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浅入深,走近千米

2019-09-17 12:58夏俊利
新课程·小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手拉手步行字母

夏俊利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千米》,这一课时的内容是建立在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和米的基础上,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习的。“千米”是一个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无法像学习之前的长度单位那样,借助身边熟悉的工具或物体在“比、量、画”等实践活动中,获得具体长度的认知。因此设计学程单从“课前调查”“课中实践”“课后反思”三个维度,引导学生积累经验,进行推理,走近千米。

一、“以问促识”,在生活中了解“千米”

“千米”是生活中很常见的较大长度单位。学生对于千米有哪些了解或疑惑?对于以下问题:什么情况下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是多长?学生是否思考过?基于以上疑问,教师在学程单上设计了三问:你对千米有哪些了解?对于千米,你还想学习什么?从家到学校,你需要几分钟?

问题一:你对千米有哪些了解?

学生反馈:(1)根据字面意思,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间的单位进率,1千米就是1000米;(2)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表示在高速公路的指示牌上有千米,大多用字母km表示;(3)在导航软件和汽车行程表上也有,但是单位是“公里”,得出千米又叫公里。

问题二:对于千米,你还想学习什么?

学生反馈:(1)为什么千米这样的单位用在高速公路上?(2)有没有比千米更大的长度单位?(3)1千米到底是多长?

问题三:从家到学校,你需要几分钟?

学生通过手机导航软件完整地记录了步行、自行车或汽车不同出行方式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以及所用的时间。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课前调查的三问,帮助学生在问题中去联系生活,体验感受了解千米,积累经验。同时也让教师掌握学生对于千米的了解程度,有助于课堂探究中合理规划时间并制定学习研究的重点。

二、“以小见大”,在实践中看见“千米”

课前调查反馈中,学生的疑问之一就是“1千米到底有多长”,课中学习的重点就是在实践中形成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小分享,以“时间”见“千米”

课前关于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和时间的实践记录,成为了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推想的素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比较和推想,教师选取了三个都是步行的例子以地图形式展示:学生1的数据是4分钟步行270米;学生2的数据是7分钟步行504米;学生3的数据是14分钟980米。

从地图上,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是步行的路程越长,所需的时间也随之增长。开车通过高速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一般所用的时间都很长,就说明两地距离很长,那就要用千米来表示两地的距离,这样巧妙地在比较中便解释了课前疑问。

根据数据推算,学生1大概要从家走到学校1个来回,再加1个单趟很接近1000米,所用的时间是12分钟;学生2只要走1个来回就接近1000米,所用时间是14分钟。对比时间,学生得出“走1千米大约需要14分钟”。

课堂探究怎么能止步于结论呢?还要将结论实践运用。在继巧用“百度地图”之后,我们还可以将结论与“微信运动”结合,微信运动记录的是步数。课后学生带着手机实际步行14分钟,通过微信运动显示的数据,还可以得出步行14分钟约是1900步,即步行1900步约是1千米。

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发现千米,感受千米,记录千米,推算千米,不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在各种信息技术支撑下对探究千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小实践,以“人数”量“千米”

“1厘米”长度借助大拇指指甲的宽;“1分米”长度借助大拇指和食指分开的距离;“1米”长度借助两臂张开,左手到右手的距离。“1千米”的长度可以借助人的什么呢?

为了建立联系,继续助力学生“1千米长度”的构建,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在50米的跑道上手拉手并拉直,看看一共需要多少学生。实践得出,50米的跑道,大约需要40位学生手拉手。学生经历了亲身实践,探究的积极性非常高,很快推算出:500米距离需要400位学生手拉手,1000米距离就需要800位学生。也就是说40人的班级需要20个班级学生一起合作,手拉手,拉直约是1000米。学到这里,学生都发出了“哇”的声音,感叹1千米的长度。

第一个小分享,侧重于应用信息技术,通过单子设备记录实际数据并进行推算,通过数据帮助学生形成“1千米的长度”概念,理解“千米”在公路、河流情境下的应用。第二个小实踐,则联系了之前学习的长度单位,借用“身体尺”形成对应长度的表象,1千米也可以通过累加人数,让学生积累经验,在想象中感受“1千米的长度”。

三、“以文记感”,在反思中深识“千米”

经历了多样的课中实践,学生收获感受多种多样,为了让探究留下痕迹,感悟更加深刻,学程单最后是要求学生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中的千米》。

从学生的日记中可以看出学生开始对于1千米的认知是模糊的,有的学生觉得1千米很短很短,可是经历了探究、实践、推算之后,以时间辅助重新建立了清晰的1千米的长度;有的学生觉得1千米很长很长,究竟有多长,没有概念,通过实践步数的记录,发现原来从家走到情侣园就是1千米,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长;还有的学生根据以前学习的质量单位千克,用字母表示是kg,千米用字母表示是km,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新的疑问,为什么都是字母k开头呢?

《认识千米》原本结束,新的问题犹如一块石头投进了平静的湖面:为什么千克、千米用字母表示时,都是以“k”开头呢?学生开始纷纷猜测,教师鼓励学生先猜想,自行查资料验证,最终全班交流并解决。“千”在英文中是“kilo”,字母表示来自英文字母的缩写。学生又有了新的疑问:数学与英语还有联系呢?

美国教学学者卡尔金说:“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计算器和电脑的时代,孩子们需要具备比以往更强的分析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创造力和灵活性。”我们除了要会熟练运用先进技术助力探究数学知识以外,更要会根据所得的结论去分析并应用。及时地记录探究后的感受,也是走进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在学生日记中,发掘新的思考并共同解决,不但能提升学生质疑能力,也能增强其探究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整个认识千米的过程,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实践验证、内化感悟、思考新颖、再解决问题,这不正是探究数学的好方式吗?

猜你喜欢
手拉手步行字母
步行回家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缓存:从字母B到字母Z
只要我们手拉手
手拉手
字母派对
从手拉手到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