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简单单教语文

2019-09-17 06:46郭莉华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16期
关键词:解读拓展导入

郭莉华

【摘 要】叶圣陶先生说:简简单单教语文,可是同仁们或用复杂而名其妙的导入,或对文本的过度解读,或对文本的过度拓展将语文设计得“纷繁”、“深”“广”。教得复杂,学生们自然就别想学得轻松。其实语文课教学应简洁、有效,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才好。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入;解读;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268-01

叶圣陶先生说:简简单单学语文,可是同仁们用他们的“智慧”将语文设计的千姿百态的纷繁或深广,教得复杂,学生们自然就别想学得轻松。请君看看吧。

一、复杂而名其妙的导入

这是国培(2015)学员就《记承天寺夜游》的公开课。她是这样导入的:一张PPT推出:“猜猜TA是谁?”接着依次推出了:独钓蓑笠翁—黔驴技穷—石潭赏竹,“五人结伴—相约出行—四季之末—齐聚林海”—把酒问青天—浪淘英雄尽—唐宋八大家—苏门三学士”的字模,他们是谁呢?学生嘤嘤嗡嗡的交头接耳后没人敢揭这个榜。他们是谁呢?听课的老师们也脑筋飞转,但也不能全猜出。只好听教者带领大家猜吧。

哦,原来分别是柳宗元、伍冬梅、苏轼!苏轼是本文作者,倒和本文有关系,可是,柳宗元和本文的关系呢?伍冬梅是本课教者,其名字有这么重要,需要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来猜测吗?有何价值和意义?就这个环节用了5分钟之久,其有效的信息就只有一个:苏轼。虽然通过对苏轼的猜测我们了解了他的一些代表作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家庭情况,可是占用这么多对于本文的解读时间,其价值和意义大吗?

赵勇老师在《课堂导入的作用与方法》中这样论述导入的作用:“课堂导入的教育功能,表现在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中”。①导课是整个课堂的准备动作,为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做好心理准备,为整个课堂的进行打好基础。而谜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好的谜语将会给课堂带来生机,营造活跃的氛围,激发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智慧.......,可是上面的导入设计有这个功效吗?

二、对文本的过度解读

《太阳船》是初选入七年级教材的一首现代诗,全诗短小、意蕴丰富。但是,再丰富的意蕴和这样的分析挂得了勾吗:全诗虚实相生。前两节实写,后一节虚写。特别是“但在它驶进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溅起了繁星千颗”更有特别深的意蕴。它告诉我们:人生要在奋斗中升华,如凤凰涅槃。虽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诗无达诂”、“各随所得”、“别有激发”,但也不能断章取义呀。

综合全诗内容:“描绘太阳从升起至落下的情形”最后一段不就是描写夕阳落下,彩霞满天。继而繁星密布的景致吗?怎么跟“凤凰涅槃”联系得上呢?但国培培训班的一位有声望的教授就这样解析了此诗。

他在课上还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文本的深意发掘出来,要深度的解读课文,象某老师那样。

某老师,西部教学专家,上课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是语文狂人,大家佩服他。但他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解读理解不了。他说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呢?你看文中的孩子们儿时是多么的欢乐,读书后欢乐便减少了。文章最后写道我将课上所画的绣像卖给了一个有钱的同窗,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升到绅士了。哎!人生是逐渐沉沦啊!”为了论证其观点,他又说“文中老师读的‘铁如意,指挥倜傥这段是描写李克用的辉煌的。老师为什么这么投入,因为他从李的辉煌中看到了过去自己的理想,但他今天却已经沦落为一个穷私塾的先生,人生是在不断走下坡路的。

笔者深感惭愧:“怎么就只读出了‘少年儿童热爱自由、快乐”的主题。哎!又疑惑:鲁迅先生著作《朝花夕拾》的时候是否真有“人生沉沦”之意呢?

三、对文本的过度拓展

刘国锐在《如何提高拓展文本的有效性》中说“应该从文本主题出发,选择合适的拓展方式进行适度的文本拓展”。②可见“合适”、“适度”是对拓展的要求呢。但有些教者是怎样拓展的,某实验中学老师在《太阳船》的课堂教学后设计了这样的环节:仿写:美是游荡在蓝天上的几缕白云……,虽然学生们积极思考,仿写出了各式各样的妙句佳语。但最后听课的大部分学员的意见是“请与文章内容结合,便于深化,便于强化课堂所得为最好”。

国培赛课活动中A老师在《记承天式夜游》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你从“无以为乐”得到什么启迪?他分析说:“在人生中遇到苦闷时,要积极寻找知己,寻求解脱。”你以为这样拓展牵强吗?

他还设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两句间省略了什么内容?有学生举手了,“哪夜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柏树。只是缺少象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老师也首肯了。后来评课时,笔者问: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这个问题设计得有无必要?A老师也用上述学生的话回答并说语文教学要深度拓展、深度解读……唉!

语文教学,必须忠实于原文,在原文的重点处拓展延伸才好。

简简单单教语文,利用有限的时间启迪学生认识文本,解读文本,提高学生学习力,这才是语文教者的正事。在这点上,卿平海老师为我们做了典范。

1.简单切入。

在国培中许多专家教授的讲解让我因职业倦怠而久已波澜不兴的心湖中又漾出了层层涟漪,尤其是卿平海老师的《語文阅读的创意设计与高效实施》更让我激动。卿老师在讲解中使我懂得了:新的教学理念与目标是: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便是创新意识的培养。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语文教育者对语文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创意的设计,引导学生高效的学习;就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了一个典范。③怎样进行创新的教学设计呢?方法多多。其中对一篇课文的切入点反复揣摩,设计出匠心独具,能引导学生浅入深出,知识与品行都得到收获的教学流程就是一种创意。卿老师举了何芙蓉老师设计的《春》的教学流程:朗读→品读→美读→默写,还举了陈香梅《我的老师》导学问题的设计:“蔡老师是(    )的老师,从(     )看出来;蔡老师与‘我的关系是(     ),从(      )可以看出来。”

这些设计简单,让人一目了然,但细细品味,又觉妙处多多。如对《春》的设计,既符合这是写景抒情的美文,文笔活泼欢快,适合朗读的特点,又让学生在对朗读的训练中逐层的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把握了文章的美点,学到了赏析美点的方法,甚至描摹了美点的技巧。看吧,对一堂语文课来说,只有不足“十个字”的教学流程的设计,乍一看,简单,但细咀嚼,有味,若加以语文素养丰厚扎实的老师在实施过程的恰当点拨,那教学产生的效果简直不可估量。

而《我的老师》的教学设计呢,虽然只有两句话,却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将全文提携起来了。简单,好操作。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皆大欢喜。难怪卿老师评其说:“人→事→情(绝美)”。

2.简洁、有效的导入。

在国培学习中,上《记承天寺夜游》时,岳国忠教者对这堂课的导入就简洁、有效,优秀:他推出了一幅两个古人在婆婆树影中赏游的水墨画,让学生结合文题分析:何处见“夜”?何处见“游”?游时其景如何?图中景象与文中那些词句吻合?

此题一出,学生思维便纷纷行走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观察审视的目光努力搜寻画图中最细微的能与文中勾联的所在。

这个导入不拖沓、不冗长,很有创意,符合导入“巧、准、新”的原则。我想,学生是很欢迎这样的导入的吧。

我们要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为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作好榜样。而让课堂教学的设计有创意,让课堂高效,是一个老师的责任。

有了这个责任的意识,语文教学会越来越简单,也越来越有创意。如关于《王几何》的教学设计其实可以简化到这样:“请画出王几何的模样和学生们的心理曲线”。《驿路梨花》就只以标题为抓手,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抽丝剥茧。具体做法是:由“驿路”一词引出对文中开篇的环境描写的分析;由“驿路”上“驿站”一词引出对文中小茅屋的分析。由梨花一词的分析得到对梨花林、梨花姑娘、梨花精神的分析。在对“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分析与为其写作下联的练习中既练习对联知识,又自然得出本文的主题:助人为乐的精神人人传,雷锋精神族族传的主旨。同时对学生又渗透了德育的教育。

这些设计太简单了吧?是的,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这些简单的创意的切入点让学生的品析能力再上新台阶,让师生在簡单中收获不简单。

参考文献

[1]《课堂导入的作用与方法》(国培计划(2015)专题讲座——赵勇).

[2]《如何提高拓展文本的有效性》(国培计划(2015)专题讲座——刘国锐).

[3]《语文阅读的创意设计与高效实施》(国培计划(2015)专题讲座——卿平海).

猜你喜欢
解读拓展导入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