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小江
【摘 要】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被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教师所采用,足以说明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着任务不清晰、目标不明确、评价不到位等问题。本人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的尝试和研究,探索出高效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五个一”原则,即“一个核心目标、一个真实任务、一条评价时间线、一组问题链、一项真实成果”,供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五个一”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9)07、08-087-04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确提出,“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章节设置正好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任务要求,即每一个章节设置了一个真实任务,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任务中,通过主动参与、沟通、共享与合作,不仅实现技能的学习,也能体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是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教材章节设置的核心,更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结合教学实践,本人对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实施总结了“五个一”原则。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的十大关键领域,其中研究制订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是首要环节,把核心素養体系作为研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依据,用于统领课程改革的相关环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确提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意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掌握信息技术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决任务过程中,体验信息技术能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团队意识;通过解决不同层次问题,让学生深度思考,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支持,培养学生创新习惯,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法强调任务的真实性,一方面“当学习者看到所学内容的用途和他们能用这些信息来影响其他人,特别是他们周围的人时,更加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加上技术支持,开展一系列的数据调查、分析、整理、反复尝试、成果分享等,最终能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并生成有实用价值、服务社会的成果,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挑战欲。在选择确定任务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任务的确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不同阶段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一样,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不一样,掌握的基本技能也不一样,所以在确定任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熟知的事物入手,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入手,从学生能达到的目标入手,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够顺利完成既定的任务。如在学习电子表格进行数据处理的入门阶段,可以给学生安排设计好友通讯录的任务,这样的任务既有实际意义,又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效果。
(2)任务的确定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很强的社会意义。过于简单的任务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学生不愿意去思考,甚至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只有让学生解决有适当挑战性的任务,才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激励学生进行合作和探究。另外,完成的任务也要有很强的社会意义,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学操作技能,还可以为生活服务,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学科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如在PPT综合运用的学习中,可以安排学生做学校宣传片的任务,这样既达到PPT的基本操作技能综合练习的目的,又为学校的宣传做出了贡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任务的确定要考虑情感目标的达成。设计任务时,还应特别注意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学习目标,即信息德育的渗透。学生基本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但自控力比较差,容易受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所以在设置任务时,要渗透一些信息道德教育和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合法地使用信息技术,帮助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如在学习网页制作时,可以设计制作主题为“宣传安全上网”的专题网站的任务。这样既能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还能帮助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更能在全校乃至全社会发出绿色上网的倡议。
(4)任务的确定要掌握以终为始的原则。好的任务一定是在一开始就策划好了结果,所以在任务确定开始时就要根据课程设置、学习目标等考虑最终成果的达成。学生可以根据既定的最终成果开展具体、明确的操作步骤,目标任务明确了,学生的活动过程就有了方向性,活动的过程意义性就大大增强。而且最终成果通常要在重要的场合得以展示,所面对的观众往往超出了班级的范畴,这就要求学生的研究不局限于表面,而应进行深入研究。
常规教学的评价大多采用终结性评价,对过程性的评价重视度不够,考虑不全面。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驱动法强调过程性评价和多元的评价策略,从任务布置到任务完成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保证任务的顺利推进和学生的有效学习,形成一条完整的评价时间线。
(1)任务布置阶段的评价。为了保证任务的设置既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规律,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任务布置前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兴趣度等进行需求评估。一般可以采用调查问卷、K-W-L表、提问等评价方法,针对反馈结果及时调整任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评价。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为了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一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任务,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组内的团队合作能力,也使不同小组之间形成相互竞争,用这种外部驱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了保证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评价表、观察表等来促进组内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了促进学生按照既定目标去完成任务,可以给学生提供任务列表、操作指南等评价工具;为了使学生的探究有效,老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的讨论会,针对一些共性问题在班内展开讨论,对于偏离目标的认知或过程及时纠正;老师还可以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如班级优化大师自带的评价工具,对学生进行实时性的评价。总之,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来保证学生研究的方向性,还可以保证学生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3)完成任务后的评价。学生完成任务后,展示学生的任务成果,通过交流,进行终结性评价。首先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成果自我评价,并利用小组合作评价表对组内成员分工进行评价;其次,各小组相互欣赏作品,根據教师提供的作品评价量表分析每个小组作品的优缺点,进行组间评价,达到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目的;最后教师依据评价量表对学生的过程表现、完成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对完成好的进行表扬,完成不好的进行鼓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解决问题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也是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主要方式。在任务完成的不同阶段,通过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知道每个阶段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什么,完成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而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系列探究,激发学生深度学习。
如在利用Word制作电子小报宣传学校的任务中,开始发布任务环节可以提出问题“你作为学校的宣传大使,如何更好地展示学校的风采呢?”这个问题就让学生对自己的学校进行重新审视,对学校的校风、校貌、校园文化等信息进行搜集,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出问题“电子宣传小报包含哪些要素?”“会用到Word的哪些操作技能?”等,这些问题很具体,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可以直接去探究宣传小报的制作过程。再提出“怎样才能更全面、更有特色地展示学校的风采呢?”这个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作为学校的小主人、宣传大使,一定要更有特色、更全面地展示学校,仅掌握Word的插入图片、图文混排等操作不够,还需要对版面进行美化。在任务完成后,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除了利用Word制作电子小报宣传学校,还有其他工具吗?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做些什么?”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完成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信息技术学科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成果和任务是相统一的,即为了完成某一项任务,生成既定的成果。强调成果的真实性、价值性,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知道信息技术学科不是孤立存在,它是能够服务于生活的,真正意识到学科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PPT综合运用中,学生通过对PPT基本操作技能的综合运用,完成学校宣传片的制作,可以实现在学校网站或各种媒体中宣传自己的学校,提升学校知名度的目的。
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应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任务为主线,以评价为支持”的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领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建构。为了更好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坚持“五个一”原则,可以最大化地发挥信息技术学科优势,让学生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体验技术创新生活的乐趣,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