制经营环节的增加值比例。产业专业化程度越高,说明本国企业对产业价值链的技术、生产掌握程度越高,就越多地拥有产业核心技术和经验,产业国际竞争力越强。以制造业利润总额与制造业销售产值比率表示我国制造业专业化水平。形成假设H5。

H5:产业专业化程度对国际竞争力呈正向影响。

供求格局反映产业供给量与总需求量之间的比率,以某产业国内总产值/GDP 表示。分子表示该产业总供给量,分母表示国内需求能力。该比率越大,说明国内供给对需求的满足程度越强,竞争越激烈,形成假设H6。

H6:供求格局比率对国际竞争力呈正向影响。

行业竞争状况是由产业内企业数量、集中程度等体现出来的竞争程度。产业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适度的竞争有利于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因此,形成假设H7。

H7:行业竞争程度对国际竞争力呈正向效应。

财政税收是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在财政扶持和税收优惠方面对具体产业实施的政策总和。许多国家为了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竞争力提升等,不同程度地实施了财税政策,目的是减轻产业运营成本,激励产业经营积极性,通常用既定产业税率与平均税率的比值衡量。因此,形成假设H8。

H8:财税优惠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呈正向影响。

在经济运行中,金融体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内容,对经济主体的经营行为施加制约。金融发展水平和质量是一国经济和产业成长、升级和结构变化的重要环境,影响一国经济资源配置和运行效率,为具有潜力的企业提供融资,降低高新产业企业的融资和运行成本,促进资金、资源与创新技术的融合[39],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可得假设H9。

H9:金融发展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呈正向影响。

一国经济与外界经济交流,利用内外市场和资源,吸收外国技术、经验和获取规模经济,可促进本国产业竞争力提升。用产业进口总额与总产值比率、生产性服务进口与制造业总产值比率等变量表示产业对外依存度。形成假设H10。

H10:对外依存度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有正效应。

三、数据处理及指标分析

通过运用中国统计局统计数据年度数据库收集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经济指标数据,利用WTO 世界贸易数据、《中国统计年鉴》收集人口、教育、固定资产投资等数据,计算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以及要素质量、运行环境指标。

运用WTO 数据计算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指标RC。1990—2015 年,我国一般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指数RC 呈不断上升态势,1995 年后由竞争相对劣势变为竞争相对优势。2006 年以后,钢铁行业由竞争劣势逐渐变为竞争优势。化工产品,虽说RC 值逐渐上升,但RC 一直处于负值即竞争劣势。医药行业国际竞争力,由之前的竞争优势变为近年的竞争劣势。机械和交通设备、办公和电子设备,2003 年以后由竞争劣势变为竞争优势。电子数据加工、通讯设备处于竞争优势(2000—2015 年)。集成电路、交通和汽车一直处于竞争劣势。纺织、服装则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计算1990—2015 年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指标AC、RTA 和RC,发现我国制造业2005年以后由竞争劣势变为竞争优势,三种指数呈强正相关。

用有高中(中专学历)以上劳动力比例或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劳动力比例,表示劳动力质量。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劳动力占比由2000 年的13.74%上升为2015 年的27.71%,提高了1 倍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劳动力比例,由2000 年的3.35%提高为2015 年的12.41%,提高了2.7 倍。研发投入存量与资本存量的比率,由2000 年的1.97%上升为2015 年的2.63%。

制造业国有资本占比逐年下降,由2000 年的42.38%下降为2015 年的21.94%。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占制造业资本存量的比例不断下降,由2000 年的37.82%下降为2015 年的3.77%。财务费用与资产总量比率在波动中略有下降,由2000 年的1.55%降为2015 年的1.42%。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与销售产值比率都呈下降之势,分别由6.47%降为3.65%和由3.57%降为2.57%。制造业总利润与销售产值比率在波动中上升,由2000 年的3.73%上升为2015 年的5.86%。制造业产值与GDP 比率由0.728 上升为1.502。以制造业大中型主营收入与规模以上主营收入比值的平方按产值比例加权的和,表示制造业竞争程度,该值呈上升之势,由0.354 7增长为0.395 4。可见,我国制造业集中度提高,竞争程度下降。

从绝对税率和相对税率两个角度,衡量制造业承担的税收水平。2000—2015 年,我国制造业的营业费用及附加、营业税和增值税与工业增加值的比率由14.61%上升为26.01%。制造业税率与全国经济平均税率的比值,由2000 年的1.974 上升到2015年的2.277。

金融发展水平,以反映长期趋势的金融相关比率FIR 及短期的新发行比率ANIR 表示。1990—2015 年,FIR 由0.701 3 波动增长为1.204 9,ANIR由0.186 波动增长为1.204 3。

制造业生产对外依存度,用制造业进口额与制造业销售产值比率IMPROD、生产性服务业进口与制造业产值比率PSVPROD 表示。2000—2015 年,IMPROD 由0.202 逐步下降为0.078,PSVPROD 由0.040 6 逐渐下降为0.028 2。

四、模型分析及假设检验

分析我国制造业整体国际竞争力和具体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对数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对回归方程进行分析并检验假设,对应公式(3)的计量模型设为:

α0为常数项;αi为参数向量,其中i=1,2;μt为残差项,t 为时期。

(1)对各数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并根据需要作平稳性处理。发现资本质量、管理费用比率、营销费用比率、产业竞争指数、生产性服务进口比率、制造业进口比率、制造业供求状况比率、国有资本比率、FDI 占资产比率、金融发展比率等变量都为零阶平稳。对人力资本质量、财务费用比率、税率优惠度、制造业专业化比率、制造业进口复杂度对数、服务业进口技术复杂度对数、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指数等,分别取一阶差分都得到平稳序列。

(2)分析要素质量、制造业内外环境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因果关系。根据平稳性检验结果,对整体制造业序列分别进行Granger 因果检验,在10%的置信水平下得到结论:资本质量、人力资本质量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具有显著的影响。

产业内部环境变量财务费用比率、产业专业化程度、国有资本比例、制造业进口技术复杂度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具有显著的效应,管理费用比率、销售费用比率、行业竞争度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显著因果关系,但行业竞争度(集中指数)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弱负相关,随着产业集中度提高,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轻微的负向效应。

外部环境变量金融发展水平、税率优惠度、生产性服务进口比率、服务业进口技术复杂度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具有显著因果效应,但FDI 存量与资本比例、制造业进口额比例等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显著因果影响。

求解回归方程。根据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分析数据序列相关性,避免方程自变量序列的共线性。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整体竞争力因素分析的回归方程见表1。

表1 制造业整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计量回归方程的结论:资本质量提升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具有正向影响,但是对增长国际竞争力呈负向作用。假设H1关于资本质量的论断得到验证,但关于人力资本的假设却得到反证。

融资成本、管理费用上升对国际竞争力有正向效应,产业专业化程度、国有资本比例提高对国际竞争力具有负向影响,假设H2得到验证,但是假设H3、H4以及H5得到反证。制造业进口技术复杂度、生产性服务业进口技术复杂度、制造业供给增加对国际竞争力形成正向影响,假设H10得到验证;但是,税率提升、金融水平提升却对国际竞争力产生负向作用,假设H6、H8和H9被反证。

根据相关分析,制造业行业集中度提升即竞争程度下降,产业国际竞争力轻微下降,假设H7得到验证。

五、结论及政策启示

研发投入和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发投资、制造业零部件进口、生产性服务进口分别是主动技术进取、产品核心技术零部件来源以及外国技术来源。研发投资存量与资产存量比率、制造业产品进口技术复杂度和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复杂度对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呈显著的正向影响。三种途径的技术进步都对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形成促进效应。

资本成本、管理费用适度提升有利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金融过度虚拟化和国有资本份额下降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产生负面作用。金融虚拟化促使低质量资本的快速扩张,导致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下降。适当提升资本成本和管理投向领域,可促进资本配置和使用效率,提高制造业竞争力。金融虚拟化、国有资本投入非战略性泛化,致使制造业经营效率下降,扭曲制造业企业经营目标,导致技术创新动力减弱、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下降。

近几十年来,我国人口受教育水平提升较快,但是人力资本却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呈负向效应,说明我国制造业规模扩张主要是依靠资本规模和劳动力数量。人口教育水平提升致使劳动者在薪酬上的谈判能力提升,导致工资报酬提高成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负向因素。我国人力资本还仅处于低层次的人口数量红利阶段,巨大的人力资本亟需充分被挖掘,以促进产业发展质量。

当前,国际经济增长乏力,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必须由依赖物质投入、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数量投入,转型到依靠人力资本的科技创新,实现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良性作用的协同效应。

(1)加强政策和政府投入的引导,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积极性,增加制造业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控率。根据中国科技部统计数据,2015 年我国企业、政府研发机构、高等学校的R&D 支出总额达到14 169.9 亿元,其中,企业各类研发经费支出为10 881.3 亿元,占研发总支出的76.8%,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逐渐确立。研发机构和高等学校作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引导,在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领域应发挥导向作用,为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转化效率。

(2)提高制造业的科研机构数量,培育创新文化和氛围,发掘人力资本潜力。人力素质提升员工获取增长收入的能力,可是,一旦人力资本创造收益低于人员工资增长,将降低产业运行绩效,降低产业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人员素质潜力可以创造更大的产出,提高人力收益抵消人员素质所引起的成本,实现技术创新和进步,提高经济运行的绩效,增加劳动者收入,使经济发展达到良性循环。

(3)合理调整金融、财政制度体制,为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服务。虽说金融领域的发展有其相对独立的特征和作用规律,但对于国内经济而言,始终应注重金融为实体产业服务的功能,脱离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质,会损害实体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为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发挥效用营造良好的环境,实现金融发展、财政政策完善,技术创新、经济运行效率的协同。

(4)发挥国有企业技术研发的龙头示范作用和国防安全功能,加强绩效管理和技术创新目标管理。我国是以公有制为经济主体的社会主义体制,国有经济是政府调控市场、实现经济高效运行的重要工具,国有企业具有体制、资源和人才等巨大优势,肩负着技术创新的重担,应科学设立技术创新目标,缩短技术差距和赶超关键技术。因此,国有企业不仅要保证资本保值增值责任,还要承担技术研发与攻坚的任务。

(5)完善市场竞争秩序,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国际竞争力提升。近年来,我国制造业集中度上升,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呈负向影响。在实际中,我国许多制造业在零部件、售后服务等环节因外资串谋和区域性垄断,导致市场效率低下,产业技术进步非常缓慢。加强对不正当竞争监管,降低生产、销售环节的政策门槛,强化市场信息宣传,加强对外资引进的导向和规范管理,避免重复引进低技术、高污染行业的外资。同时,规范外资经营行为和技术转让规定,实现与国内企业公平竞争,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完善消费环境,对制造业生产经营形成合理的竞争压力,促使制造业技术创新和国际竞争力提升。

猜你喜欢
比率竞争力要素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蓝青松:让竞争力武装到牙
基于半导体聚合物量子点的羧酸酯酶比率荧光传感
战略应对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千点暴跌 两市净流出逾7000亿资金
美拭目以待的潜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