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棻戏曲创作研究(上)

2019-09-17 02:58李小菊
新世纪剧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燕燕维德川剧

李小菊

从1961年正式成为职业编剧到2017年宣布封笔,徐棻的戏曲创作经历横跨整个新中国戏曲史。无论是早年的《燕燕》《秀才外传》《王熙凤》,还是20世纪80—90年代的《田姐与庄周》《欲海狂潮》《死水微澜》《马克白夫人》,以及21世纪以来的《尘埃落定》《贵妇还乡》《十面埋伏》等,徐棻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续不断创作的一系列作品,给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一串深深浅浅、必将载入戏曲史的印记。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女性意识审视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的痛苦、磨难、挣扎与反抗,以化腐朽为神奇的笔力让她们转化为徐棻式的、戏曲式的、川剧式的燕燕、王熙凤、邓幺姑、蒲兰、田姐、马克白夫人。她以始终如一的实验探索精神寻找打通中国戏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路径,以超越时代的人性关怀和人文关注表达对人与人性、历史与当下、现实与理想的深刻思考。她探索出既来自传统又指向未来、既融合西方编剧技巧又暗合中国戏曲精旨的无场次戏曲创演模式。她已至耄耋之年,她的思想和作品却依然先锋前卫。这源自幼年观剧、演剧的经历,源自她中文系出身的学养与见识,这让她既谙熟场上表演与导演之手法,又深得案头辞章言语之机妙,案头场上,在她的戏剧作品里相得益彰。蜀地多奇才,“女秀才”徐棻,就是巴蜀文化培育出来的一朵阆苑仙葩。

一、徐棻的生平与戏曲创作

徐棻

川剧《燕燕》剧照

徐棻是中国川剧史上第一位女性编剧。她的戏曲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川剧。在近60年的创作生涯中,徐棻创作了大小戏曲剧本47个,其中有35个是专门为川剧写的,另有2个原是为其他剧种所写,后又由川剧演出。许多编剧可能一生为一个剧种写剧本,但像徐棻这样专注于一个戏曲剧种进行创作,其数量之多、成功率之高、品质之优、历史之长,在当代优秀的、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剧作家中是不多见的。这既有地域文化的影响,也与徐棻独特的人生阅历有关,又与徐棻知恩图报、重情重义的性格有关。

(一)“有香味的木头”

徐棻1933年生于重庆。原名徐世棻,上初中后,徐棻觉得女孩子叫“兰英芬芳”有点俗气,就去掉了代表字辈的“世”字,“棻”虽字音讨厌,却因有一“木”字颇为不俗得以保留。“棻”意为“有香气的木头”。由此可见年少时的徐棻就追求独特的个性。后来,吴怡之用她的名字写了一篇名为《有香味的木头——记著名剧作家徐棻》的文章。童年时期的徐棻接受的戏剧启蒙,一是京剧艺术,二是话剧艺术。当时是抗日战争时期,许多从沦陷区来北方人与徐棻家同住一个院子里,这些人喜欢唱京剧,童年时期的徐棻经常上场演宫娥彩女,这是徐棻接受的最早的戏剧启蒙。徐棻的哥哥喜欢演话剧,徐棻在哥哥的影响下开始演话剧。

(二)“一个仓皇的插队者”

1949年,徐棻参军入伍。在部队期间,徐棻加入部队文工团,到过抗美援朝前线,为战士们演出河南坠子、北京单弦、京韵大鼓、山东快书、安徽凤阳花鼓等曲艺形式,同时还进行即兴创作。这段经历锻炼了徐棻的观察概括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评议表达能力。在前线,徐棻第一次接触了川剧,从此成为川剧的“铁杆粉丝”。

1954年,转业后的徐棻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大学期间,徐棻成为北大地方戏曲社社长,演过评剧、越剧、川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她还与张羽军合作,改编了关汉卿杂剧《诈妮子调风月》,创作了第一个戏曲剧本《燕燕》。二人也因戏结缘,结为夫妻。1957年大学毕业后,徐棻被分配到四川省文化局,后被调到川剧学校管资料。

1961年是徐棻命运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在著名川剧丑角演员李笑非的推荐下,徐棻调入成都市川剧院,成为一名职业川剧编剧。一心想当像《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魏巍那样的新闻记者的徐棻,就这样成为一名川剧编剧,她称自己是“一个仓皇插队者”,是一个被川剧院收留的“落难者”,川剧和成都市川剧院成为她的“情结”。可以说,为川剧写戏、为成都市川剧院写戏,成了徐棻的终身报答。

川剧《马克白夫人》剧照

(三)“四川女秀才”

1961年—1962年,徐棻创作了《燕燕》《秀才外传》《离燕哀》三部作品,由成都市川剧院搬上舞台。1962年,《燕燕》和《秀才外传》进京演出,在北京引起很大的轰动,徐棻和她的作品一炮而红,由此奠定了徐棻在川剧界、戏剧界的地位。这两个戏在首都舞台上连演一个月,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文艺界人士都来观看,徐棻被罗瑞卿、杨尚昆称为“四川女秀才”,这成为她的“外号”。

这一个时期是徐棻创作的第一个高峰,川剧也因为《燕燕》和《秀才外传》而繁荣辉煌,徐棻称这是川剧“最后的辉煌”。1963年,成都市川剧院携包括这两个作品在内的剧目在全国15个城市巡演,这两个戏被许多剧种、剧团移植演出。1963年,徐棻创作了《王熙凤》,这三个剧目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学术界称徐棻这一时期的创作是“突破古人”阶段,徐棻也称,她此时追求的是“独立思考,独特构思,独辟蹊径,独树一帜”。

1964年后,全国兴起大演现代戏的风潮。此后直至1978年,全国的戏曲创作都陷入低谷,徐棻在这一时期只创作一些现代戏和小戏,如京剧《黄继光》(1965,与张羽军合作),《初诊》(1976,《将军魂》(1978)等。

1978年—1988年,是徐棻创作的第二个时期,主要以改编传统剧目为主,学界称为“突破自我”时期。代表剧目有《白蛇传》(1980),《红楼惊梦》(1982),《跪门鉴》(1983),《田姐与庄周》(1986)等。徐棻在这一阶段给自己提出了三个追求:“追求继承传统和发展传统的巧妙结合,追求古典美和现代美的有机结合,追求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1989年,以《欲海狂潮》为标志,徐棻创作进入第三个阶段,也是徐棻创作的成熟期和高产期。她开始探索构建川剧从文学到舞台的新的演出形态,主要作品还有《万古情丝》(1991,又名《黄道婆传奇》),《死水微澜》(1995),《千古一人》(1996),《激流之家》(1998),《目连之母》(1999),《马克白夫人》(1999),《都督夫人》(2000),《尘埃落定》(2004),《烂柯山下》(2004),《贵妇还乡》(2005),《红梅记》(2007),《十面埋伏》(2011),《卓文君》(2012),《花自飘零水自流》(2014)等。2017年,徐棻正式对外宣布封笔。

徐棻的戏曲创作,一直伴随着比较清醒的理论意识,这一方面来自她的理论素养和理性思考,如她的创作始终坚持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我的川剧,不是老川剧;不是老川剧,但一定是川剧。”她在改编外国名著时,提出“中国化、戏曲化、川剧化”的原则。她还提出了“无场次川剧”和“现代空台艺术”等戏曲创作新理念。

徐棻的创作不局限于戏曲创作,她还写过话剧(如《辛亥潮》),舞剧(如《远山的花朵》),音乐剧(如《康定情歌》),儿童剧(如《远山的花朵》),长篇小说(如《苏东坡》)等。

二、徐棻戏曲创作的特点

徐棻戏曲创作突出的特点和成就,在于改编。在中外戏剧史上,改编一直是戏剧创作的重要题材类型。古代史传杂书、乡野传说里的各种奇闻异事、现代报刊新闻、文学作品里的各种人物事件,都会成为戏剧创作的素材,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都是事有所据、人有所依,这些作品之所以流传后世,皆因剧作家因时感事、赋旧人旧事以新情新意。总览徐棻的戏曲创作,改编类占了比较大的比重,大概跟戏曲创作的这个传统有关系。徐棻改编类戏曲创作主要可分为三类:

(一)以现代意识和批判精神改编古代故事或传统戏。

这类作品主要有根据关汉卿《诈妮子调风月》改编的《燕燕》,根据川剧传统戏《南华堂》(又名《大劈棺》或《蝴蝶梦》)改编的《田姐与庄周》,根据传统剧目《目连救母》改编的《目连之母》等,其他还有徐棻历次改编的传统剧目《白蛇传》,以及一些小戏或折子戏《惜娇之死》、根据传统剧目《赠绨袍》改编的《跪门鉴》《阴阳河》等。

这些改编传统故事的剧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无论是燕燕、田姐还是刘氏,她们都是封建社会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性,都以毁灭性的抗争,表达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徐棻对她们表达了深深的同情。这种反抗精神,其实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特别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的表现。这种个人意识的觉醒和反抗精神,既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全国解放和女性解放的影响和产物,也与徐棻的个性有关。

以《燕燕》为例,徐棻对于关汉卿原著中善良智慧的婢女燕燕因社会地位的原因只能做“小夫人”(即做妾)的喜剧结尾深感不满,因此她彻底改变了原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走向,将作品变成彻头彻尾的悲剧,强化了对燕燕反抗精神的赞扬和对封建家族统治者的批判。徐棻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件来塑造和突出燕燕古道热肠、侠义善良的美德:如同是奴仆,王四对衣衫褴褛的李维德横眉冷对要赶他走,而燕燕却制止了王四并将李引见给老夫人;附炎趋势、冷酷无情的老夫人既不顾手足之情,又不管前来投奔助的亲侄子,说李维德冒认官亲将他轰出府去,又是燕燕见李维德晕倒在雪地之中,将他救活;为了给他路资盘费让他进京辩冤,没有多少银钱的燕燕求助于表小姐莺莺,但是莺莺却先以“姑妈都不肯见他,我又怎能救他”为由不肯救他,继以“我乃千金之躯,怎能私赠银两与一陌生男子”“我清白名声,岂不毁于一旦”,甚至是“非礼勿动”的堂皇理由百般拒绝。燕燕只好向丫环梅花借钱,又取下自己头上的珠花给了李维德。

川剧《尘埃落定》剧照

徐棻通过李维德身份巨变之后众人对待他态度的变化,揭露了封建贵族的自私、残暴、冷酷、无情。李维德得志后虽然对燕燕感恩戴德,但他既有官宦子弟浮浪风流、见异思迁的恶习,又有牢固的尊卑高下观念。他先软磨硬泡玩弄了燕燕,又在郊游时与莺莺眉来眼去;被燕燕发现莺莺送他的手帕后,他许燕燕做二房夫人,但是遭到性情刚烈、爱情忠贞的燕燕坚决拒绝,恼羞成怒的李维德恶毒地怂恿老夫人逼燕燕嫁给史员外。而曾经拒绝救助李维德的莺莺,在他发达之后态度大变,塑造了一位虽然身份尊贵但却贪图富贵、冷酷无情的封建贵族女性形象。剧中燕燕做媒一场,当燕燕告诉莺莺李维德的好色本性后,她先是妒恨不已,但是立刻又想起他的门第家声以及自己嫁给他后就是诰命夫人的美好未来时,她的想法就改变了,她原谅了李维德,许诺燕燕做二房夫人;当燕燕告诉她李维德忘恩负义,忘却自己曾经救助过他的患难恩情时,莺莺听者有心,立刻想到自己当初拒绝救李维德,如果婚后被李维德知道,自己地位难保,于是她利用燕燕不识字,给李维德写了一封“有她无我”“有我无她”的信,促使李维德彻底抛弃了燕燕。可以说,燕燕的悲剧,是这一对男女一手造成的,是整个封建贵族家族造成的。“但愿真心对赤诚”与“所盼者夫妻爱敬”是燕燕对平等爱情的向往,可是李维德不但辜负了她而且彻底把她推向毁灭的深渊;“他把女子不当人”是燕燕自我意识和女性意识的表现;“奴婢身贱志气强,哪像你们口头上仁义道德,满腹中男盗女娼”是燕燕对封建社会的血泪控诉。被无情践踏的燕燕彻底绝望,她左思右想,觉得自己的任何抗争都是徒劳,她自比扑火的飞蛾,决定以自己的死亡诅咒众人。燕燕自缢身亡,但是她的诅咒却没有任何效果,因为老夫人见她死去,立刻让另一个丫环梅花顶替她嫁给了史员外。

这部戏的结局是令人窒息的,徐棻打碎了对吃人的封建社会所有的温情幻想,关汉卿原著中“子得和丈夫一处对舞,便是燕燕花生满路”的妥协式圆满给观众造成的不满足,在徐棻的改编中被彻底摒弃,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改编文学名著,在把握原著精神的原则下,把线索众多、头绪庞杂、人物繁多的庞大题材进行独具匠心的再创造。

这类作品有改编自曹雪芹《红楼梦》的《王熙凤》和《红楼惊梦》,改编自李劼人同名小说的《死水微澜》和改编自阿来同名长篇小说的《尘埃落定》等。现仅以《尘埃落定》为例进行分析。

《尘埃落定》是根据阿来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徐棻用高度凝炼、充满动作性、戏剧性的语言,将这部煌煌巨著删繁就简,抓住原著的精髓,以傻子为中心,以土司官寨的垮塌为线索,讲述了土司制度的彻底灭亡。原著中傻子究竟是真傻还是假傻,一直是困扰读者观众的一个问题。在徐棻的改编中,傻子并不是真傻,他之所以被称为傻子,是他父亲麦其土司为避免傻子兄弟为争斗土司继承权手足相残的一种策略,是他母亲为保护儿子的一种借口,也是傻子之所以能够保持善良本性、赤子之心的原因。

(待续)

猜你喜欢
燕燕维德川剧
卢世璧:是院士,也是战士
川剧版画传四方
黑猩猩称王之路堪比宫斗剧
近现代川剧改良运动中的武戏改良
红包
至少你拥有最好的年华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五只蚕豆耳朵
俯瞰城市
坚守川剧的后现代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