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祠宋可发《重修忠武侯庙碑记》的史料价值和书法特色研究

2019-09-19 09:09安剑华
关键词:武侯碑记武侯祠

安剑华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四川 成都 610041)

成都武侯祠现存的七十余通珍贵碑刻中,唐代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简称“唐碑”),因诸葛亮功绩卓绝、裴度文章妙绝、柳公绰书法精绝而著称天下,素有“三绝”碑的美誉。七百多年后,又有一通丰碑在此出现,即清康熙十一年(1672)宋可发撰写的《重修忠武侯庙碑记》碑。此碑极具文献史料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堪称内容和书法的“双绝”碑。然而,对此碑的专题研究却处于空白,特撰此文,以求教于方家。

一、《重修忠武侯庙碑记》基本概况

《重修忠武侯庙碑记》现立于成都武侯祠大门至二门东侧、自南向北第二通。据清道光九年(1829)潘时彤编修的《昭烈忠武陵庙志》卷二《陵庙·金石》记载,此碑镌立之初位于“后殿东偏丹墀下”[1],即今诸葛亮殿前天井的东侧。但何时迁于现位置,尚待考证。此碑镌刻于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由碑帽、碑身和碑座组成,碑身两侧饰有卷云纹,外有砖砌碑亭罩护。通高272厘米、通宽130厘米。碑文楷书,共26行,包括:题目1行,正文22行,跋语3行。碑面多处受损,大量文字漫漶不清。碑体中部凿有一纵25厘米、横25厘米的方孔,疑为因碑体搬迁所凿。《昭烈忠武陵庙志》卷六《艺文中》收录了此碑较为完整的碑文[2],本文的研究即在此基础上进行。

碑文作者宋可发(1610—1676),字蕴生,号艾石,或谓字艾石,胶州(今山东省胶州市)人。清顺治六年(1649)进士,历任福建将乐县知县、彰德府知府、福建巡海道、湖广驿传道、山西按察使等;康熙八年(1669)转四川按察使,康熙十一年(1672)升广东布政使司布政使等职。后致仕归家,于康熙十五年(1676)病逝。《清史稿》无传,资料散见于《四川通志》《山东通志》等地方志。

《重修忠武侯庙碑记》的全文内容可分四大段。

第一大段开宗明义,提纲挈领,给予诸葛亮极高的概括性评价,认为在学问之醇、明良之遇、忠贞之节、功德之深这四个方面,诸葛亮都是古代罕有的杰出人物,千百年来受到不同阶层人士的悼念,从未间断。

第二大段首先对东汉末年的天下大势和历史风云作出生动的描绘,点明了诸葛亮进入仕途的时代大背景,然后列举诸葛亮诸多杰出的表现,以及他深受蜀地民众拥护怀念的根本原因。

第三大段详细叙述了自己奉总督蔡毓荣之命,主持重修武侯祠的全过程。最值得关注的重点是此次重修之中,对武侯祠的建筑布局,如何超越前代的缺陷和不足,从而进行创新性的重大变革,以及重建之后武侯祠焕然一新的辉煌面貌。

乍役五丁通赤甲,倏传三千兆黄庚。

白杨衰草千秋憾,无复荒祠对锦城。

最后第四段,清晰呈现出此次重建之后,又如何在每年官方祭祀诸葛亮的礼仪程序上,进行精心设计和大胆创新。再次赞美了诸葛亮的恩泽深远和后世对他的无尽追思。

右迎神

右侑神

右送神

正文写作于“皇清康熙十一年壬子岁夏五谷旦”。

落款为“赐进士出身,四川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今升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胶西宋可发恭撰。”

以上全碑正文,总计1520余字。下文分别就该碑的史料价值和艺术特色展开论述。

二、《重修忠武侯庙碑记》体现出的史料价值

明末清初,巴蜀大地遭受空前的、罕见的大战乱。直到康熙三年(1664)清政府才基本控制四川。此时的武侯祠情形如何呢?清代张含辉《重建诸葛忠武侯祠堂记》记载经过战乱的陵庙情况说:“昭烈陵庙,鞠为茂草;侯之祠宇,荒废无存。”[3]康熙二年(1663)来履职的四川巡抚张德地,在其《重修昭烈陵碑记》中也说:“遂芟荆诛棘,往瞻拜之。徘徊良久,虽鹿走草萋,而陵寝无恙,且祠侧碑记犹存。”[4]由此可见,这时的武侯祠虽存,却是荒废不堪,亟待修复了。康熙十年(1671),川湖总督蔡毓荣巡视四川时,专程来刘备惠陵和武侯祠堂拜谒,见到的情形令人怆然,刘备惠陵及其左侧的武侯祠堂均已荒芜,无人治理,甚至有人在附近砍柴伐木。蔡毓荣撰写的《重建汉丞相诸葛忠武侯祠碑记》记载:“及至成都,访丞相祠堂,则在昭烈惠陵左侧。陵芜不治,祠亦废。”[5]他随即禁止附近的樵采,对周围加以保护。同时,蔡毓荣下令在原址重建武侯祠,并委托四川按察使宋可发具体负责此次重建工程。[6]

此次重建工程中,宋可发作出三个方面的创新变革,这三大创新变革内容完整、忠实、细致地记录在《重修忠武侯庙碑记》中。这三个方面的创新变革正是该碑记独一无二的史料价值的体现。

(一)《重修忠武侯庙碑记》完整记录了武侯祠整体建筑布局的创新变革

明代以前,武侯祠与汉昭烈庙分开存在,前者位于后者西边偏南一点。二者与惠陵形成一个倒“品”字形的布局。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任渊《重修先主庙记》,对此曾有明确记载:“成都之南三里许,邱阜岿然者曰惠陵。有庙在其东所,从来远矣,大殿南向,昭烈弁冕临之。而西偏少南又有别庙,忠武侯在焉。”[7]

由此可见,此前的建筑布局和祭祀制度,以明代朱椿为分界,之前是武侯祠、昭烈庙两处建筑分开存在,刘备和诸葛亮君臣二人也是分别进行祭祀,这种情况可谓是“祠庙分立,君臣各祀”的模式;之后则是武侯祠被废除,只有昭烈庙一处存在,而君臣二人都放在庙中祭祀,但刘备是主祀,诸葛亮是旁侧的陪祀,这种情况可谓是“一庙独存,诸葛陪祀”模式。

其具体布局,按照宋可发碑文所言,是“以前殿祀昭烈,两庑列从龙诸名臣,后殿奉侯,配以子瞻、孙尚,重死事也。”此次重建工程,是成都武侯祠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它彻底改变了从明代初期以来诸葛亮与刘备、关羽、张飞均放在同一殿堂中进行祭祀的方式,开始在中轴线上,明确划分为前庙、后祠两大区域:前庙气势恢宏,地势稍高,显示帝王之尊,祭祀帝王刘备,并设东西两廊祀文武群臣,再现蜀汉朝廷文臣武将济济一堂的兴旺景象;后祠地势略低,规模较小,专门用来祭祀诸葛亮及其子孙一家三代,再现家庭和睦的气氛。前庙和后祠,又处于同一建筑群体的中轴线之上,前后连通,形成同一个整体。于是,诸葛亮的特殊地位被展现出来,君尊臣卑的原则也得到严格遵守,堪称是两全其美的精心设计了。这种“庙祠同体,尊卑合祀”的模式,在中国现存的祠庙建筑布局中是独一无二的。现今武侯祠核心古建筑群的基本格局,大体就在此时奠定。

(二)《重修忠武侯庙碑记》忠实记录了大型彩绘文臣武将塑像群体的创新设计

碑文说重建后的祠庙“有门迭敞,有庑翼张,有殿有堂,前后巍煌”,短短十六字,高度概括了这座全新的祠庙所呈现出来的辉煌气势。同时,宋可发也提到前殿祀刘备、两庑祀文武群臣的壮观景象。碑文说“以前殿祀昭烈,两庑列从龙诸名臣,后殿奉侯,配以子瞻、孙尚,重死事也”。那么,当时到底塑有哪些文臣武将像呢?我们结合其他史料,或可窥见端倪。

(三)《重修忠武侯庙碑记》细致地描绘了祭祀礼制上的程序创新

总之,作为此次重建工程的主持者和亲历者,宋可发撰写的《重修忠武侯庙碑记》是对此次重建武侯祠建筑布局的完整记载,对彩绘群像表现形式的忠实记录,对全新祭祀程序的细致描绘。因此,这通内容极其丰富的碑文,理当看成是成都武侯祠发展史上,最为关键、最为完整和最为可信的史料记录。

三、《重修忠武侯庙碑记》展现出的艺术特色

值得注意的是,《重修忠武侯庙碑记》的书写者,是一位在书法领域有着卓越贡献的女性书法家——姜如璋。由女性书写全文的巨型丰碑,在我国现存古代碑刻中极为罕见。

姜如璋,字淑斋(碑跋一说字淑齐,或笔误),别号广平内史,清初胶州人。清代康熙年间著名女书法家和诗人。其父姜长植、堂兄姜器山,均为当地书画名家。姜如璋十八岁时嫁给宋可发之子宋世显为妻。其夫世显,监生出身,官至云南平凉同知、云南府知府,政声卓著。民国匡超等纂修的《增修胶志》卷四十二记载了关于一则关于姜如璋的轶事,曰:“(她)随夫过大庾岭,书‘风度维严’、‘雁迥人远’两大碑传世,字大径尺,署名为:‘八岁童子宋世勋书’,乃以其夫弟之名落款。”她的书法备受当时人推崇,清代王士祯《蜀道驿程记》上卷曰:“姜字淑斋工抚晋人书,京师士夫得纨素便面,多珍秘焉。”明清时期齐鲁文化兴盛之胶州,涌现出240位书画名家,姜如璋是其中唯一的女性。[16]她与蔡文姬、武则天、管道升等并称为“中国古代十大女性书法家”[17]。

在宋可发撰写的正文之后,还有一段曹先礼撰写的跋语[18],记录姜如璋的书法成就,以及她书写此碑文字的事迹。跋文如下:

予尝游历山川,知天下古迹名踪,非其人不传,即传之而非奇文、雅翰相辉映其间,亦传莫能久。吾宪长宋公艾石,轩昂卓越,利济民生,慕诸葛武侯明良鱼水之遇,因宏构斯祠,立石为文以记之。读其文洋洋洒洒,大雅不群,已俯瞰中立;迨观其书,乃公子舍淑齐姜夫人笔,遒劲秀逸,祖王而不囿乎王,颜筋柳骨,备极诸家法体,卫夫人复生不是过矣!吾于是叹才之异,而钟萃一门尤异也。公少嗣君世勋,甫七龄,歧嶷天挺,书法□入圣,与嫂夫人同案临池,并绝古今。兹公方伯粤东,爱遗西土,我知斯碑两绝竞奇,当与玉垒、三峨咏不朽矣!是为跋。朝议大夫,分巡川东道,四川按察司佥事,加一级,□郎中,三韩曹先礼。

曹先礼首先明确点明,此碑的书写者是姜如璋,然后赞美她的书法“遒劲秀逸,祖王而不囿乎王,颜筋柳骨,备极诸家法体,卫夫人复生不是过矣!”他认为,姜如璋的书法师法王羲之,但又不限于王羲之,而是博采众多书法名家之长,最后形成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其高超水准可以与晋代著名女性书法家卫夫人相媲美。卫夫人师从三国著名书法家钟繇,是“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将姜如璋比作后世的卫夫人,这是一种极度的赞美。跋文又还提到姜如璋与丈夫弟弟世勋,常常“同案临池,并绝古今”的雅事,更加深了我们对这位女性杰出书法家的了解。

现今我们再度审视和观赏此碑的书法,落笔处处功力深厚,果然不负所赞。碑文小楷,结字稳健,方圆并用,骨肉匀称;用笔遒劲有力,线条灵巧秀逸,点画厚实饱满;整体轻重协衡,气势恢宏,章法有度,形神兼备。令观者有酣畅淋漓之感,可谓是清代不可多得的书法佳作。在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较为低下。而由官府主持的重大工程,完成之后的总结性碑文,竟然由一位女性书法家来书写完成,这又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此事虽然可能作为宋可发儿媳的身份便利因素,但她的书法成就在当时确已闻名于世,无人可以指责,这才能够坦然承担重任。就书法艺术而言,《重修忠武侯庙碑记》无疑是清初女性书法家姜如璋的才华凝结之作。

宋可发的《重修忠武侯庙碑记》,是成都武侯祠清代康熙年间创新性大变革的实物见证。作为这场大变革的倡导者和主持者,碑文撰写者宋可发为成都武侯祠的沿革史,提供了完整、忠实、细致的权威性原始文献档案,具有独一无二的史料价值。碑文书写者姜如璋的书法,又为中国女性的书法史贡献出一个罕见的、大气的杰出范本,具有极为珍贵的艺术价值。这通清初碑刻,堪称内容和书法上的“双绝”碑,也是蜀地社会中诸葛亮崇拜之风浓郁的具体展现,足以与著名的“唐碑”相依相伴,传之永久。

猜你喜欢
武侯碑记武侯祠
乾隆《翼宿神祠碑记》与戏神信仰的正名
过武侯祠
《神武3》评测:暴走武侯点杀不留情
嘉陵江水资源分析
武侯祠
七连珠
读武侯
《重修建立玉皇庙记》碑
重修龙泉寺碑记所见明代寺院经济
谒成都武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