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构建科学教师专业生活共同体的实践需要反思,需要倾听不同的声音,进而做出改进和完善。通过对教师的结构性访谈,发现教师在共同体中感受到了专业生活的幸福感、专业活动的在场感,感受到了细分后的共同体对个体需要的满足,同时教师也对共同体提出了自己的期待,而这些期待则是共同体进一步完善的方向。
【关键词】科学;教师专业生活共同体;调查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41-0015-03
【作者简介】唐晓欣,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南京,210008)教师,高级教师,南京市科学学科带头人。
近年来,南京市玄武区的科学团队一直致力于科学教师专业生活共同体的打造,数年的实践,究竟成效如何,是否达到了共同体建设之初预定的目标,实践中又存在哪些不足,这些不足又该如何改进,这是共同体建设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对玄武区的30名科学教师进行了结构性访谈,试图揭示共同体在其专业成长中所起的作用,探寻存在问题,了解教师所期待的专业支持,以期为共同体的后续发展提供帮助。访谈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您认为玄武区组织的教研活动中最有价值的形式是什么,并简要说明理由。(2)在您的专业成长中,从教研中获益最多的是什么?(3)您觉得教研中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您还需要获得哪些帮助?访谈对象40岁以上5人,30 ~ 39岁15人,29岁以下10人,共30人;访谈人数约占全区科学教师人数的一半。
一、专业生活的幸福感
教师专业生活包括但不限于团队教研,有学者认为,教师的专业生活由物质状态、身心状态、专业发展状态和精神状态四个方面组成。[1]传统的团队教研往往只关注教师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而在教师专业生活共同体中,教师的精神状态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刚工作没几年就参加省级赛课的C老师谈到这个话题时说:“每次公开课我的师父、教研员,其他的骨干教师都会帮我一起磨课,虽然磨课的过程很辛苦,但所有的老师都在和我一起思考,这让我觉得很幸福,也让我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共同体给予教师的身心归属感、发展的成就感就是教师专业生活的幸福感。玄武区科学教师专业生活共同体强大的凝聚力来自于共同体的实践共识和教育热情。小Z老师说:“玄武区科学教师专业生活共同体不断超越、拼搏向上的精神让我感到备受鼓舞,我们的教研员是一个追求进步的人,所有老师都非常敬业,不断寻求自我突破……”共同体领导者的信念以及共同体對教育价值的共同理解和愿景在共同体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共同体存在的基石。
二、共同体细分的魅力
虽然共同体有其共性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个体的价值和需求,事实上,玄武区科学教师专业生活共同体一直致力于寻求共同体共性和个体个性之间的平衡。基于此,在大的共同体之下,我们基于地域和研究主题,对共同体进行了细分,如:基于学校所在地域,建立四个“片区共同体”;基于研究主题,成立“任务单”“低年段教学”“STEM开发”等数个“主题研究共同体”。有26位教师认为,他们在这些细分后的共同体中获益最大。其中,“主题研究共同体”是教师们的最爱,青年骨干X老师说:“针对某一主题的共同体研修对我的帮助极大,如低年段教学的专题研究。”可以看出,细分后的共同体让成员获益良多,其原因在于:这样的共同体一般10人左右,个体的想法能得到充分展现,个体间可以直接且充分地交流;成员基于共同的研究兴趣走到一起,研讨有很强的针对性;人员构成合理,每个共同体基本都有教学骨干和老、中、青各个年龄层次的教师,这样的人员构成会让交流有引领、有碰撞。玄武区的科学教师除了隶属于玄武科学教师专业生活共同体外,基本上都会加入2个以上细分后的共同体,面对不同的伙伴,思考不同的问题,体会着共同发展的乐趣。
三、实践:从“旁观”走向“在场”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专业生活共同体是一个实践共同体,首要解决的是教师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玄武科学教师专业生活共同体的实践性表现在改变传统教研中少数人实践、多数人旁观的状态,其创建了多个实践场,力求让每一个教师获得在场的实践体悟。资深教师W老师说:“多上公开课是提升课感最好的方式。看上去是为一节公开课磨课,但在这个过程能学到很多东西,包括教育教学理念、教学风格以及处理生成问题的技巧等。”片区共同体可以为更多教师提供公开展示的机会,在课前的磨课和课后的研讨中,教师反思自身教学,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与提升,上公开课是最受教师欢迎的实践项目。Z老师和W老师认为:“教研最有价值的平台是研训工作坊,它让我们有亲手操作的机会,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具体的教学技能。在体验式的培训中,我们能尝试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看课堂教学。”研训工作坊转换了教师角色,让教师像学生那样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并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教学。S老师说:“在主题研究共同体中,我对课题研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将自己的思考付诸实践。”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题研究,共同体中的成员都真实在场,他们参与实践并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思考。
四、更多期待的声音
访谈中,教师一方面积极肯定了共同体对自己成长的帮助,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共同体有待改进的地方。
1.听公开课背后的故事。
“我觉得每次听公开课,如果能让我们了解更多公开课背后的故事、备课中的思考,对我们来说收获会更大。”该观点得到了不少教师的认同,这意味着教师不再满足于听一节好课,更希望看到好课诞生的全过程,更注重挖掘公开课的研究价值。教师们很看重备课的过程、课后的评析,而不是简单地对课做出好或坏的评价。“我希望研讨评课的环节更饱满些,希望听到更多教师对课的评价。不管自己听别人评还是自己评,都很有价值”。放弃对公开课、观摩课好与坏的评价,挖掘其研究价值,是教师真诚面对课堂,真正进入研究状态的标志,只有基于这样认识,授课教师才能放松、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教学,听课教师才能自由、真诚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公开课才能真正助力教师的专业发展。
2.“高大上”和“接地气”。
“我觉得玄武区的科学教研有时太追求‘高大上了,为了在一节展示课或赛课中脱颖而出,教师往往自创课题,前期自制大量的教具,付出很多心力,对于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技能也存在拔高的现象。这样的展示课,我们普通教师只能膜拜,难以学习。”一位从教20余年的老教师这样说,L老师也有着同样的观点:“我希望以后的教研公开课能‘接地气,每个教师听完课,都能学到一些自己能上手的东西。”这样的声音促使我们思考教学研究的落脚点在哪里。高大上的研究是需要的,它是对教育教学前瞻性、创新性的思考,但是研究的结果必须落地,要接地气,真正服务于一线教学,服务于学生发展。正如教师们所说的:“教研是为课堂服务的,更真实且优质的家常课,对绝大多数科学教师会有更大的帮助!”这样的声音虽然听上去有些刺耳,但却是真正的苦口良药。
3.“名家独奏”和“交响乐”。
“活动中应该有大多数人的声音,不能一言堂或几言堂,当权威人士提出建议后,年輕人有不同的声音也应该听一听。”这位教师谈的是共同体研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群体中的权威人士因为学术水平和身份地位的优势,拥有更多的发言机会,这使得研讨成为“名家独奏”。一些教师愿意听名家的发言,认为会有更大的收获;但给予每个个体更多发言机会的交响式研讨则更符合共同体的定位。给每个个体发言的机会能促进个体对问题进行思考,而由此形成的共同体文化也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生活品质的提升。
4.新手教师的菜单式资源库。
在这次访谈中,新手教师也提出了自己的诉求:“现在的共同体缺少新手教师入门式的、菜单式的学习材料和培训。比如:有关教学设计的培训是新教师最需要的。我希望建立一个新手教师菜单式资源库。每个年轻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时间灵活选择培训。”年轻教师们提出了一个共同体建设的关键问题,即共同体的资源库建设。将共同体成员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如讲座、课题研究、公开教学等有效地整理提炼成共同体成员共享的资源,是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课题,这些资源可以助力共同体成员的成长。
玄武区科学教师专业生活共同体的打造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它需要在实践中倾听不同的声音,不断地自我完善和充实,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田幸子.中学教师专业生活世界调查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