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北地区桃疮痂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2019-09-19 19:39冷德良肖建强王迪轩郭赛陈丽妮
果农之友 2019年8期
关键词:分生孢子角质层多菌灵

冷德良 肖建强 王迪轩 郭赛 陈丽妮

桃疮痂病,又名黑星病,是桃树生产上常见的重要病害,除危害桃(图1、图2)外,还能侵害李、梅、杏、樱桃等核果类果树,以果实受害最重,也可侵害新梢及叶片。在高温多湿时发病最重,笔者于5月底6月初,分别到赫山街道办事处团洲村、龙光桥街道办事处锣鼓村优享合作社水果基地、兰溪镇金鸡山村乡约农牧有限公司等地调查了解,凡提前做了预防的或套袋的,疮痂病发病较少,未采取措施的发病率一般在30%左右,严重时在50%以上,严重影响果实的商品性。该病主要在于前期加强预防,一旦发病即可造成损失。因此,了解其发病症状和发生发展规律,并根据当地的发生情况,提前做好防治,把损失降到最低,意义十分重大。

1 发病症状

1.1 果实受害

果实发病多在果实肩部(图3)发生,初发期果面常出现绿色小圆斑点,后渐变为暗绿色小点,最后变为直径2~3毫米的黑色痣状病斑,常许多病斑集中发生,甚至聚合成片。果实成熟时病斑变成紫黑色。

疮痂病症状与细菌性穿孔病很相似,但病斑带绿色,严重时一个果上可有数十个病斑。病菌的侵染只限于表皮组织,病部组织木栓化后即停止生长,但果肉仍继续膨大,因而导致病果在病斑处发生龟裂(图4),呈疮痂状。有的病斑也可在果实尖部(图5)或胴部发生,但以果实向阳面较多。严重时,许多果实集中受害,对果实的商品性影响大(图6)。

1.2 新梢发病

在新梢表面产生长圆形、浅褐色的病斑,大小3~6毫米,后变为暗褐色,并进一步扩大,病部隆起,常发生流胶。春天病斑变灰色,并于病斑表面产生暗色小绒状点(即病菌分生孢子丛)。病健组织界限明显,病斑只限于枝梢表层,不深入内部。病斑下面形成木栓化细胞。表面的角质层与底层细胞分离,但有时形成层细胞被害死亡,枝梢枯死。

1.3 叶片发病

多在叶背面叶脉之间,出现多角形或不规则的灰绿色病斑,后病部转褐色或紫红色,正面相对应处病斑也为暗绿色,渐变为褐色至紫红色,最后病斑脱落形成穿孔,严重时可导致提前落叶。

2 病原

桃疮痂病的病原菌为嗜果枝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短(图7),簇生,略带浅褐色,弯曲,有隔膜1~2个,单枝或稍有分枝。分生孢子,单生或呈短链状,单胞或偶有双胞,圆柱形至纺锤形或棍棒形,近无色或浅橄榄色,孢痕明显。

3 传播途径及发病规律

疮痂病菌在一年生枝的病斑上以菌丝体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雨水、雾滴、露水传播,分生孢子萌发形成芽管,直接穿透寄主表皮的角质层进行侵染。病菌侵入后,菌丝仅在寄主角质层与表皮细胞的间隙扩展、定殖,不深入寄主组织和细胞内部。并形成束状或垫状菌丝体,再长出分生孢子梗并突破寄主角质层而外露,再形成分生孢子。

该病潜育期较长,从侵入到发病,在果实上为40~70天,在新梢、叶片上为25~45天,故一般在仲夏之后发病。因此早熟品种发病轻,中晚熟品种发病较重。

在湘北地区,一般5月上旬始发,5月底6月上旬发病最重。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0~27 ℃,幼果期多雨潮湿是影响疮痂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多雨潮湿的天气或黏土地、树冠郁闭的果园容易发病。

桃树品种对疮痂病的敏感性有差异,油桃发病重于毛桃。

4 综合防治

4.1 农业防治

冬剪时彻底剪除病枝、枯枝,集中清到园外烧毁,减少病菌来源。及时进行夏季修剪,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降低小气候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条件。雨后及时排水,降低园区湿度,减轻病害发生。

4.2 果实套袋

在幼果期,定果后及时套袋(图8),以阻隔病菌侵染,套袋前喷洒一次杀虫、杀菌剂,如灭幼脲+多菌灵,以防治桃蛀螟等蛀果害虫和灭杀果面病菌,严防果面出现伤口,预防疮痂病菌侵染。待药液干后,结合人工疏果,去除病果、畸形果,同时进行套袋,当天喷药的果树最好当天套完。

4.3 化学防治

4.3.1 药剂除除越冬病菌 发芽前,全园喷施1次铲除性杀菌剂,杀灭枝条上越冬存活的病菌。可选用30%(质量分数,后同)戊唑·多菌灵悬浮剂400~600倍液,或60%铜钙·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200~300倍液、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等喷雾防治。

4.3.2 生長期药剂防治 一般从落花后1个月开始喷药,油桃、杏、李,则从落花后3周开始喷药,药剂可选用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或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800~1 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0克/升多菌灵悬浮剂800~1 000倍液、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6 000~8 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8 000~10 000倍液等,均匀喷雾。10~15天一次,直到采收前40天结束。

猜你喜欢
分生孢子角质层多菌灵
红蜻蜓点痣
面膜的真正作用
什么样的皮肤才需要去角质
玉米小斑病抗病鉴定接种培养基的产孢技术
暗色丝孢菌中国一新记录属
白僵菌Bb38菌株小米培养基与SDAY培养基培养耐热性状差异研究
啤酒中的“多菌灵”会致癌,它真的有那么毒吗?
去角质小心过度
60Coγ射线辐照降解多菌灵、噻菌灵和甲基托布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