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震宇 李欣润 孙志远
自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政府工作报告》等一系列政府文件的相继出台,乡村旅游得到了高度重视。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成为很多村镇创收增收的支柱产业,为乡村振兴增添了动力。
云南省是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依托传统的风貌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云南许多传统村镇都走上了旅游发展道路。2017年云南省剑川县沙溪古镇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其主导产业为旅游业。新时代背景下,特色小镇作为推动城镇化的一种新型模式,在探索新型城镇化的道路上异军突起,成为新的源动力。
沙溪镇位于大理州剑川县西南部,距县城32公里,丽江101公里,大理120公里。沙溪位于“滇西北香格里拉文化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地带,是大理—丽江—香格里拉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北邻丽江,南接大理。处于两大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沙溪,具有十分突出的旅游区位优势(图1)。
沙溪具有良好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以及生态本底,拥有丰度较高的旅游资源。它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世界濒危建筑文化遗产寺登村所在地、剑川县核心旅游景区之一。沙溪镇域范围内存有大量风貌完整的村落,目前已有7个行政村(含18个自然村)先后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些村落有机分布,坝区山、水、田、村自然融合,形成了“山—村—田—镇”的空间格局(图2)。
从沙溪镇的发展历程来看,旅游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极大促进了沙溪的城镇化进程。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沙溪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张,从2001年的46.35公顷增加至2017年的72.13公顷;旅游用地比例持续上升,相关的商家数量从2002年的1家到如今的162家。沙溪镇在旅游带动人口城镇化方面,非农业人口比例逐渐上升(图3),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图4)。
社会主体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及其群体。村镇在旅游发展与建设过程中,受到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同时他们也是村镇的社会主体。沙溪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村镇各类社会主体相互作用,改变了原来稳定的社会结构。在旅游发展前和起步时期,本地村民是沙溪的社会主体。随后,寺登街迎来了一批国内“驻客”,他们以游客与居民的“双重身份”生活在沙溪。后来,随着沙溪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外来商户进驻,旅游业得以发展,沙溪的社会主体于是经历了本地村民— “驻客”—游客—外地经营者(旅游企业)的变迁过程(图5)。
沙溪的社会主体由本地村民、“驻客”、游客、外地经营者(旅游企业)和政府构成。由于考虑到政府主要扮演决策者和规划者的角色,且与其他四者之间的关系较为间接,因此本文所讨论的社会主体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
3.2.1 本地村民
本地村民是村镇发展的主体,是规划实施的执行者,也是最终的受益者。旅游给他们带来了直接的经济利益,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意识,但同时也造成了生活成本提高、环境污染等问题。总的来说,本地村民是旅游发展的获益主体。
3.2.2 “驻客”
“驻客”一般来自经济发达地区,人格上高度独立,并且具有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的特质[1]。因此,经济利益并不是他们“驻留”的主要原因,而是为了追求一种悠闲的生活方式,一种更自由的精神享受。
3.2.3 游客
游客的游览兴趣是社会物质空间演变的方向。游客总是倾向于前往旅游资源独特、丰富的区域,同时游客是此区域的主要消费者,是主要的经济来源。
3.2.4 外地经营者(旅游企业)
外地经营者是本地村民和“驻客”的竞争者,他们往往更看重自身的经济利益,资金实力雄厚,“强制性”地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使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稳定环境。
游客是村镇旅游的消费者,是旅游经营者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为了满足游客的各项需求、吸引他们的到来,村镇内大量空间被改造,低效的土地利用和活动内容被高收益的土地利用和活动内容所取代。
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转变了村民对老房子的价值认知, 本地居民将自家的老宅进行改造,既能满足自身居住的需求,又能进行商业经营。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原始居住空间逐步向商业空间转变,其中,旅居混合的空间越来越多,民居功能由以村民生产生活为主转变为面向游客消费体验为主,居住空间和商业空间的边界逐渐模糊化。
随着沙溪旅游的发展,这种传统居住空间逐步向商业空间转型,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居住空间转型多分为居住转型餐饮、居住转型客栈、居住转型零售三类(图6-9)。
随着沙溪的旅游业发展,为满足居民、游客等各类社会主体的需求,政府通过改造、拆除重建、新建等方式,对公共建筑空间进行重组,土地性质和空间活动由传统功能向旅游功能变迁(表1),主要有小学、粮管所、供销社、兽医站、城隍庙等。
原有的沙溪小学(紧邻寺登街核心位置)被拆除,在原址新建了兰林阁酒店(图10),用地性质发生了变化。小学置换为酒店,一方面满足了游客的需求,另一方校园选址新建,师生有了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精品酒店的建设为沙溪的旅游业带来了好的影响,优秀的设计在突显沙溪本土文化、最大化保护沙溪历史风貌的同时,又提升了区域的品质。
表1 公共建筑空间功能变迁表
位于镇区南部的城隍庙一直都是村民的精神活动中心,吸引着周边村民前来烧香祭拜。一年一度的城隍庙庙会和不定期的民俗活动不仅是本地村民的乐事,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体验。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开发部门利用已经废弃的鳌凤小学,并结合城隍庙,使之成为带动社区活动和旅游服务的社区中心。2017年,在社区中心旁边新建了茶马古道博物馆,以文化遗产城隍庙为基础,依托茶马古道遗址,打造集展示、餐饮、市集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参与性文化体验中心。新建的茶马古道博物馆因地制宜,利用原有的城隍庙,使新旧建筑相得益彰。同时又与周边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
阿格纽认为,“地方感是指人类对于地方有主观和情感上的依附”[2]。沙溪拥有的独特性凝聚着本地村民的地方感。但是随着沙溪旅游的发展,本地村民,尤其是生活在受旅游影响较大的古镇区的本地村民,他们的地方感正在发生着演变。
5.1.1 “驻守村民”的地方依恋感减弱
根据《沙溪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规划》(2004年)中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意见和建议表整理统计得知,虽然村民通过旅游增加了经济收入,并同意自己的居住地成为旅游区,但约70%的本地居民仍旧选择“驻守”老区,拒绝搬迁到新区居住。
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部分“驻守村民”的地方依恋发生演变,对古镇的依恋感逐渐减弱。与2004年调研结果所不同的是,2013-2014年间,至少四五十户的本地村民在古镇外围新建了房屋,村民大规模外迁,放弃了原本在古镇里的生活。
“老房子早就租出去了,这两年刚盖好的新房子,比之前的大多了,也宽敞,我们一家都住这儿,新房子挺好的,住得舒服。”——一位40岁左右的本地男性居民说。
5.1.2 “外出村民”的地方归属感增强
在实地调研中发现,一部分沙溪旅游经营者曾是“外出村民”。他们出生于沙溪,之前在外地工作,后来随着沙溪旅游的发展,他们看到了家乡的价值,于是放弃外地的工作,选择回到家乡发展和生活。
“我当初离开家去上学的时候,本想靠自己的能力在外面发展。但后来沙溪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家人都劝我回来,这样既能照顾家里人,又能发展事业,两不耽误,挺好的事情。人总是要落叶归根嘛!于是我就决定回来了。家乡挺好的,现在我哪也不去了。”——一位33岁的本地男性客栈老板说。
上述这样的沙溪人有很多,他们都是受到家乡旅游发展的影响,放弃外出而选择回归。这些“外出村民”在感受城市生活后回归家乡,对家乡的认知更为深刻,归属感得到加强,在他们眼中,家乡的一切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据了解,在沙溪,“驻客”大多是为了逃避城市喧嚣、厌倦大城市快速的生活节奏、或以享受生活为目的来到沙溪创业。他们所看重的是沙溪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让人舒适的田园生活方式。然而,随着旅游的发展,沙溪的状态不再完全符合“驻客”的价值追求,部分“驻客”慢慢离开了沙溪。出现这种状态的原因,是沙溪的旅游发展导致沙溪的人越来越多,与之前的静谧优雅相比有了很大差距,于是走了一批“驻客”。但那些选择继续留下的“驻客”,仍对沙溪抱有希望。
“感觉这里没有原来那么好了,感觉太吵了。也许就是各种人太多了吧,总之没有我刚来的时候安静了,这可能就是旅游带来的结果吧,我也没有办法。当时和我一起来的朋友陆陆续续走了好多,我觉得我也有可能离开这儿,但不是现在,因为现在我还舍不得离开,毕竟已经来了5年了。反正我现在还没想好怎么办,到时候再说吧,说不定沙溪还会变好,我还不走了呢!”——一位30岁左右的女性湖南客栈老板说。
村镇的主体是本地村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本地村民在逐渐摆脱贫困的同时,受到旅游现代化的影响,他们的社会观念,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等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往往是由于游客的“示范”作用和村民的“模仿”产生的。
村民在客栈经营方式方面向“驻客”学到了很多经验,能够更主动的接受外界的思想,思考游客的需要,发掘自身的地方性文化。在经营过程中,学会了支付宝和微信这类电子支付方式,积极与游客的行为习惯接轨,同时他们的消费观受到外界影响,有了投资的意识。但与此同时,新一代的年轻人盲目模仿外都市人的生活方式,追求“享受文化”,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
游客的旅游兴趣具有发展性,随着游客的游览经历不断丰富,他们的游览兴趣也随之改变。前往沙溪旅游的游客几乎都被这里的历史建筑所吸引,尤其是古戏台和兴教寺,已然成了沙溪的文化标志。然而,不同的游客有着不同的游览兴趣,对沙溪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我是听朋友介绍来这里的,感觉还不错,挺安静的,人也不多,我们家那儿没有这种村子,我挺喜欢这儿,真想多待几天。”——20岁左右的青岛女性游客说。
“说实话我感觉和丽江差不多,就是人少点,安静点,房子差不多,卖的东西也都一个样。而且这地方太小了,我们一会儿就逛完了。准备吃过午饭就去大理。”——26岁的青岛男性游客说。
各类社会主体在村镇旅游与发展中以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开展各种活动,通过对村镇空间的建设和使用,从而影响着村镇的空间形态。
之一,本地村民是空间的“使用者”和“建设者”。村民的衣食住行等各类社会、经济活动,都需要村镇物质空间作为载体。
之二,游客是空间的“使用者”和 “间接建设者”。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都要以物质空间为载体,同时,游客的“旅游反馈”往往能为旅游地的旅游发展与空间建设指明方向。
之三,“驻客”既是村镇空间的直接使用者和建设者,也是“间接建设者”。“驻客”具有游客和本地村民的双重身份,他们在重构自我认知的同时影响着移居地的空间演变。
之四,外地经营者(旅游企业)是空间的建设者和竞争者。他们通过获得城镇空间的建设开发权,直接参与到村镇空间建设中。随着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商户进驻,将更大程度的影响空间的演变。
社会结构的改变会打破村镇各社会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从而引发利益冲突。在各社会主体间利益诉求发生碰撞的过程中,利益平衡若被打破,村镇的空间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比如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将会牺牲其他方面的利益;单方面强化旅游职能,而会忽略居民的生活需求。因此,村镇的健康发展取决于各社会主体在旅游发展与空间建设中的利益分配。
旅游发展带动了城镇(包括村镇)人口和社会等要素的演变。在旅游的影响下,沙溪社会空间的演变特征如下:
一、旅游影响下“人”的需求变化是空间演变的源动力。因此,政府或规划师在进行空间规划决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会主体的需求,充分做好村民的调查研究,“对症下药”。
二、村镇内部功能演变要适应旅游发展。低效利用的土地和活动内容被更高价值的土地利用和活动内容所取代,随着社会主体需求的变化,建筑功能发生改变。
三、社会主体和社会空间的演变相辅相成。各类社会主体在影响村镇物质空间演变的同时,自身在空间里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意识行为以及他们对村镇的主观感受也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