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传波 吴雪莲 朱长红
[摘要]通过对襄阳市谷城、枣阳以及宜城设置的7个标准样地的油茶产量进行调查,并对不同品种油茶的出油率进行分析,运用数据统计软件进行产量、产量指标相关性的分析,结果表明,精细抚育管理可以提高油茶产量;适当修剪分枝可提高油茶的出油率。通过不同品种的出油率分析,襄阳市自主选育的大红果油茶出油率高,适应性强。
[关键词]油茶;产量;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S609.9[文献标识码]A
油茶作为一种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在襄阳市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全市现有油茶林中,约6670hm2是上世纪70、80年代的直播造林,2008年以后新建油茶林约1万hm2,虽有挂果,但产量较低。襄阳虽然拥有油茶种植的自然优势和历史传承,但油茶产业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且上世纪70年代直播油茶林,品种低劣、密度较大、树势弱、营养生长过旺、经营粗放、老化,导致果小,子小,产量低,大多数处于低产林水平,生产面积不断萎缩,产量不高。为深入研究影响油茶产量的相关因素,通过对样地的林分结构、果实性状、产量指标等进行调查分析,探寻影响其产量的主要因子,以提高油茶产量和经济效益,为襄阳市油茶产业发展提供依据。
1 调查区概况
谷城县位于鄂西北山区,在北纬30°53′~32°29′、东经111°07′~111°52′之间, 西南部为山地,中部丘陵,东北部平原,土壤以黄棕壤为主。
枣阳市位于唐白河与汉水汇合处东部,在北纬30°40′~32°40′、东经112°30′~113°00′之间,境内丘陵岗地居多。
宜城市位于汉江中游,在北纬31°26′~31°54′、东经111°57′~112°45′之间,东部为山地,中部平原,西部丘陵。以上三地属于北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在谷城、枣阳、宜城三地设置7个标准地,每个标准地选取5株油茶开展产量调查。7个标准地及样株调查情况如表1所示。
2.2 试验方法
统计调查并记录样株的地径、冠幅、分枝数、枝结果数、株结果总数等指标;将样地采收的全部果实充分混合均匀后,在室内采用随机方法选择50粒果实,调查记录果径、果高、果重、产子数、果百粒重、种子千粒重等数据统计;出油率是采用国家林业局南方林木种子检验中心核磁技术进行检测。数据分析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油茶主要產量指标调查结果及对比分析
经过加权平均计算后,得出7块标准样地油茶主要产量指标的平均值,与经过抚育管理的枣阳仙梅公司的产量指标进行对比,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与标准地油茶相比,经过枣阳仙梅公司抚育管理的油茶各项产量指标要高很多,标准地油茶所处的样地情况有老茶林改造抚育、未改造林、粗放管理、萌发苗建园等,从中可以看出,经过精细抚育管理的样地可以生长出更高产量的油茶。
3.2 襄阳市油茶其他产量指标调查结果与相关性分析
襄阳市油茶其他产量调查结果如表3显示,用Excel表格进行相关系数的数据分析,得出,地径与冠幅呈极强正相关性,相关系数约为0.97;枝平均结果数、株结果总数以及单株种子数具有极强正相关,三者的相关系数约在0.85左右;分枝数和结果指数具有极强正相关,相关系数约为0.94;种子千粒重、单果平均果径、果高、百粒果重四者之间具有极强相关性,其之间相关系数均大于0.83,与单果平均产子数具有强正相关;单果产子总量与产果总量之间具有强正相关,相关系数约为0.99;出油率与单果平均产子率呈现极强正相关,系数约为0.92,与百粒果重和种子千粒重呈强正相关,系数分别约为0.73和0.79,同时我们发现出油率与结果枝数呈弱负相关,为-0.32,与分枝数呈中等负相关,为-0.49,说明适当修剪分枝有利于出油率。
3.3 油茶出油率比较
据结果显示,我市送检油茶果平均含油率24.324%,其中西北山区版块(谷城)的大红果达到26.036%,东南丘陵版块(枣阳)的实生林为23.175%,引入品种长林系油茶林为23.761%。
4 结论
调查分析认为,襄阳市自主选育的大红果油茶良种,在本区域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经济性状良好,在鄂西北宜于推广。综上所述,通过对自然低产林实施垦复、修剪、补充水肥、密度调整等抚育管理技术措施后,可大幅提高油茶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郑道君,潘孝忠,张冬明,等.海南油茶资源调查与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31(1):130-135.
[2] 韩文淑.油茶主要经济性状分析及品质评价[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5.
[3] 李良,程军勇,周席华,等.油茶干子含油率及主要经济性状相关性分析[J].林业科技开发,2011,25(04):56-59.
[4] 陈隆升,陈永忠,彭邵锋,等.湖南省油茶林产量调查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2016,43(5):67-71.
[5] 丁敏,倪荣新,洪强雄.丽水市油茶低产林林分结构及产量调查分[J].江西林业科技,2012,13(2):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