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慧
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也是坚持“五育并举”,实践“劳育”培养,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路径之一。将研学旅行活动进行课程化实施,并整体构建研学旅行课程体系,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而人文学科研学旅行的课程化实施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以北京市广渠门中学的人文学科研学旅行课程化实施为例,尝试探索综合实践育人模式的有效途径。
一、研学旅行课程的整体建构
广渠门中学立足自身发展,构建了“三阶六翼”的学府课程体系,突出了课程的基础性和选择性。
“三阶”即“学府奠基课程”“学府广博课程”和“学府卓越课程”三个层级的课程。“学府奠基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游学课程等为学分制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旨在夯实基础。学校在初一和高一的第二学期均实行分层走班制,设置不同层级的课程供不同学力水平的学生选择;对于难度不大、有利于学生共同提升的课程,则以传统班级制的形式授课。“学府广博课程”则指充分利用学校及社区资源而开发实施的系列综合研学课程。该层次的课程能够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的作用,包括研学旅行课程、实验技能课程和生活技能课程等。比如,研究旅行课程的实施,是在各学科教师中抽调骨干力量,组成研学教师指导团队,指导学生选择并学习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帮助学生根据学业基础、兴趣和生涯规划等元素,选择不同类别或不同水平的课程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学府卓越课程”是针对那些在人文领域有独特兴趣及能力的学生开发实施的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大学先修课程,它是由以科研为特色的翱翔课程和各类竞赛拓展课程组成,为学生未来的大学学习奠基。在卓越课程阶段,全面实行导师制,为在某个领域特长凸显或能力突出的“尖子”学生配备一流的导师,或充分利用学校学术委员会的特级教师和与学校有合作的大学、科研院所的优势师资资源,根据学生个性化的特色和需求制订课程,为学生的卓越发展奠基。
“六翼”,即学校将学生的学习领域分为语言与文学、数学与逻辑、实践与创新、艺术与健康、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与技术六大系列课程领域,各领域又包含了若干个课程群。如“实践与创新”领域包括游学课程群、研究性学习课程群和实验技能课程群等。
二、人文学科研学旅行课程的特色化实施
学校对人文学科研学旅行课程进行了顶层设计,分年级、分层次系统规划了“主题式”研学旅行课程,打破只“游”不“学”或重“游”轻“学”的壁垒,使研学旅行发挥了人文教育的作用。
初中阶段以地域文化为主线,让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山河,使教材知识“活”了起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空白。高中阶段以人文综合专题为主线,为学生量身打造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并将研学旅行课程纳入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在游学中产生的深层次思考和获得的教学资源来设置问题情境,进而延伸为校内的研究性学习。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师生共同制订课程化学习手册,明确游学活动的时间、地点、目的、内容和要求等。活动前,人文学科的教师会根据不同年级的学情特点和课程进度,精心筛选游学目的地和课程内容;活动中,学生依据学习手册,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地考察探究任务;活动后,鼓励学生用形式多样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研习成果。这样,将学校课程与游学课程有机结合,并将游学课程纳入课堂教学中,利用游学中产生的教学资源来设置问题情境,使教材知识“活”了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发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以“赏中州景,寻文化根”的河南安阳和洛阳的传统文化主题研学旅行为例。本次人文学科研学旅行是由地理教师设计行程路线,再由历史和政治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景点安排提出建议。地点主要涉及河南安阳殷墟、太行山大峡谷和洛阳白马寺等。在高中文科教材中均有与这些景点相关的知识,学生可将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深度融合,既拓展了知识广度,又增长了见识。教师选取旅行中的部分景点作为知识学习的案例,开展现场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他们利用综合学科知识进行学习和观点表达的思维方式。在此次研学旅行课程中,教师还设计了四个课题研究题目供学生选择,不仅涉及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自然地理环境和唯物史观等多学科知识,还实现了跨学科的探究式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观点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自主学习探究后,对抽象、晦涩和枯燥的知识有了贴近生活的体验,加深了知识理解,提升了实践素养,对不同的地域文化也有了更深入和具体的理解。
三、对研学旅行课程化实施的思考
研究不应随着一次旅行的结束而结束,而应成为研究新问题的开端。只有这样,研学旅行才能不断产生新的课程资源,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当然,在旅行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很多突发状况,也能成为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成为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探究的问题。因此,研学旅行不仅要完成既定的课题研究,还要为学生开启探究课题的思路,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游学历程,使学生接触到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得到了不同生活方式的歷练,体验到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进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包容,为他们逐渐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情怀的现代小公民”奠定了基础。而游学过程中,基于立德树人的理念和别出心裁的活动设计,也提升了教师的教研水平,帮助他们逐渐形成了课程意识,延伸和拓展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学校广博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人文学科研学旅行的课程化实施,在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推进中,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实际获得为目标,让学生走出教室,以广阔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中华传统美德、光荣的革命历史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在研学旅行中,学生们学会了动手动脑、生存生活和做人做事,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了基础。今后,学校将在实践育人的改革中探求更开放、更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有价值的研学旅行模式,为学生打开更为广阔和光明的新世界。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