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娜
摘 要:湘南地区的宗祠木雕建筑结构装饰艺术,体现了湘南地区独特的人文价值理念,是当地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发扬,主要是建筑物的梁柱、神龛、门簪以及窗棂等部位上。湘南地区宗祠木雕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内容上分类主要有戏曲故事、神话人物、花鸟鱼虫以及各种飞禽走兽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鸿门梁上雕刻的双龙戏珠图案、屋頂梁托上刻画的戏曲人物图,以及门楼上雕刻的八仙过海、门面上的花卉祥瑞等图案,各类题材丰富多彩,并且各具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湘南地区的宗祠木雕建筑结构装饰艺术的研究既是对传统艺术的梳理,也为传承研究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宗祠木雕;建筑结构;装饰艺术;传承
湘南地区的宗祠木雕建筑结构装饰艺术能够精妙地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木雕技艺点缀在建筑各个部位为建筑增色,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的是湘南地区独特的人文价值理念,是当地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发扬。不同的文化互相融合的过程对于湘南木雕结构文化的发展及其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体现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是湘南人民感情的承载和情感的寄托,体现的是整个湘南地区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湘南宗祠木雕结构不管是作为建筑的装饰元素还是主要结构形式,都是对中国传统工艺技术的高度体现,并且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地域特点是整个湘南民间艺术形式的代表。
0 引言
宗祠木雕出现的地方主要是建筑物的梁柱、神龛、门簪以及窗棂等部位上,是一种用来装饰祠堂的较为常见的工艺形式。湘南地区宗祠木雕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内容上分类主要有戏曲故事、神话人物、花鸟鱼虫以及各种飞禽走兽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鸿门梁上雕刻的双龙戏珠图案以及屋顶梁托上刻画的戏曲人物图,以及门楼上雕刻的八仙过海、门面上的花卉祥瑞等图案,各类题材丰富多彩,并且各具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1 鸿门梁木雕装饰艺术
祠堂的大门门梁之间有着较大的开间尺寸,同时由于大门是进入祠堂内部的入口,这里也就成了需要重点装饰的地方;并且这一位置的装饰需要更为详尽和细致方能凸显出整个建筑物的格调。湘南地区汝城祠堂鸿门梁形状上并不是横平竖直的规则形状,而是带着一些弧度,形状上看起来就像是一轮弯月,因此也有“仿月梁”这样一个称谓。这种横梁是整个祠堂的一个形象体现,因此它的重要程度是毋庸置疑的。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一位置的装饰丝毫不能大意,是整个建筑艺术水准和工艺层次的直接体现。图案使用的是经典的双龙戏珠造型作为主题表述形式,龙凤图样是皇家专用的装饰造型,但是由于湘南地区与京城的距离非常远,因此对此避讳不深,仍有很多人在使用龙凤呈祥这种装饰题材来寓意吉祥如意,这种风格在其他地方是很难见到的,因此也就造就了这一地区特色和与众不同。整个横梁的造型非常美观大气,图案布局非常紧密而不失章法,主题风格也十分明确,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性。鸿门梁作为整个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反映整个祠堂工艺建造水平的重要参照形式,在湘南汝城地区的祠堂建筑中地位超然。雕刻鸿门梁的时候,当地氏族的掌舵人都会花重金聘请技艺高超的工匠艺人,并且选择好良辰吉日举办隆重的开工仪式,同时工匠们也会为了鸿门梁雕刻的质量注入很多心血。
湘南木雕鸿门梁将岭南建筑中的浮雕和透雕工艺进行融合与发扬,同时也吸收和借鉴了安徽地区的圆雕工艺,雕工多变且极富层次感,各种雕刻工艺穿插相融,灵活使用造就了每件雕刻艺术品的鲜明特色,形成了汝城祠堂木雕工艺的灵魂。鸿门梁在表现内容上是有共性的,但是也具备自身的特性。不幸的是,大量的鸿门梁木雕在“文革”时期被毁掉,当世现存的已经寥寥无几。并且随着传统技艺的不断缺失,当今能够掌握这种技术的人已是双手可数。如果不及时保护的话,很可能后世便会无缘得见。
2 神龛木雕装饰艺术
“神龛”对于宗祠建筑而言是一种具备特殊意义的构件形式,通常是设立在厅室的正中央,是供奉宗祖灵位的地方。古语有云:“木有本,水有源,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内部设计是逐渐递进式的设计,宗祖的排位整齐有序地排列,外侧有构图严谨的隔扇,整个神龛木雕的雕刻极尽端庄细腻,构图饱满又不失美感,雕刻的形状生动灵活,充分运用了点线面结合构图以及主次、虚实分明的处理方法,使整个隔扇给人带来的观感十分端庄大方,充满美感。主体装饰采用的图案内容基本是围绕三星高照等神话传说故事及认为作为主要元素,还有百寿图以及各种含有吉祥之意的图案进行装点,主色为金粉涂制,充分展现了神圣祥和之感。
以卢氏家族祠堂的“神龛”为例,这是湘南地区保存较好的一座宗祠,其雕工细腻,用色考究,是湘南地区宗祠结构装饰的代表。其图案是各类不同人物在进行诗词歌赋活动,这也正是卢氏家族重视礼乐学识的直接体现。除了雕刻的各类人物之外,还有鹿、喜鹊、虾蟹、茄子、扁豆、石榴花等各种动植物,喜鹊等动物表达的多是吉祥如意之意,而豌豆等多子的植物则表达的是一种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景。最为重要的是中间中层的设计,为“福禄寿”三字的组合图样,同时也是“神龛”最具代表性的一大特点,虽然在雕工上比不上建筑其他部分的精细程度,但在含义的表达上是十分清晰的。
3 雀替木雕装饰艺术
雀替又被称为角替,在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形式中,一般是位于墙梁柱交接的三角位置,主要起到的是对房梁的抬拖作用,能够增加建筑结构的稳定性。雀替以前的形式是拱形的替木,最初的作用是从柱子的内部伸出来对额枋起到承托的作用,从而增加额枋榫子的受力作用,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其承重的能力不断被削弱甚至消失,最终演化为一种装饰的构件。湘南地区的雀替形式美观,兼具技术和精神两个方面的价值,其雕刻的形式和内容多为花果、鳌鱼之类,以及一些纹理等。与硕大的房梁相比,雀替的体积就显得比较小巧、美观。
以湘南地区的范氏祠堂为例,其内容丰富多彩,多为喜鹊、花卉等元素,寓意吉祥如意。除此之外,图中还有很多人物的体现,如身着官服手持锦帛的官吏形象彰显出的是范氏作为当地较为辉煌的家族所经历的光辉历史。雀替下方的岩石两旁有激流潮水,意指朝堂,表示官阶极高、位极人臣,整个画面充满了和谐统一的观感,内容丰富而不单调,线条流畅毫无阻滞。
湘南地区还有很多宗祠组合形式的雀替形式存在,这些雀替的形式一般都是将花鸟鱼虫、奇珍异兽以及各种祥瑞图案组合起来。组成非常丰富的画面内容,并且每一个单独拿出来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完整纹样。这种形式的雀替一般应用的位置是大门等入口处,能够表达更为详尽的寓意。其中,牡丹春燕和如意节吉祥;文人是一种家庭文化而闻名于世;祥鹿在湘南地区是非常常见的,许多民间传说与鹿密切相关,它意味着长寿和健康;瓜果意味着人丁兴旺。可以说雀替的丰富程度足以满足人们的所有期望。
4 架梁木雕装饰艺术
架梁的形式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整体呈“工”字形结构,上梁的重力传递给下梁承担,中间部分的连接采用的是装饰性的图案。由于明清时期的湘南祠堂建筑对此要求也比较讲究,因此这部分的装饰内容也比较丰富,虽然在做工方面并没有像鸿门那样工艺十分细致琐碎,但是也具备自身无法取代的特色。其线条遒劲有力,形象生动,刀法细腻沉稳,梁上的图案主要是以红、绿、黄、白几种色调为主进行创作,因此能够呈现出非常强烈的色彩对比效果。架梁如若不进行装饰,采用的一般也是材质上乘的木料进行制作,并且雕工十分考究,呈现出古朴之感。湘南地区的架梁有各种各样的图案形式,这一点和雀替异曲同工,但是架梁的主题一般表达得更为明确和单一,中间连接部分雕刻牡丹图样的情况下,上下梁会对应雕刻百草图进行衬托并形成呼应,这样兼具丰富的色彩和主次分明之感。
5 结语
湘南地区的宗祠建筑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些承载着巨大的文化价值的建筑形式成了湘南地区人文价值的灵魂,值得不断地传承下去。文化的汇聚和交融对于湘南地区这些木雕建筑的发展及其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变迁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当地居民的情感载体。无论是作为建筑的造型还是构成要素,都是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感的高度概括和体现,具备独特的风格和地域特色,是湘南民间艺术形式的集大成者。
参考文献:
[1] 吴立喜.徽州木雕类文物保护及工艺传承研究[D].安徽大学,2016.
[2] 肖霞.汝城祠堂的木雕装饰艺术——以范氏家庙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2(10):125-127.
[3] 何峰,柳肅.汝城明清宗祠门楼木雕装饰艺术的湘粤文化渊源[J].装饰,2012(09):115-116.
[4] 朱静东.徽州龙川胡氏宗祠的木雕装饰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