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君璞 马跃
摘 要: 依据多年来的调研数据资料,对新中国成立70年的西瓜甜瓜产业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分析了新中国西瓜甜瓜生产从20世纪40年代末不足百万亩,由80年代中期快速发展到今天的233.33万hm2,连续30年居世界第一的关键原因,首先是政府的重视与政策,其次是科技进步及持续投入支撑。对资源与育种、栽培与植保、科技信息交流与产业文化等西瓜甜瓜产业主要领域的发展与成就进行了全景式概述,总结了自1959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组织在甘肃兰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西瓜生产座谈会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持续组织了60年全国西瓜甜瓜科研生产协作活动。
关键词: 西瓜; 甜瓜; 科研; 生产; 协作; 70年
中国的西瓜甜瓜种植地区广泛、模式多样,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西瓜甜瓜生产落后,全国的西瓜甜瓜科技人员与专业科研人员少之又少。20世纪50—70年代,西瓜甜瓜在园艺作物中一直属于薄弱产业。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政策引领下的西瓜甜瓜生产与科研均得到迅速发展,成为经济作物种植中的新兴产业。新中国成立70年的今天,中国已连续30余年成为世界上西瓜甜瓜种植面积最大、栽培品种与产量最多的大国;拥有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门类最全的西瓜甜瓜专业科技队伍,在科研成果、选育和登记品種数量、培养硕士博士专业人才等方面居世界前列;有创刊30余年、世界唯一的国家级西瓜甜瓜专业性刊物——《中国西瓜甜瓜》(2005年更名为《中国瓜菜》);在世界各国园艺学会,独有中国设立西甜瓜专业委员会作为国家级专业学术组织。中国西瓜甜瓜产业当今兴盛局面的形成,是与改革开放的创新推动,与政府主管部门重视投入,与几代西瓜甜瓜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生产者辛勤奉献,与60年坚持至今的全国西瓜甜瓜科研生产协作等都是分不开的。这些,值得我们回顾以往,不忘初心,继往开来。
1 中国西瓜甜瓜70年发展回顾
1.1 西瓜甜瓜生产起点低、发展快,规模居世界第一
西瓜在世界10大水果中位居第5,甜瓜位居第9,是我国传统的夏令水果,占夏季上市水果总量的70%以上。西瓜甜瓜的种植周期短、比较效益高,是农民增收显著的百日作物,也是改革开放后持续发展较快的经济作物之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西瓜甜瓜总面积不足百万亩,生产水平低下,主栽品种以地方农家品种为主。在政府的重视支持下,西瓜甜瓜生产与其它农作物一样逐步得到恢复。1959年根据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的需要,农业主管部门将西瓜甜瓜生产列入了经济作物的种植计划,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设立了专业研究机构,使我国的西瓜甜瓜生产与科研得到有计划、有组织的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全国西瓜甜瓜生产发展到逾33万hm2,单位面积产量和商品瓜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
1984年政府主管部门对瓜果生产等实施产销放开政策,进一步激发了生产者积极性。1984—1987年全国西瓜播种面积年均增长44.7%,西瓜甜瓜产量基本能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由于比较效益高,西瓜甜瓜面积逐年增加,1988年达到113万hm2,1998年达到133万hm2。近20年来全国西瓜甜瓜面积虽有波动,但年均播种面积在233万hm2左右,持续保持世界第一。
1.2 西瓜甜瓜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政策与科技
中国西瓜甜瓜生产之所以能从70年前的不足百万亩迅速发展到如今年播种面积233万hm2,关键因素是政府的政策引导。同时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科技进步特别是新品种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果树研究所瓜类研究室60年代初期调整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瓜类研究室)至今先后组织了数十次全国性的西瓜甜瓜科研生产协作活动,全面推动了西瓜甜瓜科技与产业的发展。2008年在农业部组建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在内的50个产业体系中,西瓜甜瓜能拥有一席之地,表明了政府主管部门对西瓜甜瓜产业发展中科技支撑力度及其显著成效的认可。
20世纪60年代至2000年我国第一部种子法实施,相关单位共选育出西瓜优良新品种数百个,甜瓜优良品种百余个。80年代末,西瓜生产基本采用了杂交1代良种,甜瓜杂交1代品种生产应用率在80%以上。自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根据修订后种子法实施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制度,在29种登记作物中西瓜位居第2位,已登记品种近2 000个;甜瓜位居第5位,登记品种近1 000个。栽培技术方面,20世纪80年代初推广地膜覆盖栽培后,不断扩大了西瓜甜瓜的栽培区域,而且提早成熟7~15 d,产量增加50%以上,提高效益效果明显。20世纪90年代小拱棚、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栽培与多层覆盖模式推广,我国西瓜甜瓜的产量和品质大幅提升,经济效益显著。而厚皮甜瓜在东部地区大面积栽培成功,为农民依靠西瓜甜瓜生产增加收入开辟了新的途径。
1.3 西瓜甜瓜科研事业兴旺,效益显著
我国的西瓜甜瓜种质资源调查、收集整理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1985年西瓜甜瓜品种资源工作列入国家“七、五”计划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牵头,共收集入库1 700余份国内外西瓜甜瓜种质资源。1986年我国建成国家作物种质库(国家长期库),“九五”结束时完成西瓜甜瓜编目入国家长期库近2 000份。2001年起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开始筹建国家西瓜甜瓜中期库,2010年中期库建成,设计种质保存容量在10 000份以上,采用的低温干燥保存技术可以安全保存种质20年以上。2010年后种质资源收集方向转向国外,重点收集西瓜甜瓜的近缘种植物、野生种质、抗性种质和优质种质等,涵盖了西瓜属的5个种和甜瓜属的14个种,目前的保存总量突破4 000份。
西瓜杂优利用育种研究方面,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取得较大进展,我国70年代末育成了第1批杂交品种,90年代初西瓜生产普及了杂交1代品种,如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选育的‘郑杂5号‘郑杂7号‘郑杂9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选育的‘丰收2号,北京市蔬菜研究中心选育的‘京欣1号等,开封市农林科学院选育的‘汴杂7号‘开杂2号等,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选育的“苏杂”系列品种,安徽合肥选育的‘聚宝1号;广东省选育的‘新澄;湖北省选育的“荆杂”系列品种,新疆选育的‘红优2号‘新优2号‘早佳(84-24);黑龙江选育的‘齐红等都在当时成为各主产区的主栽品种。进入21世纪后,杂优已经成为新品种育种的基础,育种目标更加趋于面向市场多元化需求的细分,如西北区域以‘金城5号等为代表的优质大果、适应性强、耐贮运类型品种;华南区域以‘无籽新1号‘广西5号等为代表的高抗、丰产、耐贮运无籽西瓜类型品种;东部区域以‘早佳‘京欣‘美都等为代表的适于设施栽培的优质品种等。西瓜育种进入新阶段的另一个标志是生物技术与基因测序,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与西班牙等科研机构合作,于2013年发表了西瓜全基因组测序报告,201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又开展了对西瓜甜瓜的主要农艺性状与重要基因组的重测序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而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完成的‘郑州3号西瓜常规品种选育198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3等奖,代表了常规品种生产主栽时期突出业绩。
我国西瓜抗病育种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充分发挥了协作攻关的优势,以抗枯萎病育种为主攻方向。协作组成员单位通过收集、分离、鉴定各地病菌株系,对已有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筛选,选配抗病组合进行联合异地试验等,90年代育成并推出了“郑抗”系列、“京抗”系列、“苏抗”系列和‘西农8号等抗枯萎病新品种,应用于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西北农大选育的‘西农8号是第一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品种,“京欣”系列品种的选育与推广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无籽西瓜的研究利用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日本。由于无籽西瓜在种子发芽、成苗和授粉坐果、繁种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目前世界上仅中国、美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有规模化生产。 我国无籽西瓜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60年代中期育成第一个有生产和商品价值的‘无籽3号品种。80年代全国无籽西瓜面积已达十余万亩,年出口量达到3万t以上,形成了河南中牟、山东昌乐、广西藤县、湖南邵阳等出口基地。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广西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湖南省瓜类研究所等单位选育出‘黑蜜无籽2号‘黑蜜无籽5号‘蜜枚无籽‘花皮无籽‘广西2号‘广西5号‘雪峰无籽等都是当时的主栽品种。同时推广了解决无籽西瓜“三低问题”(即发芽率低、成苗率低、采种量低)的技术措施,使无籽西瓜的种子发芽率在80%以上,成苗率在90%以上,667 m2制种产量提升到5~8 kg,降低了生产成本,在无籽西瓜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近年全国无籽西瓜面积已经发展到近百万亩。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选育的‘蜜枚四倍体与‘蜜枚无籽1号在199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广西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选育的‘广西2号‘广西5号无籽西瓜品种与推广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无籽西瓜生产和出口国家,为结构调整、增加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甜瓜育种研究中,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新疆葡萄瓜果研究中心等科研单位培育出‘含笑、“皇后”系列(包括‘新皇后‘早皇后等)、“西州密”系列、‘金凤凰‘红心脆‘黄皮9818等新品种,“皇后”系列、“西州密”系列品种成为新疆厚皮甜瓜(哈密瓜)生产主流品种。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北京市蔬菜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甘肃河西瓜菜研究所等育成了“郑甜”系列、“冀蜜”系列、‘玉金香、“众天”系列等厚皮甜瓜新品种,在生产中逐步替代‘伊丽莎白‘西薄洛托‘状元‘蜜世界‘翠蜜等引进品种而成为主流品种。薄皮甜瓜育成了“龙甜”系列、“唐甜”系列等优良新品种。优良新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对提高甜瓜产量和品质,促进产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在西瓜甜瓜地膜覆盖、小拱棚双覆盖、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栽培技术的应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在经济作物中仅次于棉花居第2位。厚皮甜瓜日光温室及大棚设施栽培,在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区获得了667 m2收入数千元乃至上万元的经济效益。设施栽培中利用无土栽培技术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地区都有规模不等的无土栽培绿色瓜果基地。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广西、海南等地利用大棚进行厚皮甜瓜栽培,不仅克服了降水等不利影响,而且能早熟上市提高了经济效益。
2 全国西瓜甜瓜科研生产协作60年回顾
2.1 科研生产协作的5个阶段
1959年以前全国的西瓜甜瓜科研基础薄弱,仅有极少单位的个别科技人员从事一些有关西瓜甜瓜科技工作,是全国性西瓜甜瓜科技交流协作的发端之年,至今全国性西瓜甜瓜科研生产协作活动大体可分为5个主要时期。
2.1.1 起步时期(1959—1965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瓜类研究室是我国组建的第一个西瓜甜瓜专业研究机构,邹祖申任第一任主任(后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是我国西瓜育种与全国科研生产协作的奠基人之一),陈杭任瓜类研究室秘书(后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1959年8月在甘肃兰州市西固区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西瓜生产座谈会”,参会代表60多位,其中部分是当地瓜农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张子明副所长出席会议,邹祖申主持了会议。会议交流了西北与全国西瓜生产情况,确定了开展全国西瓜甜瓜科研生产协作的主要内容:一是组织推动全国西瓜甜瓜地方品种的收集整理;二是调研总结各西瓜甜瓜主产区的栽培经验。这次会议标志全国性西瓜甜瓜科技协作活动正式启动。兰州会议后,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瓜类研究室派专人先后开展了河南、山东、甘肃、浙江4省地方品种调查、收集工作。江苏、河北等省也同时开展了本省的西瓜甜瓜地方品种收集整理,收集整理的地方品种除就地保存外,均另交1份至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统一保存。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根据调查收集与各省交来的品种材料,1963年汇编完成了《全国西瓜甜瓜地方品种目录》,其中西瓜品種50个、甜瓜品种80个、籽瓜品种5个。
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疆、甘肃等地的部分科教单位分别从前苏联引种了少量西瓜品种(如‘苏联1号‘苏联2号‘苏联3号‘木拉莫尔内),丰富了我国的西瓜品种资源。60年代前期,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等少数科技单位还自主开展了西瓜甜瓜育种工作,如常规品种‘兴城红‘旭东(后改称‘早花)以及无籽西瓜品种‘无籽3号;湖北荆州地区农科所育成了甜瓜常规品种‘荆农4号等。60年代中期,吴明珠在吐鲁番、鄯善等地收集整理了地方甜瓜品种40余份(其中含当地著名农家品种‘红心脆)。
在总结各地栽培经验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和河南省开封市蔬菜研究所共同完成了河南开封的汴梁西瓜栽培经验总结,甘肃兰州市农科所吴大康牵头完成了甘肃兰州的白兰瓜砂田栽培经验总结,山东农学院李家文牵头完成了山东益都的银瓜栽培经验总结,河北农学院李景佳牵头完成了河北保定的西瓜苇毛覆盖早熟栽培经验总结。
2.1.2 停滞阶段(1966—1978年) 由于受“文革”的影响,这10余年西瓜甜瓜科研活动处于停滞阶段。前期由于“文革”运动导致许多科研机构撤销、科研项目中止,科技人员下放。进入70年代后为解决各地西瓜产销中出现的问题,西瓜甜瓜的科研及交流协作也有所恢复。主要是配合政府主管部门主抓产区基地建设,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郑州分所的科技人员牵头组织了有关科研交流与协作活动。
1971年为解决各地城市夏季市场西瓜供应紧缺问题,商业部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江苏徐州联合召开了“全国西瓜供销会议”。确定了由各大中城市果品公司负责在郊区组织建立地产西瓜基地,满足市场需求,要求各地科技人员配合完成西瓜良种的繁育与推广。70年代中期,外贸部门根据组织优质西瓜货源出口香港、澳门市场需要,由各地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组织实施,先后在河南中牟、山东昌乐、广西藤县、广东番禺、湖南邵阳等建立无籽西瓜外贸生产基地。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郑州分所1974年在广西南宁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无籽西瓜科研协作会”,会议交流各地无籽西瓜生产和新品种选育情况,重点提出了解决无籽西瓜生产“三低问题”的协作攻关计划。
2.1.3 恢复阶段(1979—1997年) 1979年1月19日由农林部、财政部、国家物资总局、国家劳动总局联合发文“关于调整中国农业科学院部分研究所、室领导体制”,明确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的工作方向任务是:“以浆果、核果、瓜类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应用研究为主,有重点地开展基础研究,组织全国瓜类、猕猴桃、葡萄、桃重点科技项目的协作,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编辑出版专业刊物和理论著作。”在中央有关部委的正式安排下,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恢复国家科研院所隶属编制后,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每3~5年召开1次全国性西瓜甜瓜科研生产协作会,截至2018年共组织了数十次全国和区域性科研协作会议活动。
1981年受农业部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主持“全国西瓜育种协作组”工作。1982年起组织了3年全国西瓜品种联合试验,1983年在杭州、1985年在合肥、1991年在乌鲁木齐组织召开了全国西瓜甜瓜育种会议。80年代后期,将原有“全国西瓜育种协作组”细分为西瓜杂优利用育种协作、抗病育种协作、无籽西瓜育种协作和甜瓜育种协作4个专业组,90年代中期又增加了西瓜甜瓜砧木育种协作组。此后,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牵头组织的全国西瓜甜瓜科研协作,一直以全国协作组和各专业协作组的形式开展活动。除了全国性科研协作活动每5年左右举办一次大会外,只有无籽西瓜育种协作组坚持至今组织了17次协作活动。
80年代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根据不同西瓜甜瓜主产区特点,组织了大区性科研生产协作活动,相继组建了西北、华北、东北、华东、中南5个协作组。其中东北与华北区的协作组,由于各种原因只活动了1~2次即基本停止,其余的大区协作活动都坚持了10年以上。区域性的科研生产协作,对促进本区域西瓜甜瓜科技与产业发展效果明显。
1986年秋,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在郑州举办了2期“全国西瓜甜瓜专业技术培训班”,聘请了国内著名瓜类专家授课,第1期为遗传育种班,第2期为栽培生理班。培训班对提高各地瓜类科技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9年由新疆自治区农业厅、新疆建设兵团、新疆八一农学院等单位联合组成了甜瓜西瓜资源调查组,在新疆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资源调查收集,这次收集总计获得了甜瓜西瓜地方品种材料 277 份。
2.1.4 发展阶段(1997—2009年)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科技事业也有了新发展,科技投入大量增加,科研项目不断增多,并相应增设了一些新机构、新体系。国家十分重视西瓜甜瓜科研生产的发展,科研项目列入科技部“863”科研项目计划,科技部2006年批准在新疆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西域集团设立了“国家瓜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8年农业部组建了50个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其中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由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的吴明珠院士牵头组建,并任体系的第一任首席岗位科学家。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设立有4个功能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与实验站长分别有20余位。
1997年11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牵头组织,在河南洛阳主办了第10次全国西瓜甜瓜科研生产协作会,发文成立了全国西瓜甜瓜协作组办公室,负责全国科研与生产协作活动的组织协调,明确了各专业协作组和各大区协作组按统一计划活动。本次会议根据科研与生产协作开展近40年的情况,首次对参加全国科研生产协作活动30年以上、业绩突出的30位老专家进行了大会表彰,并颁发了奖状。会议征集了百余篇大会交流科技论文,并从中评选出30多篇优秀论文,为优秀论文作者颁发证书,由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中国西瓜甜瓜研究进展论文集》。
199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中国园艺学会西甜瓜专业委员会等牵头,组织了全国西瓜甜瓜科研、教学、推广等领域的40多位著名瓜类专家参与,编著了国内第一部西瓜甜瓜专著《中国西瓜甜瓜》,该书共99.1万字,由中华农业科教基金資助,2000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此书目前仍为国内西瓜甜瓜领域专业巨著[1]。
1998年5月,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中国园艺学会专业委员会首次组织了全国18位著名瓜类专家,历时半个多月行程逾3 000 km,深入田间大棚考察了我国西瓜甜瓜设施栽培主产区河南、河北、山东的9个县区设施生产情况,与当地主管部门、经营者、生产者等座谈调研,完成了黄淮海区域西瓜甜瓜设施生产调研报告,发表于《中国西瓜甜瓜》。中国园艺学会朱德蔚理事长、农业部农业司经作处周普国处长等主管领导专程参加了部分考察活动。
2003年10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牵头组织,在湖南张家界主办了第11次全国西瓜甜瓜科研生产协作会。来自全国69个单位的12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刘君璞在大会上作了题为“面向市场加强协作,与时俱进共同发展的协作组总结”的报告。会议对在西瓜甜瓜科研、生产、经营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10个省区市的20个先进集体和50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
2009年4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牵头组织,在河南开封主办了第12次全国西瓜甜瓜科研生产协作会。来自全国27个省区市108个单位的19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园艺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朱德蔚先生出席会议开幕式。中国园艺学会西甜瓜专业委员会主任刘君璞作了题为“协作,创新,共求发展的协作组总结”的报告,充分肯定了协作活动适应市场与生产发展形势,以民间科技协作交流为主,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科研与生产协作,对促进西瓜甜瓜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在全国西瓜甜瓜科研、生產、经营工作中做出了显著成绩的46个先进集体和93位先进个人颁发了荣誉证书,对50年来对全国西瓜甜瓜科技与产业发展贡献突出的50多位老专家进行了表彰。编印了《全国科研生产协作50周年学术交流论文摘要集》,内容涉及应用基础研究、品种资源与育种、栽培生理与模式、病虫害防治、产业发展与经济等领域,同时收集50余幅反映我国西瓜甜瓜科研生产历程的照片。中国园艺学会副秘书长、全国西甜瓜科研生产协作办公室主任马跃进行了总结,着重提出了科研协作要活动突出公益性、学术性、民间性特点,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科技交流与协作,为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与生产发展而不懈努力[2-7]。
2.1.5 新阶段(2010—2019年) 第12次全国西瓜甜瓜科研与生产协作会议后,由于主管部门对农业更加重视,中央与地方对有关体系、平台、项目等建设方面的投入日益增多,西瓜甜瓜的行业发展形势更好,在全国范围内有越来越多的科技交流平台如科技部等部门的产业联盟、创新工程中心等,更多的省、市也设立了瓜菜产业体系,开辟了各级交流渠道,以上这些平台、渠道能够充分满足科技交流协作的需求。因此,由协作组牵头组织的全国科研与生产交流协作活动在众多平台活动中渐趋淡化[8]。除了无籽西瓜协作组仍坚持2年1次的协作组活动外,全国科研生产协作组于2014年8月由陕西省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承办了全国西瓜甜瓜科研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的代表有160余人,由《中国瓜菜》杂志编辑出版了84篇论文的增刊,包括专题综述、品种选育、栽培与植保、产业发展等栏目。吴明珠院士出席了会议,并撰写了题词。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刘君璞所长在大会做了主题报告。河南、山东、河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安徽、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四川、陕西、宁夏等10多个主产区的代表就当地的西瓜甜瓜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交流。
2.2 各协作专业组、各大区协作组的活动概况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牵头组织的全国科研与生产协作活动中,各专业协作组和各大区协作组的活动由于专业、区域、牵头单位等情况不同,活动持续的时间、内容、影响等也有较大差异。
西瓜抗病育种协作组先后由黄学森、古勤生等牵头在黑龙江齐齐哈尔(1991年)、安徽合肥(1996年)、河南郑州(2007年)、海南三亚(2008年)等地举办了多次交流协作活动,商讨制订抗病鉴定标准、病原接种程序、交换菌种等工作,并邀请国外专家做了国际瓜类病虫害防治方面的专题报告。2018年曾计划依托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所再次组织协作组活动,但因故未能落实。
甜瓜育种协作组先后由马德伟、徐永阳等牵头在河北衡水(1995年)、安徽合肥(1997年)、新疆(1999年、2007年)、甘肃瓜州(2008年)等组织了多次品种展评、交流协作活动。2007年在新疆吐鲁番举办的协作组会议还组织与会专家给当地政府提出了发展精品哈密瓜的建议。上述活动在推动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应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9年第12次全国科研与生产协作会议后,未继续单独组织协作组活动。
无籽西瓜育种协作组先后由谭素英、刘文革等牵头在湖南邵阳、岳阳,湖北荆州、襄阳,广西南宁,江苏南京,海南三亚,安徽合肥、宿州,北京,天津等地每2年举办协作组活动。进行了多倍体育种交流和多批次的无籽西瓜品种异地联合试验,2007年协作组会议还提出了今后小果型无籽西瓜的育种目标,向农业部主管部门提出了修订无籽西瓜国家种子标准的建议。最近一次活动是2018年在安徽宿州举办的无籽西瓜育种协作会议,无籽西瓜育种协作组是开展全国西瓜甜瓜科研与生产协作活动以来,各专业协作组中坚持时间最长、行业影响最大、科研与生产协作效果最好的专业协作组[9-11]。
西甜瓜砧木育种协作组由郑高飞等牵头在山西太谷(1996年)、福建福州(1998年)、海南三亚(2000年)组织了多次协作活动,交流了工厂化嫁接育苗等技术,组织了现场观摩考察。2009年第12次全国科研与生产协作会议后,未继续单独组织协作组活动。
华东区协作组由浙江农业大学、上海市农业局、合肥市农科所(合肥丰乐种业公司)等牵头,80—90年代结合长三角区域的新品种示范推广等开展活动,对‘早佳(8424)西瓜良种推广效果显著。2000年后未单独组织华东区协作组活动。
中南(南方8省、区)区协作组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湖南省瓜类研究所、广西农业科学院园艺所等牵头,80—90年代结合无籽西瓜的新品种示范开展活动较多。2000年在海南三亚、2002年在贵阳组织了南方协作会议,针对南方西瓜甜瓜生产特点,总结交流了有关生产技术经验。2002年后未单独组织中南区协作组活动。
西北区协作组由西北农大园艺学院、新疆自治区葡萄瓜果研究所、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牵头,在新疆(1999年、2007年)、甘肃(武威2000年、瓜州2008年)、陕西杨凌(2005年)、宁夏中卫(2004年;2006年)组织了10多次西北协作组活动。不仅针对西北各省、区特点进行产业发展交流,而且邀请全国有关单位参加,在2000年、2004年、2005年、2008年还组织了有60~80个西瓜甜瓜品种参加的品种展评。2004年专门组织有关专家为宁夏中卫压砂瓜产区的瓜农举办现场技术咨询。在1995—2008年期间协作活动频繁,对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效果突出。2013年西北区协作组根据中国园艺学会安排,在新疆鄯善组织甜瓜品种展评会议活动,后未继续单独组织西北区协作组活动。
在全国西瓜甜瓜科技协作中,还有一个是海峡两岸的交流合作,在大陆老一代科学家王坚、吴明珠和台湾农友公司陈文郁、郁宗雄等推动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海峡两岸的交流日益密切,2010年5月,大陆30多位西瓜甜瓜科技工作者由中国园艺学会西甜瓜专业委员会组织、吴明珠院士带队到台湾开展为期1周的西瓜甜瓜育种交流考察,2013年、2014年在福建福州也举办了海峡两岸西瓜甜瓜科技交流研讨会议,进一步促进了海峡两岸科技人员的交流。
2.3 全国西瓜甜瓜科研与生产协作活动的发展
中國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根据全国西瓜甜瓜产业发展与科技交流的需要,于1988年创办了国内外唯一的西瓜甜瓜专业科技刊物《中国西瓜甜瓜》(半年刊),1991年改季刊,1993年取得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刊号公开发行,2001年改国际标准A4版面, 2003年改双月刊,2005年更名为《中国瓜菜》。《中国西瓜甜瓜》创刊至今,共发表专业文章3 000多篇,约1 200万字,对促进西瓜甜瓜产业科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先后在2004年、2006年的全国优秀农业科技期评比中蝉联一等奖,2007年入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期刊。2014年、2017年连续入选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园艺学会西甜会协会在80—90年代以瓜协名义上书国务院田纪云副总理,提出了促进国内选育优良品种替代进口西瓜种子、节约外汇的建议并获得批复,为落实田纪云副总理批示,组织了多次全国西瓜品种评比(赶超‘新红宝品种评比;赶超‘金钟冠龙品种评比等)。中国园艺学会西甜会协会还依据当时种子产销形势,1989—2000年组织召开了11次全国西瓜种子产销协调组会。中国园艺学会西甜会协会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促进解决京津沪大城市的西瓜产销问题,还组织了“京津唐保廊”和“上海经济区”2个西瓜协作区组。中国园艺学会西甜会协会在80—90年代组织开展产业活动的范围广、内容多,主要是当时农业部科技司臧成耀、费开伟2位领导兼任中国园艺学会西甜会协会的会长后,对西甜会协会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当时是西甜瓜行业内活动最频繁、影响最大的民间行业组织。之后由于政府主管部门对社团组织管理的逐步规范,西甜会协会未能在民政部门完成登记注册,逐渐停止了活动。
回顾60年以来开展的全国性科技生产协作活动,主要依托利用国家级西甜瓜科研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国家级西甜瓜专业学术团体(中国园艺学会西甜瓜专业委员会)、全国性西甜瓜行业组织(中国园艺学会西甜瓜协会)等牵头组织会议、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适应形势发展,今后组织全国性西瓜甜瓜科技协作活动,应加强联系、合理分工,发挥协调优势,以促进我国西甜瓜行业的进步与可持续发展[12-15]。
3 全国西瓜甜瓜产业与科研生产协作展望
3.1 全国西瓜甜瓜产业发展
西瓜甜瓜已经由传统夏令水果,成为四季可见的水果。因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与社会发展,西瓜甜瓜潜在的市场容量取决于产品的种类丰富程度、品质的优劣、性价比高低等。西瓜甜瓜产业的持续发展,仍然离不开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离不开科技的的进步与科研投入。
随着30多年的发展,全国西瓜甜瓜生产规模总量目前已基本满足市场需求,部分产区由于极端天气等突发因素影响,可能出现局部产销失衡。特别是由于二、三产业的强势发展,西瓜甜瓜生产作为劳动力需求密集的集约型产业,人工成本逐年抬升已超过生产总成本的50%。因此,各主产区应根据自身市场定位,确定适度生产规模;同时根据市场需求与生产条件,重点发展设施栽培中小果型优质西瓜、优质薄皮甜瓜、优质网纹甜瓜等市场效益稳定的品种类型。避免突发因素造成的商品瓜集中上市卖瓜难问题。建议各地不同主栽模式的播种前,重点面向优势产区395个主产县,由主管部门协调各类产业技术推广与协作体系等专家会商,定向发布权威指导信息,引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规模及主栽品种。在生产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及时通过技术指导信息,帮助生产者规避风险及损失。
主产区由于多年种植,造成重茬栽培是影响西瓜甜瓜生产的严重问题,特别是设施生产更为严重。通过推广嫁接育苗解决重茬栽培问题是行之有效的,但在生产集约化育苗需全面实施行业技术规程与标准,建议生产中在不影响产量、品质的前提下,严格控制病虫害防治用药的种类和数量,重点制定与推广枯萎病、炭疽病、白粉病、蔓枯病、根结线虫、细菌性果腐病等重点病虫害无公害绿色防治的药剂与方法。
建议应依据不同类型主产区的栽培重点需求,尽快由主管部门组织充分发挥产业技术推广与协作体系的技术支撑服务作用,组织制定一批适合各种栽培模式需要的优良品种、西甜瓜栽培技术规程、标准,实现全国主产区的西甜瓜生产良种化、栽培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有针对性推广轻简栽培,解决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节本增效,推进西瓜甜瓜的绿色发展。
3.2 全国西瓜甜瓜科研生产协作的未来
科研生产的高效发展离不开交流与协作,在新的形势下,随着科研与生产的不断发展,全国的科研生产协作活动也将会有新的发展。今后,在产业交流与发展的众多平台中,我们应继续秉承2009年第12次全国科技协作大会所提出的协作宗旨,由国家级科研单位、国家级学术团体、全国与区域性行业组织等联合牵头,进一步加强与其它平台的沟通、协调,适应市场与生产发展的新变化,突出以民间科技协作交流为主优势,面向生产实际,面向产销大户,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全方位组织开展卓有成效的科研与生产协作,促进西瓜甜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回顾60年来的西瓜甜瓜科研与生产协作历程,能有今天的兴旺局面,是广大科技人员与生产者在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共同努力的结果。老一代专家在艰苦条件下为我国西瓜甜瓜事业开创与发展做了大量奠基性工作,我们要牢记历史,不忘初心,继往开来,在新形势下努力开创西瓜甜瓜科研生产协作一个新的甲子。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中国园艺学会西甜瓜专业委员会,中国园艺学会西甜瓜协会. 中国西瓜甜瓜[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 中国园艺学会西甜瓜专业委员会.中国西瓜甜瓜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3] 王坚.全国西瓜甜瓜科技协作活动50年的回顾[C]//中国园艺学会西瓜甜瓜专业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纪念全国西瓜甜瓜科研与生产协作50周年暨第12次全国西瓜甜瓜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9.
[4] 刘君璞,俞正旺,马跃.中国西瓜甜瓜的发展回顾[J].中国西瓜甜瓜,2000,13(1): 4-8.
[5] 刘君璞,马跃.我国西瓜甜瓜种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西瓜甜瓜,2000,13(3): 2-6.
[6] 刘君璞,许勇,孙小武,等.我国西瓜甜瓜产业“十一五”的展望及建议[J].中国瓜菜,2006,19(1): 1-3.
[7] 马跃.改革开放30年大背景下的西瓜甜瓜产业20年[J].中国瓜菜,2008,21(6): 55-58.
[8] 马跃. 透过国际分析看中国西甜瓜的现状与未来[J]. 中国瓜菜,2011,24(2): 64-67.
[9] 高素燕,焦定量,商纪鹏.我国西瓜育种研究进展[J].长江蔬菜,2014(6): 1-4.
[10] 黄华宁,杨小振,马建祥,等.中国西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北京农业,2014(12): 22-26.
[11] 刘文革,何楠,赵胜杰,等.我国西瓜品种选育研究進展[J]. 中国瓜菜,2016,29(1): 1-7.
[12] 张琳,杨艳涛,吴敬学.新形势下中国西瓜甜瓜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北方园艺,2014(19): 187-190.
[13] 王志丹. 中国甜瓜产业经济发展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14] 赵姜. 中国西瓜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15] 王娟娟.我国瓜菜产业现状与发展方向[J].中国蔬菜,2017(6):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