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化因子CXCL13通过诱导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参与骨癌痛的发生

2019-09-17 01:20:16卜慧莲郭海明焦鹏飞徐富兴樊肖冲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9年3期
关键词:骨癌趋化因子星形

卜慧莲,郭海明,焦鹏飞,徐富兴,樊肖冲

(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河南 郑州 450052;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河南 郑州 450052)

骨癌痛是由肿瘤发生骨转移引起的剧烈慢性疼痛,也是临床上的一个难治性问题,容易发生骨转移的恶性肿瘤有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骨癌痛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主要包括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趋化因子在骨癌痛中枢敏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结果显示,骨癌痛大鼠脊髓内趋化因子C-X-C配体13(chemokine C-X-C motif ligand 13, CXCL13)的表达明显升高,鞘内注射CXCL13重组蛋白使其外源性表达升高,可导致大鼠痛阈的快速下降,提示其具有致痛作用,而鞘内注射小干扰核糖核酸(small interference ribonucleic acid, siRNA)特异性抑制脊髓内趋化因子C-X-C受体5(chemokine C-X-C motif receptor 5, CXCR5)的表达,可对抗骨癌痛的发生过程[1],CXCR5主要表达于星形胶质细胞[2],我们推测CXCL13可能通过干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参与骨癌痛的发生,本研究拟通过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2个层面,观察CXCL13对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在骨癌痛发生中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雌性SD成年大鼠及SD大鼠乳鼠均购自郑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胎牛血清、DMEM高糖培养基购自美国Gibco公司;CXCL13重组蛋白购自美国Peprotech公司;CXCR5 siRNA和对照RNA购自上海吉凯基因有限公司;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氟代柠檬酸购自美国Sigma公司;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兔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抗体和Cy3-标记羊抗兔二抗购自美国Millipore公司;Transwell细胞迁移试剂盒购自美国BD公司;EdU细胞增殖试剂盒购自美国GeneCopoeia公司。

1.2 实验方法

1.2.1 骨癌痛 大鼠痛阈测定将大鼠分为骨癌痛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参照既往实验方法[3],将大鼠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注射至SD大鼠右侧胫骨骨髓腔内,假手术组仅注射生理盐水,在建模后1、3、7、14和21 d采用Von-frey丝测机械痛,分别采用1、2、4、6、8、10和15gVon-Frey丝垂直刺激大鼠右侧足底,当大鼠出现突然撤爪、舔爪等表现时即为疼痛阳性反应,记录出现阳性反应的最低克数,重复3次,取最低值为机械缩爪阈值(paw withdrawl threshold,PWT)。

1.2.2 星形胶质细胞活化 对骨癌痛大鼠痛阈影响的测定建立大鼠骨癌痛模型,将大鼠分为生理盐水组、氟代柠檬酸组、CXCL13重组蛋白组和氟代柠檬酸-CXCL13重组蛋白组,自建模后1 d开始分别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 μL、氟代柠檬酸1nmol和(或)CXCL13重组蛋白20 ng,在建模后1、3、7、14和21 d的给药后1 h后测定并记录PWT值。

1.2.3 测定CXCR5 siRNA 对骨癌痛大鼠脊髓内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骨癌痛组、CXCR5 siRNA组和对照RNA组,分别给大鼠鞘内注射CXCR5 siRNA(2×106IU)和对照RNA(2×106IU),在病毒注射后7 d建立骨癌痛模型,在建模后14 d处死大鼠,多聚甲醛固定后取脊髓腰膨大,切片30 μm厚度,破膜后孵兔抗GFAP一抗,4 ℃过夜,磷酸缓冲盐溶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洗涤后孵Cy3标记的羊抗兔二抗,室温孵育2 h,PBS洗涤后封片,采用德国Leica正置荧光显微镜拍照,观察各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状态。

1.2.4 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分离和培养 将出生24 h内的SD大鼠乳鼠消毒后取大脑皮层,用质量分数0.25%胰蛋白酶消化10 min,使组织消化为细胞后,接种到多聚赖氨酸包被的25 cm2培养瓶中,在37 ℃细胞培养箱中使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培养,24 h后全量换液,此后每隔3 d半量换液1次,细胞培养10~14 d左右,可见细胞长满瓶底,并出现分层现象,底层细胞充分铺展,接触紧密,多为扁平,具有多个突起的大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而上层细胞多为类圆形,遮光性强,边缘有毛刺样突起(以小胶质细胞为主),手摇培养瓶3~5 min,使附着于星形胶质细胞表面的细胞脱落下来,弃去培养基,即可去除小胶质细胞及其他杂细胞。

1.2.5 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 将星形胶质细胞分为生理盐水组、CXCL13重组蛋白10 ng·mL-1组、CXCL13重组蛋白20 ng·mL-1组、CXCL13重组蛋白50 ng·mL-1组,当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长到约90%时,弃去培养基后洗涤2次。胰酶消化后加入少量含血清的培养基终止消化,离心5 min。采用移液枪轻轻吹打培养皿底部细胞,将吹打下的细胞收集离心,弃去上清后重悬细胞并计数,然后稀释至5×106·mL-1,取0.1 mL细胞悬液,分别加入Transwell上室,在Traswell下室加入0.6 mL培养基(分别含生理盐水,10、20和50 ng·mL-1CXCL13重组蛋白),在培养箱中37 ℃条件下迁移24 h。将Transwell小室膜上下的细胞用PBS洗涤3次,每次5 min。采用质量分数4%多聚甲醛固定15 min。PBS洗涤3次。将小室上层细胞采用医用棉签轻轻擦拭,留下小室下层细胞HE染色,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计数,计算相对于生理盐水组增殖率。

1.2.6 EdU细胞增殖实验 将星形胶质细胞分为CXCL13重组蛋白10 ng·mL-1组、CXCL13重组蛋白20 ng·mL-1组、CXCL13重组蛋白50 ng·mL-1组,参照EdU细胞增殖试剂盒说明,将细胞以4×104个/孔的密度接种于铺有多聚赖氨酸包被玻片的24孔板中,于37 ℃培养箱生长黏附5 h,用PBS洗涤后,分别加入生理盐水,10、20和50 ng·mL-1CXCL13重组蛋白,于37 ℃培养箱内培养24 h,然后在含有10 μmol·L-1EdU培养基中孵育2 h,随后用PBS洗涤,用质量分数4%多聚甲醛固定30 min,加入50 μL 2 g·L-1甘氨酸中和多聚甲醛,PBS洗涤,破膜后加入100 μL染色反应液,避光室温孵育30 min,弃去染色反应液,加入100 μL渗透液,PBS洗涤,丢弃渗透液,加入100 μL甲醇加强5 min,PBS洗涤,加入Hoschst反应液,避光孵育30 min,PBS洗涤,荧光显微镜观察拍照,计算细胞增殖率。

2 结果

2.1 各组大鼠PWT变化自建模后3 d开始,与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骨癌痛组大鼠PWT值开始逐渐下降(P<0.05),提示骨癌痛的发生。见图1。

2.2 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对大鼠痛阈及CXCL13诱导的痛觉过敏的影响建模后1、3和7 d,与生理盐水组比较,CXCL13重组蛋白组大鼠的痛阈明显下降(P<0.05),而在14 d和21 d,2组间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XCL13具有诱导痛觉敏化作用,可以加快骨癌痛的发生。在建模后3d开始,生理盐水组和氟代柠檬酸-CXCL13重组蛋白组大鼠痛阈开始下降(P<0.05);在建模后7、14和21 d,氟代柠檬酸-CXCL13重组蛋白组痛阈下降幅度小于生理盐水组(P<0.05);而氟代柠檬酸组大鼠的痛阈在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P>0.05)。这提示氟代柠檬酸干预可预防骨癌痛的发生,并对抗CXCL13重组蛋白的致痛作用。见图2。

图1 建模后各组大鼠PWT值的变化

图2 鞘内注射氟代柠檬酸和(或)CXCL13重组蛋白对骨癌痛大鼠痛阈的影响

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较,1)P<0.05;与CXCL13重组蛋白组相比较,2)P<0.05

2.3 CXCR5 siRNA对骨癌痛大鼠脊髓内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预先给大鼠鞘内注射CXCR5 siRNA减少其表达后,在建模后14 d脊髓内采用免疫荧光检测GFAP表达情况。结果显示骨癌痛组和对照RNA组大鼠脊髓内星形胶质细胞明显活化,表现为数量增加,胞体肥大,突触增粗等,而假手术组和siRNA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明显较少,表现为细胞数量减少,胞体较小,突触较细等。见图3。

2.4 CXCL13重组蛋白对原代星形胶质细胞迁移和增殖的影响通过Transwell实验观察不同浓度CXCL13重组蛋白对原代星形胶质细胞迁移的影响,并采用EdU方法检测CXCL13重组蛋白对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发现,与生理盐水组比较,10、20和50 ng·mL-1CXCL13重组蛋白均可以使星形胶质细胞迁移的数量增加,且呈递增趋势,说明CXCL13可刺激星形胶质细胞的迁移(图4)。与生理盐水组比较,10、20和50 ng·mL-1CXCL13重组蛋白均可增加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率,而20和50 ng·mL-1干预的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率大于10 ng·mL-1,说明CXCL13可诱导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且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图5)。

图3 各组大鼠脊髓内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状态

假手术组(A)和siRNA组(C)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明显较少,表现为细胞数量减少,胞体较小,突触较细;骨癌痛组(B)和对照RNA组(D)大鼠脊髓内星形胶质细胞明显活化,表现为数量增加,胞体肥大,突触增粗等

图4 各组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的迁移情况

A:生理盐水组;B:CXCL13重组蛋白10 ng·mL-1组;C:CXCL13重组蛋白20 ng·mL-1组;D:CXCL13重组蛋白50 ng·mL-1组

3 讨论

骨转移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合并症,通常会影响正常骨骼功能,从而使患者日常活动受限,此外,肿瘤骨转移常引起剧烈疼痛,严重影响晚期肿瘤患者生活质量。骨癌痛是由神经病理、炎性机制、坏死等多因素综合导致的[4],其发生机制比较复杂,包括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外周敏化机制包括肿瘤的高代谢生长和对周围组织的破坏,可使局部形成酸性微环境,可直接刺激伤害性感受器产生疼痛信号,此外,局部微环境的改变可导致骨内成骨/破骨的平衡失调,使溶骨细胞活性增强,分泌一系列炎性因子,进而激活痛觉感受器,产生疼痛信号[5]。其中枢机制包括多方面改变,比如骨转移癌时,内源性阿片系统发生了改变,不同大小背根节神经元中μ阿片受体数目明显减少,可使阿片类药物镇痛作用减弱和阿片类药物需要量增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谷氨酸、P物质和兴奋性氨基酸等神经递质的释放;脊髓内广动力范围神经元的敏化;离子通道的功能改变;脊髓内兴奋性突触重塑;包括趋化因子在内的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和释放等[6-8],这些细胞和分子层面的改变可使脊髓疼痛传入通路易化,从而发生中枢敏化。

图5 各组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率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1)P<0.05;与CXCL13重组蛋白10 ng·mL-1组比较,2)P<0.05

趋化因子是一类相对分子质量约10 000的小分子细胞因子,其主要功能是介导免疫功能,可诱导正常的白细胞迁移,也可参与炎性反应。在病理情况下,趋化因子还可参与炎性疾病的发生过程[9];调节胚胎发育、创伤修复、慢性炎症和恶性肿瘤的生长过程中的血管发生;参与肿瘤转移和增殖过程[10];此外,某些趋化因子(如CXCL8)还可对阿尔兹海默病引起的神经病变具有保护作用[11]。近几年的研究发现,趋化因子在骨癌痛的发生过程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CX3CL1、CXCL10、CXCL13、CCL2和CCL5等趋化因子,通过作用于脊髓内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或神经元表面的趋化因子受体,直接参与骨癌痛的发生过程,趋化因子介导疼痛的过程非常迅速,在动物实验中,给予趋化因子重组蛋白可在几分钟内使动物的痛阈明显下降[3, 12-14],本研究中CXCL13重组蛋白可在建模后1 d使骨癌痛大鼠的痛阈下降,加快骨癌痛的形成,说明趋化因子本身就是一个致痛分子。

在骨癌痛模型中,脊髓内星形胶质细胞可发生形态和分子学活化改变,其具体形态包括胞体肥大、突触增粗和细胞数量增多,其分子层面改变包括IL-1、IL-6和TNF-α等分子的释放,趋化因子通过结合星形胶质细胞表面的受体,进而启动细胞内的活化信号通路,释放炎性因子,作用于神经元,从而促使骨癌痛的形成[15-16]。在本研究中,通过干预CXCL13-CXCR5通路,可对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增殖和迁移产生直接作用,说明CXCL13参与骨癌痛的发生可能通过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来完成,但其具体的下游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趋化因子CXCL13通过激活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参与骨癌痛的发生过程,本研究为骨癌痛的镇痛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猜你喜欢
骨癌趋化因子星形
基于对背根神经节中神经生长因子的调控探究华蟾素治疗骨癌痛的机制
中草药(2022年17期)2022-09-05 05:28:06
星形诺卡菌肺部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传染病信息(2022年2期)2022-07-15 08:55:02
骨癌痛及其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带有未知内部扰动的星形Euler-Bernoulli梁网络的指数跟踪控制
鞘内注射赛庚啶缓解小鼠骨癌痛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肿瘤免疫中调节作用的新进展
大鼠初级感觉神经元内PKA/CREB通路在骨癌痛中的作用
肝细胞癌患者血清趋化因子CXCR12和S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趋化因子与术后疼痛
一类强α次殆星形映照的增长和掩盖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