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信仰

2019-09-17 07:58徐锦野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1期
关键词:我们仨杨先生钱钟书

徐锦野

信仰,每一个不同的领域都对其有解释,文化的信仰,对每一位喜欢文字的人而言是最高的信任。每一个人对一个时期都有几分想象和期许,虽然在现如今的21世纪,与那个年代分割久远,虽没有亲身体验那个时代,只能从些许的文字中感触到。

崇尚民国,喜爱民国,民国是个文化大融合的时代,从封建王朝的灭亡,到一个新的政权的慢慢建立,见证了那个时代的所有。而我喜爱的民国,非民国服饰、非民国妆容、非民国建筑、非民国饮食,而是民国人,其中更加喜爱的是民国闺秀!民国闺秀身上的那种对自由、对科学、对民主的追求,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的教育,在我看来,对如今的教育也有这重要的感染和影响。

在诸多文学作品中最爱人物传记这类题材,在人物传记题材中钟爱民国女子,想要窥探她们生活的心砰砰砰直跳,她们的身上有那个动荡年代,那个中西文化交汇年代的缩影。

这本慕容素衣的《杨绛传》还是在三年前的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购买的,当时杨绛先生刚刚过世没多久,在机场的书店里看到诸多民国闺秀的传记,然而,这本传记映入眼帘,随即买下,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废寝忘食地吮吸着,直到18年春,坐在高铁上才将其拾起,认真阅读,仔细回味!

6个小时的高铁,一本《杨绛传》就看完了,很怀疑自己有没有读懂杨先生,丢掉这本,发现我还远远不了解杨先生。很久之前,也阅读过她的其他著作,但没有閱读过杨绛的事迹,这本书,带我走进杨绛,从她的出生,到她的寿终正寝,一生都写进这本书里。

第一卷中介绍了杨绛的出生和她的家庭环境,季康是杨绛的本名,绛字的缘由也颇有喜感,兄弟姐妹嘴里的绰号成为杨先生的笔名,这种小孩们的玩笑成为杨先生永远留在人们心中的记忆,她的童年还是生活得很愉快的,她沉浸在了书海的世界里。杨绛的父亲和母亲在她的一生中起到很大的影响,父亲的为人正直,淡泊名利一直影响着杨先生,父亲喜欢杨绛,喜欢她看书,但对其要求也非常严格,一次撒谎让杨先生受到父亲的教育,却一直铭记在心。母亲的疼爱造就了杨先生的好性格,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为孩子树立的模样,多多少少可以在孩子今后的人生中有所体现,不管是性格还是行为方式、遇事的态度,杨先生从父母亲处受到很大的影响,也是有这样的父母成就了杨绛先生!由此可见,在如今重视家庭教育的大环境下,翻开时代的篇章,再去回味这些大家们的童年,感触颇深,也这是有了这么好的童年生活,杨先生才会如此开朗,才会让我们这些后辈看到她身上的能量。

第二、三卷中杨绛先生的人生伴侣钱钟书先生出现了走进了杨先生的生活,在传记中呈现了钱钟书与杨绛的初次见面,随后的交流和求学,让志同道合的两个人走在了一起,他们的爱情和婚姻是美好的,并没有像《围城》中说的,在婚姻里的人要走出来,他们的一生注定了一辈子相爱相守,在诸多民国伉俪中,钱钟书与杨绛是完美的一对。在英国留学期间,有着甜蜜的二人世界,读书、学习是当时的主要任务,杨先生和钱先生的爱情故事也是为世人所感叹的,他们相识在大学校园里,杨绛比钱钟书出名的早,作为妻子,她甘愿奉献,杨绛作为女性,除了读书、学习外,家中的生活琐事一一包揽,钱钟书却是个生活低能儿,想想杨绛和钱钟书不同的童年生活,显然,钱钟书的童年也成就了他,幸运的是,他娶了杨绛,弥补了钱钟书童年对母亲这个角色的空白,在他和女儿的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他会跟着女儿喊杨先生“娘”,他说杨先生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无疑是一个丈夫对妻子至高的评价,也是最为人生伴侣,对杨先生最大的肯定。他们互相欣赏着对方,能够真正理解各自的价值观,这也许是现如今夫妻们要学习的相处之道吧。

在四、五卷中,受着家国情怀的感染,随着祖国不断受到外来侵略,爱国热情的高涨,让钱钟书和杨绛选择了回到自己心爱的祖国,将自己所学为祖国所用,在这一艰苦困难时期,也是钱钟书和杨绛作品上升的高峰期,钱钟书先生最终任职西南联大,杨绛专心写书,在如今云南师范大学的西南联大博物馆中,依然成列着那个动荡岁月里,学者、教授的痕迹。我在云师上学期间,每每走进那庄严的博物馆内,内心油然而生地佩服那些学者们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是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努力,在如此贫穷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在教育岗位上,没有将中国高等教育埋没,更是培养出一批杰出的人物。

文化大革命中,对杨绛和钱钟书的摧残没有打到他们,他们依然坚持着自我,即使被要求清洗厕所,剃阴阳头,也保持着内心对文化的信仰,对文化的热爱。杨先生在扫厕时也会拿起书本,觉得那样也不会有人来打扰自己,两位老人的心,如此坚定,两位老人在那种环境下依然保持书信往来,依然能够在字里行间中体会两人真挚的感情,对祖国的热爱,对文化的憧憬一直是两位老人内心的呼喊!

我们仨,呈现在第六卷,多年前我也单独阅读过《我们仨》,一家三口的感情很难用语言表达,作为教育工作者,看到一家三口有着这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很是感叹!现在绝大多数家庭的父母没有能够培养孩子看书的习惯,而阿圆能够跟着父母,热爱看书,我们仨的感情真挚、幸福!然而,老天爷很残忍,先是将阿圆从杨绛身边带走,后来钱钟书也离开了,阿圆和爸爸团聚了,留下杨绛先生一人,近二十年的等待,终于相见!读到此处,鼻尖一酸,人生无常,相守是如此的幸福,杨绛有着怎样的胸襟和情怀,能够将老伴儿和女儿没过完的人生,带着他们过完了,是完整的渡过了自己的一生,天上的相见,怕是没有遗憾了!

《杨绛传》也好,《我们仨》也好,杨绛先生、钱钟书先生各自的作品也好,或者写关于他们的作品也好,我看到的是一种积极的文化力量,一种对生活、学习、工作始终的向往,在如今这样一个有些浮躁的社会,在这个太多人被欲望和物质所捆绑的社会看来,这是多么的纯洁!羡慕这样的生活,羡慕他们对文化的追求,羡慕他们身上所表现的文化力量。

民国纵有千般万般人物,纵有千般万般事件,唯有在文化的熏陶中感悟人生的道理,领悟文化的力量,这是文化的信仰!

猜你喜欢
我们仨杨先生钱钟书
那时候我们也经常被同一个蚊子咬
钱钟书清华园养猫
我们仨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梦的旅人——读《我们仨》有感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
艺术融汇与民族屹立——盛杨先生访谈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