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万晓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基于新媒体时代的地震科普宣传创新研究日益得到广泛关注。该文主要从新媒体网络的基本概述入手,理顺新媒体对于当前地震科普的影响的基本思路,并针对当前社会需求与科技实践,提出地震科普宣传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与思考,力求通过研究分析更好地促进防震减灾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 防震减灾 科普宣传 创新平台
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7(a)-0249-02
当前的防震减灾工作,除了需提升地震预测与监控水平之外,提升全社会的防震减灾的意识和能力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随着新时代民众对地震知识和知情方面的迫切需要,在新媒体时代下必须顺应信息化发展脉络,因势利导做好地震宣传和防控工作。该文主要从新媒体的基本概述入手,分析网络传播的特点,并就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地震科普宣传做出分析和思考,以期达到提升防震减灾体系水平的目的。
1 新媒体网络基本概述
当前公众信息的传播与发布,已由原来的报纸和电视媒介转向为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建设更是为许多信息传播增加了更多渠道。相对于传统的报纸和电视媒介,网络媒体具备以下特点:第一,新媒体网络具有瞬时传播的特点。新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能以非常快的速度传播信息,并且效率高、吸引力强。第二,新媒体网络具有碎片化的传播特点。新媒体网络能有效利用民众当前的空闲时间,及时传播一些碎片信息,方便受众自主掌握和运用。第三,新媒体网络具有非常强的双向传播的特点。相比较原来的报纸和电视,新媒体一般设置网上评论,民众可在平台上实现双向互动。第四,新媒体网络有着较强的形象传播的特性。新媒体网络往往借助的是互联网平台,所以灵活多样的宣传模式是取得实际效果的关键所在。
2 新媒体效应制约与防控机制探究
新媒体本身是一把双刃剑,要充分为地震科普注入活力,在此过程中,当前信息的获取需打破时空的限制,通过互联网等更便捷、高效地获取信息。传统地震科普所涉及的受众往往是单向、被动接收的,而新媒体的互动平台,能根据当前受众需求通过媒体平台参与科普,从而有效地弥补了传统科普的延后性和一些互动性等方面的不足。新媒体能改变单一的科普形态,可实现文字、视频、图片等多种影像技术的完美结合,将原有的多种表现形式融为一体,使传播方式变得更加立体。
尽管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具有时效、便捷的优势,同时能激发受众阅读兴趣,但由于网络信息审核存在滞后性的特点,因而可能会出现虚假宣传、夸大渲染等弊端,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应的信息舆论安全防控机制。在利用新媒体创新宣传方式,要避免新媒体呈现出的短处,尽量地收集和倾听各方面受众反馈出来的问题,并且积极应对挑战。在平台设计初期,可采用互动式问答、搜索以及政务信箱等形式,通过平台接到的群众咨询,并且结合当前出现的问题,工作人员能与咨询群众做好有效的线上互动,减少和避免虚假信息带给群众的思想恐慌。
3 地震科普宣传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与思考
在微信的平台建设过程中,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激增,大数据的信息处理平台使微信迅速成为我们手中重要的应用信息端。微信不仅作为一个沟通交友的工具,现在更多地应用到了平台公众号的推广过程之中,地震科普宣传公众号搭建,可有效地借助大数据的用户受众,将信息进行推广,确保用户的切身体验。作为微信平台,据当前的保守统计,微信的账户注册人次已经超过9亿,每个月的活跃人数高达5亿多人,接近80%受众均关注相应微信公众号,因此建设地震科普宣传微信公众号,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科普宣传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平台,不断拓展关于地震宣传的渠道和空间,利用多种类型与途径不断开展防震减灾各项宣传工作,切实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通过微信公众号可积极地将预测地震的信息做好及时发布,关注公众号的受众第一时间接收到相应的官方权威信息发布后,能给自己做好充分的科学预判,提前解决部分舆情压力。目前针对地震的灾情反馈和应急平台已建立起地震目录信息要素平台,但用户移动终端的建设与普及不够健全,因此地震平台的微信公众号,可降低移动终端建设的难度与推广的力度。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發生7级地震,震前71s成都地区借助预警系统移动终端抢先发布了地震预警信息,为群众逃生争取了一定时间。
通过建设地震科普宣传微信公众平台的打造,可方便时效地为用户普及地震科普知识,实现地震震感服务。在地震来临的时候,公众平台号可快速提供震感的信息服务,降低不实地震信息对群众生活造成影响。地震发生后,通过微信公众号可及时帮助受灾群众解决自救和互救的问题,通过公布地震的异常报告和最新的检测数据,让群众根据提供的救援信息,引导性地科学救援,同时有利于提高相关部门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紧急重要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减少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与财产伤害,提高应急救援方面的服务和支撑功能。此外,通过地震科普宣传微信公众平台的打造,可给更多的受众普及地震科普知识,实现地震知识的在线答题,实现对应的指导工作。公众在学习地震知识的同时,通过转发朋友圈、分享链接等形式,也拓宽了地震防治宣传的社会面,提升全社会的防震意识,实现城市防震减灾的终端目标(见图1)。
4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新媒体时代的地震科普宣传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做好防震减灾工作要切实加强宣传工作,动员起全社会的重点关注,最大程度地减轻地震造成社会经济与人员损失。借助微信公众号,能提升受众群体掌握地震信息新动态的能力,不断深入研究公众的需求现状,提高防震减灾的时效性,提升减灾的意识和能力。利用新媒体渠道,周期性和应急性结合的方式公布地震监测与预警信息,普及地震防灾减灾的基本常识,最终提升整个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超,张杰强.微信科普信息传播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视界,2014(31):50.
[2] 吴萌,郭维君.重庆市永川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灾害研究,2015(6):29-31.
[3] 张玮晶.新时期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应急救援,2014(3):12-14.
[4] 王铮,熊玮,吴婧,等.防震减灾科普基层宣讲技巧和新思路探索[J].国际地震动态,2017(1):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