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学生,有可能会因为生理和环境的巨大变化而难以适应,并面临成绩下降的风险,但研究表明,只要对这些学生进行适当的干预,就能帮助他们克服逆境,提高成绩。
南方周末记者 王江涛
如何更经济、更有效地提高教育效果是全世界都很关注的问题,最近,美国接连两项大型教育实验结果都聚焦了心态或观念对学习效果的作用。两项研究都表明,仅仅凭借短暂干预,使学生调整好心态,就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日后的学习成绩。
教育学生面对困境
这两项结果分别发表在2019年8月的《自然》杂志(Nature)和《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实验分别针对的是刚上高中的学生和刚刚小升初的学生。以往有证据表明,这些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学生,要么会面临较高的成绩下降的风险,要么因为面临生理和环境的巨大变化而难以适应。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育学院教授杰弗里·鲍曼(Geoffrey D. Borman)是《美国科学院院刊》最新研究的主要作者,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接受过我们干预的实验组的学生,升到初中后旷课更少,被叫到校长办公室的次数更少,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都更好,对大型考试也不会太担心,更有动力在课堂上好好表现,这些更积极的态度帮助学生更按部就班地上学,更少地在学校遇到麻烦,最终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究竟是什么样的干预措施产生了如此显著的效果?其实只是多上了两节课而已,在这些课上的干预练习中,实验人员通过案例材料等告诉学生,所有刚上中学的学生都会在社交和学习上遇到一些困难,但是不要怕,过一段时间情况就会好转的。同时还告诉他们,遇到困难可以向老师和其他学校的成年人寻求帮助。
“当学生看了我们的干预材料后,他们就知道并不是他们自己做错了什么,变动刚开始的时候,每个人都是会遇到困难的。就像在炎热的天气里跳进凉爽的游泳池,一开始会感到惊讶和不适,过一会,习惯了之后,就会觉得清凉的水真棒。”杰弗里·鲍曼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这些对学习和社交逆境的重新评估,不仅让学生们更能适应环境,而且在中学师生关系越来越疏远的大环境下,接受了干预的学生对老师也更信任,也更喜欢学校,这些都帮助他们减少了焦虑,使得他们能够把更多心思腾出来花在学业上。
而且,这样调整心态的教育措施在另一项针对高中生的实验中更为简洁。在最新发表在《自然》杂志的实验中,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只在线对学生们进行了不到一个小时的干预,告诉他们要坚定一个信念,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提高的,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尝试新的策略,并寻求帮助。这些教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坚持下去的思维训练同样提高了学生的成绩。
提高成绩的捷径
中学是一个重要的承前启后的阶段,这些基于大规模人群的干预措施,利用了一种社会心理学的方式,改变了学生看待自己和看待学业的视角,不仅在短期内提高了成绩,而且可能对未来成年之后的发展发挥作用。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心理学副教授大卫·耶格尔(David S. Yeager)等人发现,不仅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提高了成绩,那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虽然没有提高成绩,但更有可能选修更难的课程,从而为他们长期的成功打下基础。并且不论高中早期成绩好坏,参加实验的学生直到大学二年级仍然能从这个干预项目中受益。
更重要的是,这些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十分简单,成本极低,两节课的干预措施均摊下来,给每个学生的投入成本仅需1.35美元,包括了材料印刷费和教师参与管理的费用。不到1小时的干预是在线的,成本更低。但这些换回的,则是成绩的明显提升。可以说是一个提高成绩的捷径。
在高中生实验中,学分绩点满分4分的情况下,成绩较低的学生在数学、英语、科学等核心课程中平均提高了0.1分,得D、F等较低成绩的也有明显减少,中低水平学校的学生提分更明显。在初中生实验中,违纪事件减少34%,出勤率提高12%,成绩不及格的情况减少18%,而且还可以证明的是80%的来自干预的长期效果是因为学生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引起的。
当然,这些研究并不提供针对某个学生的培优计划,而是基于不特定情况的学生,在探讨一种更经济、更有效的大规模的教育干预措施,值得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教育管理者去思考。即便如此,教师和家长或许也可以从中有所启发。
并且,大卫·耶格尔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干预绝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要真的帮助学生去理解为什么努力、正确的策略以及好的建议这些是重要的。199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都发现更具成长性的心态与学业之间的关系,调整心态的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教给学生“大脑是可塑的”这些神经科学知识,要让他们知道,这些能够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智力,并且在一些对他们而言重要的事情上做出改变。比如,“通过让学生写下他们从干预中学到的那些可以帮助其他有困难学生的内容,学生能够将这些信息内化吸收。”与此同时,学生所在学校能否提供一个促进勇于挑战的氛围和接受挑战的机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要好心办坏事
中国的基础教育一向以严厉著称,“严师出高徒”的说法深入人心,但实际执行中,一些老师、家长对“严”字的理解却未免偏颇,只是不断用一个非常高的目标鞭策学生实现,甚至在未实现时不惜动武,而没有能力去关心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和现实困境,用排名和批评将一些学生逼上绝路,乃至放弃学业。这样简单、粗暴的“严厉”真的好吗?
杰弗里·鲍曼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其实就像中国一样,在美国,中学也开始强调学业上的竞争,通常反映在成绩和谁选修的课更高级上,这在学生形成自己学业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其实鼓励了一种负面的社会比较。来自同辈的社会接受度和来自家庭以外成年人的关心对一个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特别重要,换学校之后打破了原来的朋友关系网,师生关系本就会变得疏离,而且随着越来越强调老师的控制和惩罚,情况可能更糟。”
“尽管老师和学校领导是好心,但如果一些学生不适应中学环境的话,那么就会威胁到他在社交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对学校的归属感。一个不好的成绩或者在学校的不好的体验都可能引出一个负面的连锁反应,导致学生开始去怀疑自己,以及怀疑他们的能力是不是还能够取得成功。”杰弗里·鲍曼强调说,不要好心办坏事,根据他们的研究,家长应该做的是鼓励孩子去跟老师有一个良好的关系,以便在需要时可以向老师求助,而一个好老师应该能为在社交和学业上苦苦挣扎的学生提供安慰和帮助。来自同伴的建议也很重要,青少年往往更关注同辈人的建议。
大卫·耶格尔则向南方周末记者强调,“父母和老师日常与学生的互动可以帮助他们培养敢于直面挑战和坚持下去的心态。改变互动的方式就可以鼓励他们有更好的心态。比如,我们在美国开展的这项研究中,如果父母和老师在表扬自己学生时能将学生们的学习过程,比如学习策略、付出的努力等与结果联系起来,而不是只表扬学生的能力的话,学生通常心态更好。”
青春期是一个人经历深刻变化的时期,从环境到身心都会发生较大变化,这一阶段的人通常在读中学,经历焦虑等体验在所难免,其中一些人确实可能因为害怕面对所谓学业上“失败”的局面,而直接选择放弃做任何进步的努力。最新实验结果接连证明调整好心态去面对挫折和挑战,对中学生可能有着积极的作用,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为他们提供这样的环境,或许对提高成绩等,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