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自魏晋南北朝佛道两教兴盛以来,荆州一直是历代荆楚地区的宗教传播中心。明清时期,宗教盛行,荆州城内及周边寺观数量可达上百[1]。古寺观在抗日战争和文革时期遭到严重破坏或拆毁,但由于寺观建筑及布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景观特色[2],因此对寺观的保护和研究显得尤为迫切。目前,荆州古城保护正以“一环二片五点”为核心重点修整环城风貌带,其中“一环二片五点”包括古城墙与护城河、三义街片区与得胜街片区、关帝庙、开元观、铁女寺、玄妙观与文庙[2]。为此,笔者以荆州城内千年古刹铁女寺为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测绘、调查走访,对寺内园林空间布局和景观营造特点进行分析,以为荆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帮助。
据铁女寺碑文《铁女庙碑记》中记载:“粤稽唐时,有孙姓者,盖铁冶是任。以欺罔为法,当坐而囚之。儿女着痛其父之冤也。投炉而死,遂化为二铁人焉。於乎,奇哉,有司以闻於上,卒释其罪,并赐祀典,以彰孝烈。”铁女寺名中“铁女”二字由此而来。铁女寺最初的名称为“铁女祠”,因后人在祠中请进了佛与菩萨,便更名为“寺”,即铁女寺[3]。铁女寺位于荆州古城三义街,始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元朝末年坍塌,明太祖时曾进行修缮,明嘉靖二十四年(1546年)重建。1940年毁于侵华日军的炮火。1967年寺庙被改成小学,后又转给江陵中学使用。1985年落实宗教政策,收还庙产,追讨该寺文物,返修殿宇,整修道路,对外开放。1991年在住持宏法大师主持下修缮扩建,2015年在住持西静大师主持下进一步整体维修。
在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体系为主,使得单体建筑的规模受到了一定限制,因此在总体布局时,不是扩大单体建筑的规模,而是增加单体建筑的数量。由几座单体建筑围绕一个中心庭院形成的构造,称为“院落”,并以院落为基本单元串联起来,纵向发展成“进”[4]。寺观作为公共建筑,使用人群、服务人群多样,必然需要大量单体建筑满足其功能需求,铁女寺的建筑群在这方面表现尤为明显。
图1 铁女寺院落空间图
铁女寺建筑布局以山门、韦驮殿、大雄宝殿和舍利塔亭为中轴线,于轴线左右不均衡布置配殿(见图1)。韦驮殿东西两侧分别紧邻铁女殿、观音殿,与山门围合成第一进院落,院落南北向长7.5m,东西向宽40m,为狭长型院落空间。大雄宝殿西侧附属净塔园(无实体墙建筑),东侧布置弥陀宝殿,与前一层建筑相距9m,围合为第二进院落。大雄宝殿与弥陀宝殿相距6.8m,此空间为第二进院落东侧的延伸。念佛堂坐东朝西,北邻往生堂,与净塔园、藏经阁围合成南北向长25m、东西向宽12m的长方形空间,为第二进院落西侧的延伸。舍利塔亭西侧为两层藏经阁,以舍利塔亭为中心,藏经阁、僧房侧墙及院墙围合成南北向长13m、东西向宽9m的小空间,为第三进院落。中轴线外,寺内其他建筑依次分布在院内各个角落:斋房(东南角)、僧房(东北角),客房和居士住处(西北角)。铁女寺如此布局,一方面是受寺庙占地面积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历代住持根据寺内女尼们日常生活所需而设置。
虽然铁女寺院落构成较复杂,但仍有明显的主轴线。庭院中间的石碑亭、韦驮殿、大雄宝殿和舍利塔构成中心轴线,南北贯穿。观音殿、铁女殿、藏经阁、念佛堂、弥陀宝殿等次要建筑分布两侧,共同构成寺庙的空间格局。在铁女寺的布局模式中,宗教建筑的威严肃穆之感明显淡化,更多的是来自于民间质朴纯真的生活气息,比较全面地反映出荆楚民居的人文面貌。
铁女寺院内空间以轴线引导,以合、开、合的形式展开。第一进院落空间南北窄,东西狭长,为收合空间。第二进院落空间由3个小空间组成,互为联系为开放空间。第三进院落空间中舍利亭紧邻大雄宝殿,空间狭小,为收合空间。第一进院落窄小、昏暗、封闭,第二进院落宽大、明亮、开敞,形成鲜明对比。由于铁女寺面积不大,需要这种具有空间开合变化的空间序列来凸显主院的位置,使寺庙在视觉上显得十分开阔。
铁女寺纵向主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山门、韦驮殿、大雄宝殿、舍利塔。由南往北,从山门至主殿,建筑依次升高,至舍利塔处降低,轴线上的建筑立面呈高低起伏变化(见图2)。整个轴线上大雄宝殿最高,韦驮殿次之,凸显出大雄宝殿的主体地位。
图2 铁女寺A-A′剖面图
图3 寺内古亭和腊梅
图4 寺内银杏和腊梅
传统的造园艺术往往认为露则浅,藏则深,忌浅露而求意境之深邃[5]。在铁女寺的空间布局中也采用这一手法。铁女寺院内有一龙井亭,主要是起到分隔第一、二进院落空间的作用(见图3)。观音殿西北角的一株腊梅长势旺盛并高出屋檐,其展开的树冠基本遮住龙井亭的三分之二的形态,给人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增加了此处空间的层次。
寺内植物景观配置以乔木为主,采用点植手法,配置有腊梅、银杏、橘树、山茶、朱顶红、荷花、睡莲等植物。
以一株古腊梅为中心,列植银杏为衬托,低矮展开的腊梅与高直疏朗的银杏在竖向上形成对比(见图4)。园内各角落以盆景的形式栽植山茶、朱顶红、荷花、睡莲,在丰富庭院景观的同时,强化佛教氛围。寺内植物作用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衬托建筑物,二是点缀庭院。由于多为落叶植物,自然景观的季节性变化十分明显,春季银杏青绿,秋季金叶纷飞,冬季腊梅暗香阵阵。
铁女寺内的景观小品主要包括大雄宝殿大门两边摆放的石狮、石象、栽种水生植物的石槽、放生池、水缸、盆景、古井和青石板路面(见图5)。石狮体量较小,形象活泼可爱,体现了荆楚文化的浪漫主义色彩。石象是佛陀的形象化身,这种雕塑摆放形式在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寺庙比较常见,而在我国各寺庙则较为少见,说明荆楚地区能够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铁女寺内现存有3口古井,在很小的地域内水井分布如此密集,表明荆楚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总之,铁女寺处于特殊的民间化宗教环境中,其景观小品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图5 寺内景观小品
荆州古城是楚文化、三国文化荟萃之地,作为文化之都,自古就是华中地区宗教文化的传播中心,其寺庙园林风格也有独特的一面。铁女寺庭院景观区别于一般寺庙,其建寺由来、建筑布局、植物造景和景观小品,具有浓厚的荆楚文化浪漫主义特色,也具有典型的荆楚地域特征。因此,在旧城改造和寺庙修缮的过程中,要保护好具有历史传统特色空间格局和文物古迹,为打造具有历史韵味的文化名城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