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梅玉 孙晓敏 王庆喜*
云南省肿瘤医院 云南昆明 650000
慢性创面诱发因素较多,如术后创伤、溃疡等,创面恢复时间长且治愈难,患者要承受心理、生理上的双重压力,正常生活受到影响[1]。采用常规护理无法兼顾患者身体各部位健康,鉴于此我院推出多学科诊疗护理模式,全面分析患者身体状况进而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医护人员紧密配合精细化护理慢性创面[2]。为验证多学科诊疗模式优势,我院对比近两年护理情况,现报道如下。
我院有30 名造口伤口专科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5~50岁,平均(35.7±9.7)岁;工作时间5~32年,平均工作(5.3±2.4)年;职称:副主任护师2 名,主管护师23 名,护师5 名。2017年1月-12月我院伤口护理门诊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该阶段为对照阶段,2018年1月-12月我院伤口护理门诊采用多学科诊疗护理模式,调查期间我院伤口护理门诊人员未变动。
(1)创建多学科诊疗小组。小组由造口伤口专科护士、临床医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疼痛专科医师、检验科医师组成。造口伤口专科护士包括国际造口治疗师、伤口专科护士及院内造口伤口小组成员;临床医师包括内科医师、外科医师、放疗科医师、影像科医师等;营养师为院内临床营养科医师;心理咨询师为院内两名取得国家职业资格二级的护理人员;疼痛专科医师及检验科医师为院内相关专科医师各一人。(2)明确岗位职责。造口伤口专科护士完成创面检查、创面处理、健康宣教、信息记录反馈及定期随访工作。临床医师负责对患者创面处理进行指导、病情评估、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营养科医师应根据患者疾病情况及营养状况,制定出个性化饮食方案,以增强患者免疫能力,提高创面愈合率;心理咨询师负责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指导及抚慰,以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增加其医疗配合度,从而促进有关工作的顺利开展;疼痛专科医师负责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估、干预及处理等,以降低患者疼痛程度。(3)明确伤口护理门创面诊疗范围。由手术切口感染、脂肪液化、放射性溃疡、动静脉溃疡、糖尿病足、压力性损伤等引起的慢性创面,由伤口护理门诊优先处理,考虑患者诉求,遵循舒适原则,对患者实施多学科诊疗模式,对慢性创面作初步评估。全面分析患者创面情况,稳定患者病情为后续治疗做好准备。(4)实施慢性创面多学科诊疗模式。首先伤口护理门诊人员对慢性创面综合评估,确定患者创面问题并制定护理方案,整理患者资料通过联络员向相应科室汇报,组织相关人员对患者的创面处理进行多学科讨论,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
(1)2017、2018 我院会诊、治愈疑难慢性创面的数量,治愈例数越多说明多学科诊疗护理效果越好。(2)统计2017、2018年医患人员满意度,90-100 为满意。
2018年我院的门诊疑难创面治愈率、会诊量明显多于2017年(P<0.05)。见表1。
表1:2017-2018年门诊疑难慢性创面会诊量与治愈率对比
2018年医护人员、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2017年医患满意度(P<0.05)。见表2。
表2:2017 与2018年医护人员、患者满意度对比[n(%)]
有慢性创面的患者几乎丧失自我修复能力,病理性炎症是导致慢性创面的主要原因,营养不良、循环障碍、免疫功能失调都极易诱发慢性创面。伤口护理门诊行常规护理方法,耗时长、患者承受痛苦大,检查、交接、治疗等流程繁琐,导致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间,影响治疗效果[3]。为弥补常规护理缺陷我院提出慢性创面多学科诊疗模式,站在患者角度考虑其需求,简化护理治疗流程,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有针对性地诊疗服务,保证护理质量,进而提升慢性创面治疗效果。本研究显示,与2017年的常规护理相比,我院在2018年实施多学科诊疗模式,对疑难慢性创面的会诊量、治愈量明显提升,患者、医护人员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大幅提高,可见多学科诊疗模式在伤口护理门诊中使用效果好[4]。
综上所述,伤口护理门诊采用慢性创面多学科诊疗模式临床疗效显著,医患对此诊疗模式满意度普遍提升,可见多学科诊疗具有临床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