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几乎“非”掉了一切,但它却自由地游走于不同的文体之间,而不需要承担这些文体的历史负担。但问题是,“真实”呢?我们既不敢说“非虚构”与“虚构”的对决中有多少胜算,比之“底层写作”,也很难看出究竟哪一个更真切地反映了转型期中国的乡土现实。
——赵牧:《在纪实与虚构之外——从“非虚构”的概念悖论说起》
“非虚构”作家走出了“回归个人”的狭隘创作观念,积极分享这个时代的重大主题,并且其书写大大超越了传统严肃文学反映现实的速度,这些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王磊光:《论“非虚构”写作的发生机制》
“非虚构”从调查采访到写作,必须注重共在、共鸣、共识。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三角关系,只有让它们既是做法也是目标,既是过程也是结局,才能促成一部好作品的诞生。
——阎海军:《“非虚构”写作的勃兴与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