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昊觊
摘要:随着国家颁布乡村振兴文件以及支持力度,乡村建设和乡村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实施乡村建设具有重大的和长远的意义,对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乡村建设必将为推动农村建设和新农村的发展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游正成为热点。在乡村游中加大红色文化的凸显价值成为时代课题。
关键词:乡村振兴;红色文化;价值;探索
实施乡村振兴是时代的要求,是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是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动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提供了强大的保障,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强心剂,必将为新一轮农村的快速发展提供契机。
乡村振兴的指导思想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乡村振兴中旅游开发将成为一个热点资源,在众多资源中,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也是一个重点和亮点。
一、红色文化的概述
在乡村振兴中,各地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经济,对于红色资源比较有优势的地区要清楚的看到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的价值。红色文化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红色文化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特殊历史时间产生的文化,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红色文化体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时俱进精神,是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现实奋斗的结晶。红色文化是老一辈革命家留给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没有老一辈的革命献身精神就没有今天美好的生活。红色文化将成为年轻一代人成长的精神影响。红色文化为当代以及后代提供了革命精神、吃苦精神等。在乡村振兴中,旅游业将成为一个重大的引擎,各地势必都会大力上马,但是仅仅自然风光不足以成为旅游的重点,红色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旅游者游山玩水,在旅游者接受革命的洗礼,在红色文化中懂得感恩,在红色文化中感知伟大的民族复兴梦的价值。
二、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
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重要发挥好自己的价值优势,各个地方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红色资源结合自然风光。红色文化资源是提高崇高理想信念的不竭动力,是团结人民群众的重要精神纽带,在进入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要充分调动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鼓足干劲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梦离不开红色文化的激励。在网络时代、娱乐文化大行其道快餐文化盛行的时刻,人们需要精神理想的指引。红色文化是当代继续奋斗的精神动力。红色文化中的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正是我们精准扶贫、打胜环境保卫战的精神力量。
三、旅游中体现红色文化的措施
乡村游成为新的旅游热点,由于历史原因,红色文化大部分都处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但是,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努力奋斗下,中国经济实力已经今非昔比。我们国家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高速公路、高铁都是居世界第一位的。乡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本上乡村都是村村通公路。所以,在基础设施完备的情况下,乡村旅游具备了条件。再加上城市快速发展,人们需要到乡村换换气,感受一下大自然的风光。这些条件的变化为乡村红色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提供了契机。这些革命老区要抓住时代发生的变化,再结合国家实施的乡村振兴纲要,结合自己的优势,通过红色文化旅游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把红色文化建设之于旅游行业的中心位置
对于具有红色资源优势的乡村,要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价值意义,不要认为可有可无。在新的时代,要敏锐的抓住机遇,大力加强红色文化在当地旅游业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一些景区的建设要围绕红色文化来打造和服务,真正要把红色文化作为核心来建设。
(二)开发红色文化的感知时空
对于已经建设了的红色文化旅游地方,要提升品位,增强新引力。通过现代技术增加旅游者的认知感觉,提高他们对红色文化的感悟。
总之,乡村振兴纲要的颁布必将带来乡村的快速发展,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不振兴整个国家来说就无存谈起。面对这种大好局面,乡村要因地制宜的大力发展,革命老区要结合红色文化这一独特优势,不仅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将带来极大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彭灵芝.乡村文化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的实现路径[J].时代经贸,2018(15).
[2]王韬钦.文化振兴视阈下乡村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内生逻辑及路径选择[J].科技促进发展,2018(12).
[3]郑耀星,储德平.区域旅游规划、开发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