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文化记忆的传承演变与发展路径

2019-09-17 09:50郑艳萍王丹婷
山西农经 2019年13期
关键词:文化记忆传统村落发展路径

郑艳萍 王丹婷

摘 要:每个传统村落都有代表自身文化特性的记忆场所及社会空间,重视村落文化空间的复原与历史文化的发掘,可有效增强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井冈山市长塘村拥有成规模、保存较好的明清建筑,是村落文化记忆形成、演变和传承的重要地域。完善长塘村重要文化记忆场所保护利用机制,传承村落特色文化记忆,丰富长塘村文化记忆场所业态布局,是长塘村文化记忆传承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记忆;发展路径;长塘村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3-0053-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1  研究背景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和社会价值,应予以重点保护的古村落[1]。传统村落的文化记忆是人们在村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形成反映了村落的本质,记载着村落的历史变迁。

传统村落文化记忆必须依赖于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因此记忆场所是村落中具體承载、记录和反映传统村落文化记忆的特定场所。每个传统村落都有代表自身文化特性的记忆场所及社会空间,然而伴随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国内许多传统村落迅速消失,农业文明和精神所依托的空间物质载体日趋消亡[2]。

传统村落的集体记忆承载着村庄的文化传统与人们的乡愁情感[3],记忆认知及其承载空间的挖掘和利用有助于乡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4]。对传统村落资源进行挖掘、记录和梳理,既是留存村落记忆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展研究、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基础[5]。重视村落文化空间的复原与历史文化的发掘,可有效增强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6]。

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具体路径上,“景村融合”为当代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路径[7]。“旅游活化”是在尊重和存续传统村落肌理的基础上,将传统村落转变为具有旅游吸引物属性的乡土体验产品[8-9]。

2  研究设计

2.1  案例地概况

2013年8月2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了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吉安市井冈山市拿山乡长路村长塘组名列其中。长塘村(即长塘组、长塘自然村,简称长塘村)位于井冈山市拿山乡长路行政村中南部,紧靠井冈山市区。长塘村距井冈山市火车站仅1.5 km、距泰井高速公路出口2 km,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明显。

该村拥有成规模、保存较好的明清建筑,是村落文化记忆的形成、演变和传承的重要地域。据地方族谱记载:明朝末年,李姓由泰和县迟退园岭迁居此地开基,建村已有500多年,历代名人辈出,文化历史悠久[10]。长塘现保存有100余栋明清民居,建筑总体保存较完好,集中成片,展现出一派浓郁的乡村文化氛围。

1927年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长塘也成为红色革命根据地。村庄多处建筑曾作为红军居住地,留下大量红色标语,红色文化记忆由此叠加在传统村落记忆的时空轴线上。20世纪60年代,上海、南昌、吉安等地知识青年插队落户在长塘村。长塘村于2013年建成了吉安市首个知青纪念馆,进一步丰富了长塘村的记忆文化内涵。

2.2  数据来源

长塘村的文献主要来源于《吉安府志》(清光绪元年刊本)《吉安县纪事五卷》(李士梅纂修,民国十年刊本)《吉安县志(1986—2005)》《永新县志》(同治年编)《李氏十三修族谱》等;地图资料主要有永新县行政区划图、永新苏区志、泰和县古地图和井冈山古图等方志地图。

2019年3月和5月,课题组在长塘村对井冈山住建局、长塘村委员会、民宿投资人和当地居民分别进行了访谈,进一步了解了长塘村的历史沿革、村落文化、近期经济社会发展等基本情况,为研究承载这些文化与记忆的村落空间、变迁过程和保护开发情况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  长塘村文化记忆形成脉络

3.1  长塘村记忆场所形成的历史脉络

明朝末年,李氏先民秉持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选择在靠山近水、地势高爽的向阳坡面营建村舍,巧妙利用自然条件,形成山水、田园村落和谐共生的画面,从而构成村落空间系统的基础[11]。清初,随着子孙的繁衍,人口增多,逐渐向东南延伸。村庄从建立时便与周边地势相结合,充分利用山体、水系、农田等环境,营造适合居住的传统村落环境,此后以传统农业耕作为主,平稳发展。

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长塘成为红色革命根据地,村庄有较丰富的红色文化遗存。

3.2  长塘村文化记忆场所

通过对村落李氏族谱的解读整理及实地访谈记录,梳理了自明朝末年李氏桂高来此地开基至今,村落重大历史文化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村落重要的建筑、历史传说、诗词碑文、地方名人等相关信息资料,整理出长塘村的记忆文化分类、重点记忆场所及其现状,如表1所示。

3.3  保护利用现状

自建村以来,李姓宗族对村落的建设、保护和利用作出了较大贡献。按照史料记载,李氏宗族在长塘村定居后,自清代以来就开始兴建建宗祠,修宗谱。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凡杰出的李家子弟,均回乡修缮祖祠,这一风气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时期。有此村规传承,李氏宗祠至今仍保存较好。

近年来,在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支持下,长塘村文化记忆场所的保护更趋完善。自2013年长塘村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后,村内重要文化记忆场所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修缮。井冈山市红色旅游发展也带动了市内传统村落的发展。

地方政府发展旅游业,加大了对资源的利用和挖掘,典型文化记忆空间逐步整修,部分开发成了旅游景点。2013年长塘村村委会牵头建设了知青文化纪念馆,该馆共分“踏上红色土地”“学习革命传统”“接受农民教育”“建设革命摇篮”4个部分,真实地反映了来自各地的知识青年在井冈山“上山下乡”的这段历程,进一步丰富了长塘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在吉安市政府的直接对口帮扶下,长塘古村与北京四方和悦酒店管理公司签订了民宿开发意向性协议,长塘古韵精品民宿项目建设进入了快车道。

4  长塘村文化记忆传承的路径选择

4.1  完善长塘村重要文化记忆场所保护利用机制

长塘村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目前各历史遗迹保护较好,旅游发展基础良好,但开发利用效果很一般,旅游项目存在着严重的跟风现象。重要文化记忆场所的开发项目单一,仅停留在观光游阶段,难以带动村落旅游进一步发展。村落旅游开发主体混乱,引进的旅游开发公司,对村落文化了解不深,对长塘村重要文化记忆场所保护的关注不足,在古建改造民宿过程中,破坏了建筑的原本风貌格局。

长塘村应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開发管理,保证村委会与村民掌握村落开发与保护的主动权。要基于实现旅游开发与村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遵循保护村落文化记忆场所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及分类保护的原则[12],进一步完善活化保护和利用机制。

4.2  传承村落特色记忆文化

长塘村拥有厚重的宗族记忆文化、知青记忆文化、红色记忆文化、道教记忆文化,以及这些文化元素赖以存在的古建、河流、山林等记忆空间。

长塘村的文化旅游开发,要以保护当地传统建筑、文化风貌和环境为主,只有真实的文化风貌和完整的环境才能体现传统村落的文化旅游价值。同时,长塘村在产业发展方向上,既要利用好井冈山大旅游发展背景,更要摆脱旅游资源同质化的困局,借地理优势和文化优势,走文旅融合、农旅互动的新发展道路。

4.3  丰富长塘村文化记忆场所业态布局

从村落文化遗产可持续利用角度出发,长塘村文化记忆场所的活化利用可定位为以古色民宿开发为主导,以红色农耕教育和绿色休闲农业为补充的“三色”旅游型多业态共同发展的传统村落。

一是立足成规模的明清古建筑,开发古色民宿。长塘村古建群作为传承和展示村落文化的主要载体,其本身亦代表了一种传统文化类型。因此,长塘村可发展古色建筑文化教育与古建民宿开发。

二是利用知青文化与红色文化,开发红色农耕教育。20世纪60年代,上海、南昌、吉安等地知识青年插队落户在长塘村,长塘村也于2013年建成了知青纪念馆。长塘村可继续开发特色的知青文化,针对当代学生教育需求开发红色农耕研学旅游,针对回城知青开发乡愁文化旅游。

三是发挥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发展绿色休闲农业。长塘村可借助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借助传统农耕文化和知青文化背景,开发乡村农耕体验项目,既丰富村落旅游体验,也有利于村民参与和享受旅游发展的红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城乡建设部 文化部 国家文物局 财政部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   [EB/OL].[2012-04-16].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204/t20120423_209619.html.

[2]李伯华,刘沛林,窦银娣,等.中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及其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2017,36(10):1886-   1900.

[3]汪芳,孙瑞敏.传统村落的集体记忆研究——对纪录片《记住乡愁》进行内容分析为例[J].地理研究,2015,34(12):   2368-2380.

[4]程堂明,卢凯,陶冠军.记忆传承乡愁文化保护发展传统村落——以龙潭肖村保护发展方法探索为例[J].小城镇   建设,2016(7):33-38,43.

[5]刘馨秋,沈志忠.中国传统村落:历史记忆与传承发展——首届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论坛会议综述[J].中国农史,   2017,36(4):137-143.

[6]张帅奇.文化记忆视阈下古村落的符号象征与传承表达[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39(1):81-88.

[7]黄源成,许少亮,陶勇.“景村融合”视角下传统村落更新的空间策略探索——以钟腾榜眼府文化景区概念规划设   计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8(3):23-31.

[8]吴必虎,徐小波.传统村落与旅游活化:学理与法理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1(1):5-21.

[9]胡海胜,郑艳萍.传统村落宗族祠堂的旅游活化研究——以于都澄江村祠堂群为例[J].老区建设,2019(8):11-15.

[10]温亚.乡村聚落空间形态传承与演变初探[D].天津:天津大学,2017.

[11]胡燕,陈晟,曹玮,等.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1):10-13.

[1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    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J].民族建筑,2014(6):7-8.

猜你喜欢
文化记忆传统村落发展路径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以空间为媒介:从浦东的“空间记忆”到迪士尼乐园的“消费空间”
《金字塔铭文》与古埃及复活仪式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试论粤剧《目连救母》中的文化记忆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