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军
日本人冈洁撰写的《春夜十话》一书,我曾于2009年购得此书后出门便把它带在身边。我想根据读书体会,写成《夏夜十话》。下面是第一篇。
我认为,学校是一个人工园林,读《春夜十话》首篇《人的情绪与教育》,更坚定了这种认识。
冈洁说:
人是动物,却不只是动物。人是在动物性的砧木上嫁接人性之芽,如同在涩柿的砧木上嫁接甜柿的芽苗。可日本当代教育一心追求芽苗的快速生长与成熟,并不关注嫁接的是什么。倘若任其生长,甜柿芽的生长发育将会受限,茁壮成长的仍是涩柿芽。因为涩柿芽比甜芽的生长发育要早得多,所以我们必须防备其成熟期的提前。过早成熟不如推迟成熟,这是教育的根本原则。
冈洁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我想起了河套平原的苹果梨,河套苹果梨是上世纪70年代著名农学家王大智先生的研究成果。砧木是本地杜梨,杜梨生命力旺盛,但结果小而酸涩,不能食用。接穗是延边苹果梨,延边苹果梨果大而甜美,但不适应河套土壤气候。经过10年的实验,二者嫁接成功,产生了著名的河套苹果梨。这是河套地区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
生物学如此,教育学乃至整个文化是否也是如此呢?
教育界的一些人喜欢引进,总想今天引进,明天就见到奇迹,不耐烦在嫁接、转化上下功夫,最终不少引进的教学改革实验虎头蛇尾、不了了之。记得有一位校长说过:外地的经验不适合本土教育。为此他举了改革开放以来,巴彦淖尔市各地各校学习引进的许多经验,大部分自生自灭,无疾而终。现在想来他的话仍发人深省。我们的教育必须学习先进理念,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以改造本土现状。但不能缺少转化,而转化则如同河套苹果梨一样,其实验是一項艰苦而持久的工作,要有精进专业的精神,板凳要坐十年冷。
2017年,我家搬到河套书苑,此地南临二黄河,二黄河两岸为黄河湿地公园,环境十分优美。双休日我经常深入二黄河南万丰村采风。经过多次观察发现,河套地区春天开放最早的花是山桃花,约在每年3月25日左右,与黄河开河时间3月20日相差不远。山桃树是河套的报春花。山桃树开花早,但结的果实小而苦涩,不能食用。我发现,春天里,万丰村的果农竟然在山桃树上嫁接桃枝、李枝、杏枝等,经过嫁接,山桃结出的果实大而甜美。
临河区第二小学校园里生长数十株山桃树,每年春天在山桃盛开时,学校举办桃花下诵经典,场面十分精彩动人。后来,我建议将山桃树确定为“校树”。为此,我写下一篇文章叫《山桃树之恋》,其中写道:二小通过修剪、嫁接、培育、滋养山桃树,让打工子弟拥有与他们父母不一样的气质、不一样的命运。今天读冈洁文章,又有了新的认识,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棵“山桃树”,必须在其动物性的“砧木”上,嫁接人性的“接穗”。这个接穗就是教育。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在不断驯化动物和植物,同时也在通过教育,不断地驯化自己,强化和优化人性。为此,我写下了《删繁就简三春树》一文,认为人和树木一样,要想成材,必须修剪,不然难以成材。现在明白了,对人成长的修剪,就是要不断修剪其动物性部分,让人性的枝叶生长出来,不然人就会回归到动物中去。
冈洁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义务教育年限延长,但女性的平均初潮年龄却较战前提早了三年。这一现象实在令人担心。我认为这正是人性受到压制,动物性被激发的表现。比方说,牛马的幼仔出生后很快就能行走,但人类出生一年后才能行走。这一年是人类重要的准备期。这样的话,成熟期提早三年,不正意味着人的动物性生长得过快了吗?人和动物有何不同?我认为人有体贴体察之心,动物没有。人能从动物进化成人,不外乎因为能体察他人情感。而体察他人情感可不是一件易事。人想要体察他人情感。何止需要几千年,花上无穷岁月也不嫌多。人在2岁左右才能稍稍理解情感,且仅限于自身。到4岁左右才开始微识他人情感。中间仅有两年的学习时间。要知道,在未能体察他人微妙情感前,是无法学习道义之根本的。从自我到他是发展一个重要阶段。
我过去一直认为,同情是一种本能,欣赏是一种素质。并认为,中国人盛行同情文化,而缺少欣赏文化。读冈洁文,能体会到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孩子的动物性过早成熟,跨越了情感生长期,没有形成健康稳定的体察情感的能力,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性早熟的女童表现出高智力、低自我意识的差异,并存在抑郁、社交退缩、攻击性等行为问题。因此,顺应孩子成长规律,呵护培育孩子的同情心才能为其一生成长奠定良好基础。成长需要爱的呵护,需要静等花开的耐心,成长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省略,每一个流程更不能加速。成长如同河流,河流蜿蜒,是为了养育更多的生灵。不能为了快而裁弯取直。
我们发现一些家长和幼儿园为学前孩子提供提前识字的机会,其实是破坏了孩子正常的成长期。每一个时期有每一个时期的生长特质和主题,不误其时,不占其时,更不能揠苗助长。孩子在长大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可能在情感培育期和等待期就出了问题,而且是持续出现问题,造成一些学生问题愈积愈多,成为“问题学生”,难以正常教育。
冈洁说:
心智有自己的成长期,如同植物的茎、枝、叶的生长也非均衡划一。但有人却将所有时期混同,在每个时段都密集地去评判孩子是好是坏、有没有能力,根本没认识孩子自身的成长规律。
今年上半年,我每天下班后到市蒙医院听心身互动疗法讲座,其实是看录像。其中有一位家长讲到她的择校观:选择的学校是质量好、社团多的学校。她认为,你不知道孩子会在哪个平台上起飞。这位家长的观点给我启发很大。
在学习中,我听见如下一段话:
在学校学习生活中,遇到优秀的同学,最棒的老师,一流的课程;有丰富的课外活动,有优美的环境。学生思考的问题不是将来去干什么,而是利用学校给提供的资源,去发展、发掘自己,去知道自己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擅长的是什么,如何才能在将来做出最有意义的贡献。
2016年,我考察杭州市萧山区朝晖中学时,李土祥校长说,“可以选择”是学生喜欢学校的主要原因。这个选择就是学校的多样化课程和活动。
今天看了冈洁的话,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是学校提供更多的成长、展示、发展的平台、载体,让不同花期的孩子在不同平台成长、展示,不必整齐划一。比如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或者不守纪律的孩子有没有让他感兴趣有好奇心的项目?如果能找到,学校应尽量满足他的发展需要,耐心等待其心智发育成熟。比如:河套地区山桃花在3月25日左右开放,而蜀葵在6月18日左右开放。大自然从未强求它们一齐开放。
二是让孩子在不同平台尝试体验,认识更多的朋友,学会合作分享,培养良好品行。我十分赞同“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的成长性德育模式,为此,我在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担任副校长期间,探索了“育真、管住、导活、评好”德育工作思路,取得一定成效。记得今年上半年参加杭锦后旗教育局组织的赴成都学习,有一位校长说,学校活动是童年最美好的回憶。当孩子长大离开学校,告别童年,他们最美的记忆应该是学校组织的活动。
三是让孩子在不断试错中找到成功的路径,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为其一生发展寻找可能的路径。总之,通过活动,不断拓展视野,提供发展的多种选择和可能,让更多的孩子走向属于自己的路径,寻找适合的行走方式,在体验和实践中不断超越自我发展。因此,学校教育不必整齐划一,变成企业的流程。现在倡导订单式教育督导,学校更应该提供个性化教育教学。
冈洁说:
日本当代教育忽略了同情心的培养。由此联想到,最近青少年犯罪的确具有“无情”的共性特征。我认为,这是动物性萌芽被提早激发的结果。这样的头脑也不适合做学问。若动物性萌芽发育导致头脑对知识不甚渴望,那么如此庸钝不堪的头脑,根本无法做学问。一些老师近来也称学生具有此类问题,常常冥顽不灵,难以教授知识。
6月19~20日,我参加了杭锦后旗16所义务教育学校主动发展规划第二次论证会,南小召学校是一个教学点,学校三年级毕业后四到六年级升入城区西城小学和其他小学。南小召杨校长说,学校去年三年级毕业的一个孩子到了西城,被西城“开除”了。当时西城付锦田校长也在场,他说,不是开除。这个孩子父母离婚了,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形成了不良习惯,不学习,不听话,还偷东西,学校根本管不了。没办法,学校只好将孩子送到在乌海打工的他父亲那里。
不爱学习是动物性萌芽的结果,这个孩子来到这个人世,无疑家庭亲情和教育的长期缺失导致其动物性萌芽,这些孩子不仅学习不会好,可能会变得无情无义,动物的本能更加强大,而人性的东西变得弱小。由此我想到,许多学困生有类似情况。在学校里,人们在教学过程中,多强调教学方法和技术层面的变革,而忽视了教学伦理层面的优化。一些孩子不爱学习或行为习惯不好可能是情感素养的缺失,也可能是体贴体察之情没有培育出来,造成其心理发育的残缺。近期,我陪巴彦淖尔市人大同志到磴口县、乌拉特后旗、杭锦后旗调研教育,大部分教师提出“学生难管理,学生兴趣不足”成为教育教学最大的困惑。我想冈洁的理论对于我们分析这些现象有一定启示,只有找到学困生产生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