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用好课前调查

2019-09-17 08:50刘沛
江苏教育 2019年13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刘沛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前调查;调查内容;成果汇报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005-6009(2019)49-0074-02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面向学生生活的综合性课程,让学生走进生活、留心生活并进行课前调查,可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并使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

1.有效设计调查内容。

教师在设计课前调查内容时必须考虑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的发展。

以生活为基础,激发认同感。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所以课前调查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探究社会。如:学习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下《不说话的“朋友”》一课时,学生可调查学校和小区公共设施的情况,然后汇报这些“朋友”(公共设施)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的,课堂上他们有话可说,有例为证,有理可循。

以目标为导向,明确方向感。学生进行课前调查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因此,在设计调查内容时,教师应结合课标和教材,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的课前调查表。如: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下《我是独生女(子)》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中国人口之多、资源之匮乏,专门设计了这样的调查表:

从学生的课堂汇报情况看,学生的调查非常充分、准确。可见,只有课前调查目标明确,学生的调查才会富有实效。

以学生差异为依据,增强层次性。学生之间的差异决定了教师设计的调查内容必须有层次性。如果太难,学生就无法完成任务;太简单,又会让学生失去调查的兴趣。如: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下《我心中的春天》一课时,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照片,比如家庭春游的照片,爸爸妈妈拍的风景等,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而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上《衣食的来源》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的调查有一定的深度,如了解“水稻种植的过程”“馒头的诞生记”等。

2.指导学生完成调查活动。

分工合作,相互补充。学生的课前调查如果事先没有分工,会使调查资料零碎杂乱、重叠无效、遗漏缺失等。所以在教学《我是独生女(子)》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根据调查的主题和方案,调查家庭、中国和世界的人口增长情况并收集资料,教师再进行适时的补充调整,这样会让调查的资料更有效。

整合细化,形成专题。学生收集好材料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整理,使观点更清晰、更有针对性。例如:在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上《让我们来寻根》一课的教学中,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对资料收集和整理任务进行分工。许多学生对长江、黄河的调查十分感兴趣,有的打算查找描写长江、黄河的诗歌,有的计划搜集一些长江、黄河的照片,还有的想就三峡工程查找资料。那如何选择呢?经过交流,学生选择查找“描写长江和黄河的诗歌”,并进行汇报交流。

3.指导学生进行成果汇报。

汇报时,学生的语言应力求准确、生动、简洁,如果能加入图片、音乐、视频等就会更有吸引力。当然,搜集调查中若碰到一些问题也可与同学交流,以达到共研共思的效果。

成果交流与汇报的形式应多样化。如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下《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的教学中,有学生在交流汇报家乡特产情况时,带来了实物,这使得交流更加生动。有的学生在汇报的文字上动了脑筋,编顺口溜,设计广告语,用新颖的方式赞美家乡,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作者单位: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小学部)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
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六步五环”高效教学模式初探
遵循身心特点 助推幼小衔接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理念及其实施探讨
浅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栏目设计的选择和使用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