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郑沛田
在大冶有色一直流传着一个有关炉子的故事。提起这个故事,公司老一辈的冶炼人说,就是花上三天三夜也道不尽、说不完;而新一辈的冶炼人却说,故事太过稀松平常,讲都不用讲。
到底是什么样的故事,在人与人之间产生如此大的反差?和我一个办公楼的老徐按捺不住,跟我讲起了“炉子”的故事。
老徐50来岁,是厂里的修炉工。父亲退休后,老徐接了他的班。当年的战斗历程,老徐听父亲讲过。所以他很清楚,冶炼厂的第一台炉是怎么回事。
老徐说:“大冶有色冶炼厂1957年开工建设时,上马的第一台炉子叫反射炉。反射炉位于炼铜厂房北区,与转炉成南北对称布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曾镶嵌在高高的烟囱上,表达着当时人们的情怀,也见证当时那些激动人心的场面。”
“1960年4月6日,反射炉点火成功。炉温缓缓上升,当升到700多摄氏度时,苏联专家马褐契夫和库尔基巡视炉体变化,发现炉顶的砖纷纷往下掉,不容质疑地下了指令:砖要全部捡出来,不然不能升温。”
“为尽快抢回延误的时间,争取早日炼出第一炉冰铜,在反射炉继续升温时,工人提出进行热修攻坚。马褐契夫没有表示反对意见。我父亲带着十几个徒弟奋不顾身,钻进高温炉内,经过四十多个小时苦战,终于修好了炉子。”
说到这,老徐眼眶湿润了。他说,父亲在世的时候,曾落下一身的病,都是累出来的。当时家人都劝他不要这么拼,但父亲就是不听劝,硬扛着伤病又上工地去了。
“4月22日出铜后,马褐契夫在临行前的晚上,把他这七天来画下的草图,一一展示给工友们看。有我父亲和一群工人在高温的炉膛里手工排除废砖,冒着火苗热修;有工友顶着高温扎铜口;有出铜时工人们的欢呼拥抱……马褐契夫不停地说:‘中国工人了不起,了不起。’”
“反射炉1960年4月投产以来,50年共熔炼了约1300万吨铜精矿,生产了约490万吨冰铜。正常投产后,年粗铜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不仅如此,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巴基斯坦山达克工程还引进大冶有色冶炼技术,结束了该国百年来不能炼铜的历史。”
老徐说,新中国的铜工业发展,大冶有色功不可没。大冶有色炼铜,反射炉是响当当的功臣。
“1997年10月1日,是我永远铭记的日子,这天不但是国庆日,更是凝聚无数职工心血和汗水的国家‘八五’重点工程项目之一的诺兰达炉投产的日子。这一天揭开了公司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曾经战斗在诺炉建设一线的老徐说。
“反射炉自1960年建成投产以来,虽经过多次改进、扩建,技术不断进步,产量不断提高,但其工艺流程的‘先天不足’,也严重制约着公司的发展。1997年,当时东南亚金融危机,国内外铜金属市场低迷,公司秉着‘做大做强’的决心,投资4.8亿元,引进加拿大诺兰达炼铜工艺,对于铜冶炼系统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使粗铜年产能力达到15万吨,年制酸能力由13万吨增至38万吨。”
“1997年10月1日上午9点20分,诺兰达炉正式启动点火装置,原熔炼车间副工段长龚旺德点燃的火把在铜炉内熊熊燃起时,我感觉自己的梦想也在这里滚滚燃烧。8月27日,诺炉试车完后,谁也不敢怠慢,大家迅速地投入到诺炉炉体砌砖工作中。当时砌筑的是20多个规格品种、总重量306吨的耐火砖,专门从美国一家公司进口。我们修炉工人不断追求精细化、专业化、标准化,在诺兰达炉的砌筑中,倾注了比以往更多的精力,当时抢筑的诺兰达炉内衬砖质量耐压强度、气孔率等指标,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两名加拿大专家检测,砌筑的砖缝间隙仅1毫米,优于1.5毫米的规定标准。加方专家认为,大冶诺兰达炉的砌筑质量优于加拿大。他们将大冶砌筑过程摄录下来,带回加拿大仔细研究,探讨高水平的‘大冶砌炉法’的精华。”说到这,老徐难掩自豪感。
老徐说,多年来,公司粗铜产量一直徘徊在5万吨左右,制约了公司的效益和发展。诺兰达炉工艺的引进,为冶炼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工艺水平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时间缩短了15年。
“2009年,在中国有色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公司抢抓机遇,逆势而上,投资引进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第三代冶炼炉——澳斯麦特炉,炉子一代比一代先进。”老徐说,“澳炉”于2010年12月1日竣工投产,创下了炉体规模世界最大、施工难度最大、施工速度最快、施工质量最优、施工安全最好、投产达标最快、项目投资最省等七项世界之最。
“澳炉采用的富氧顶吹浸没喷枪熔炼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先进的熔池熔炼方法之一,工艺过程简单、流程短,生产效率高,对原料适应性强,富氧浓度变化范围大,使我们生产更加灵活,属节能、环保、低碳新工艺。该工程的竣工投产,使我厂铜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优于行业准入标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老徐说道。
而随着更先进的澳炉投产,以往繁重的劳动作业被传送皮带、机械手等代替,工人们的作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在澳炉冶炼环节,很多工序只需工人们坐在中央控制室,轻点鼠标就可以实现。“工作环境好了,劳动强度更低了。和老一辈的冶炼工人相比,我们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现在的职工真幸福哇。”老徐忍不住感叹道。
“2018年,厂里又启动了环保改造工程项目,在国内同行业当中处于顶尖水平,改造实现了国家《铜、镍、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每年减少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根据测算,一棵柳杉一年吸收720千克二氧化硫,这就相当于厂里种植了480多公顷的柳杉林。”
老徐说:“六十年弹指一挥间,随着三座冶炼炉的变迁,公司生产规模、冶炼技术、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打造现代化铜企业的目标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