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家庭德育的问题与对策

2019-09-19 11:17曹言慰卢薏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21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

曹言慰 卢薏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少年先锋队建设、心系少年儿童的成长与未来,对留守儿童更是时时挂怀,刻刻惦念。“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成为了热点话题。本文以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留守儿童的调查为例,对卢氏县留守儿童家庭德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经过辩证分析与逻辑加工,对留守儿童家庭德育问题进行干预探索: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创办寄宿制学校与留守儿童之家、实施“知心姐姐”陪伴计划等。理性分析其成效,提出一系列留守儿童家庭德育的提升策略:家庭教育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德育效能;社会各界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保障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等。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家庭德育 心理扶贫

中图分类号:G616文献标识码:A

1留守儿童家庭德育的问题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劳动人口开始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流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必然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子女的抚养、教育等问题,“留守儿童”由此产生。截至2018年,河南省留守儿童人数高达69.9万,占全国留守儿童总人数的10.1%,仅次于四川省、安徽省、湖南省,位列第四。卢氏县作为河南省贫困县,在县内4万多名学生中,留守儿童总人数达1200多名。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孩子们的抚养、教育成了严峻的问题。

卢氏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黄河、长江分水岭南北两麓,总面积共4004平方公里。卢氏县是河南省平均海拔最高、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最偏远的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发生率高达18.9%,位列河南省4个深度贫困县之首,素有“河南小西藏”之称。

为了解河南省卢氏县留守儿童家庭德育的问题现状,我们在2018年采用方便取样法抽取了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某乡村小学四至六年级的9个班级、43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发放与追踪研究,并统计整理出以下结果。

由图1、图2推断,长期以来,留守儿童一直面临着“情感饥饿”的问题,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归属感,因此极易产生消极情绪,大多表现为自卑、任性、孤僻、厌学、抑郁等,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影响非常大。据其他统计,约58%的父母每年只能回来1-2次。留守儿童家长单先生表示:“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在外地打工就是为了多挣点钱给小孩念书,让他以后考个好大学,能到大城市发展的话最好,这个地方(卢氏县)太小了!”

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遥远的外地打工,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多数希望孩子们考上大学走出农村,对学习成绩的关注较多,对德育的重视程度较低。留守儿童父母既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与陪伴,也常常忽视了家庭德育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

2留守儿童家庭德育的实践干预

德育是通过教育使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个体品行,也是使学生内在道德觉悟和外在道德行为相统一的过程。家庭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德育场所,家庭德育是整个德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积极有效地推进家庭德育工作,并给予家庭德育建设以有效的支持,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是当前德育工作者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同时,家庭德育也是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的必要补充。

2.1乡村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

留守儿童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与父母一起生活,他们最缺的就是陪伴。卢氏县许多乡村学校经过问询、家访等形式,每学期开展一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对双亲或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家庭、学习、生活等情况建立档案,形成系统的个人电子档案和成长跟踪记录,尤其关注代管人不能进行有效管护的留守儿童。所谓“不能进行有效管护”的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均外出务工,家庭贫困或代管人年老体弱无力照顾的儿童。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包括留守儿童的班级、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家长姓名、务工地点、代管家长姓名与关系、帮扶老师、关注情况与问题等。由此,学校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得以深入了解,能够在学习与日常生活中更具针对性地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爱护。

2.2地方政府:创办寄宿制乡村学校与留守儿童之家

在对卢氏县的实地走访与调研中,我们发现面对留守儿童面临的亲情缺失、家庭照顾不便的问题,卢氏县许多乡村学校建立了针对留守儿童的寄宿制度。寄宿制乡村学校的建立是解决乡村留守儿童生活与关爱问题的一条有力途径,也有利于建成“寄、托”并重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寄”指的是生活上最基本的住宿问题;“托”指的是留守儿童的托付与管理问题。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照顾,据统计,卢氏县有超过85%的留守儿童家庭主力是由爷爷奶奶担任,但是老人们也已经年迈,没有富足的精力去抚养孩子们。于是,寄宿制乡村学校成为了许多留守儿童家庭共同的选择,当地政府与许多非政府组织、部门也积极合作,成立乡村留守儿童专项领导小组,投入大量资金、力量建立寄宿制学校。建立寄宿制乡村学校的目的在于为留守儿童提供基本的生活照顾、提供晚自习环境与学习上的监督与课后辅导、提供与同辈群体相处与交流的机会等。

留守儿童之家是河南省卢氏县教育体育局为关爱留守儿童而积极参与和支持实施的项目,几乎在每一个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乡村学校都有设立。留守儿童之家常常与校内图书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心理咨询室以及各类活动室等合并设立。其日常管理通常坚持“责任明确、安全第一、严格有序、关爱到位”四原则。要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的作用,必须针对留守儿童的身心特点,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生活与心理问题,要做到“四加强、二开展”,即加强道德品格教育、加强健康文化熏陶、加强体制体能锻炼、加强独立与合作能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心理健康疏导。在近年的德育工作中,卢氏县乡村学校的诸多留守儿童之家也都各具特色,焕发出独特的生机与活力。

2.3对接高校:实施知心姐姐陪伴計划

“知心姐姐陪伴计划”是卢氏县教育体育局与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进行德育深度合作的一部分。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们化身“知心姐姐”,与留守儿童一一结对,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扶贫,实行“二多、三知、三沟通”来帮助乡村少年们解决生活与心灵上的困惑,有效缓解心理压力,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二多”即多与结伴的孩子谈心沟通、多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三知”即明确知道结伴孩子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和心理情况;“三沟通”即定期与结伴孩子父母、代管人、老师联系沟通。

目前,“知心姐姐”们还与卢氏县的乡村教师们联手开展了一系列团体心理辅导,例如主题为“做情绪的主人——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的团辅中,活动后卢氏县东明一小四年级的李老师反应:“知心姐姐”带来的团辅经验很适合我们学校,不仅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帮助,也让我们更关心孩子身心发展,活动运用的方法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启示。”留守儿童们在活动中勇于说出自己心中对父母的思念,他们的思念、孤独之情得到了有效缓解;主题为“感恩与合作”的团体辅导中,让留守儿童真正体验到父母的艰辛与同伴友谊的重要性等等。如此,将一系列专题的心理健康知识寓于情感体验、交往互动、反思领悟、行为训练中,孩子们也能在获得一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情、行三者之间的整合,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在活动中释放情感、愉悦身心。

2.4实践干预效果显著

2018年至2019年,我们进行两次问卷发放,对卢氏县某乡村小学四至六年级的9个班级、43名留守儿童实施追踪研究。在2018年前测时,对43名受测者的家庭德育与行为习惯进行施测,在2019年后测时,43名参与前测的受测者只追踪到29名,所以前后测有配对关系的数据共29份。

由于问卷共有18个项目,每个项目均有1、2、3、4四个选项,每个项目以2.5作为中位数,所以整个问卷的中位数为45,以45作为单样本t检验的检验值,对前测数据进行单样本t检验,结果如下:

如上表所示,前测家庭德育水平极其显著低于中位数。表明在进行德育干预与探索前,留守儿童家庭德育存在问题比较突出。

于是,自2018年我们对43名留守儿童进行家庭德育调查起,卢氏县的这所乡村小学就开始整理留守儿童档案、完善学校寄宿制度、充分利用“留守儿童之家”、加强与扬州大学“知心姐姐”的合作等。经过一年实践,2019年追踪到29名与前测一致的受测者进行后测,对后测数据进行单样本t检验,结果如下:

如上表所示,后测家庭德育水平极其显著高于中位数。表明在我们与卢氏县教育人进行德育实践干预后,留守儿童家庭德育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对这29名受测者的前测、后测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如下:

如上表所示,P=0.000<0.01,后测家庭德育水平极其显著高于前测水平,表明对于家庭德育的实践干预是有效的,主要带来以下几个变化:

2.4.1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加深

实践后,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更加频繁(见图3),2018年前测时,大部分留守儿童与父母2-6个月或7-12个月联系一次,占34.5%和24.1%,有10.3%的儿童从未和父母联系过,情况在2019年得到改善,62.1%的儿童跟父母一周联系一次,2-6个月联系一次下降到10.3%,7-12个月联系一次的儿童下降到3.4%。

留守儿童在面临困难时的首选对象也发生变化(见图4),2018年,大多数留守儿童选择自己解决困难,占48.3%,或是求助老师,占34.5%,2019年,选择自己解决困难下降到48.3%,有20.7%、27.6%、34.5%的留守儿童会求助父母、同学、老师,留守儿童打开心扉,不再局限于自己解决困难。

2.4.2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关心增强

经过卡方检验,2=27.976,df=6,p<0.000,检验表明前后比率变化是有极其显著性差异的。通过帮扶老师、“知心姐姐”与家长沟通,留守儿童的父母更加关心留守儿童(见图5),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学业,2018年大部分家长不太询问或者偶尔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各占48.3%和41.4%,有6.9%的家长不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2019年,情况大大改善,每位家长都开始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其中58.6%的家长经常询问,31%的家长偶尔询问。留守儿童接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更多,他们心中更加感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以这所乡村小学为缩影的卢氏县众多乡村小学,通过上文所述形式多样的心理扶贫,有效地帮助乡村少年缓解心理压力。像“感觉不像以前那么腼腆了”“感受到小朋友从最开始的腼腆、害羞到活泼的转变”“有些小朋友性格暴躁,待人不礼貌,也能慢慢有了改善”這些话也经常能从家长、老师口中听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缓解。有了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关注、学校的落实,留守儿童方能感受到爱。

3留守儿童家庭德育的提升策略

家庭德育的缺失使留守儿童缺乏精神层面的支持与引导,留守家庭无疑是留守儿童失去关爱的地方,因此,家庭同样是留守儿童拾回关爱的地方。

3.1家庭教育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德育效能

家庭教育不是一片孤岛,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应该拥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要积极推动将家庭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家庭教育工作体系;同时,家庭教育专业性强,需要科学系统的指导,卢氏县应加大对家庭教育专门经费的支持,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家长课堂、购买服务等形式,切实完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通过研制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和家庭教育学校指导手册,针对不同学龄段设置课程、开发教材、举办活动,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保障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最为重要的是要转变家“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意识,引导家长增加对子女的关心,重视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关心子女所思所想与情感要求,给予孩子更多情感支持。

3.2社会各界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保障留守儿童身心健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卢氏县政府部门应承担起关爱留守儿童的主要责任,教育部门在督促地方学校建设留守儿童中心的基础上,更要起到监管的责任,设立监管指导中心;社会组织要加大公益捐赠力度,加强物质保障;同时学校要发挥教师作用,关心监护留守儿童,充当临时父母角色,通过政府、教育部门、社会组织、学校多方联动,构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因此,要鼓励全社会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便是关心国家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段淑霞.浅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策略[J].学周刊,2019(12):155.

[2] 薛晓阳.教育原理与策略[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8:116-117.

[3] 胡吉人.德育建设中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成才之路,2019(05):20.

[4] 汤婧.家庭德育在青少年道德修养中的价值及其实现[J].科技风,2019(04):37-38.

[5] 金婷,戴斌荣.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04):614-619.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困境及对策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