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尚敏 段升炅 杜超群
摘要:以建始县高岩子林场日本落叶松优良无性系采穗圃为材料,对穗条产量和质量进行比较,并对不同基质、不同激素处理扦插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之间穗条数量和粗度存在极显著差异,穗条长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无性系之间扦插生根率差异不显著;不同基质、不同激素处理扦插效果差异显著,IBA50 mg/L处理穗条的轻基质容器扦插方式生根效果最好。
关键词:日本落叶松;优良无性系;扦插
中图分类号:S7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9)05-0011-03.
Studies on Cuttings Rooting of Larix kaempferi Superior ClonesSu Shangmin(1)Duan Shengjiong(1)Du Chaoqun(2)
(1.Jianshi County Stateowned Gaoyanzi Forest FarmEnshi445300;2.Hubei Academy of ForestryWuhan430075)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a cutting orchard which was made up of Larix kaempfer superior clones in Jianshi county stateowned gaoyanzi forest farm.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the cutting were compared an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medium and different hormone treatment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quantity and diameter of cutting an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length in different clones. Cuttings rooting rate was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clones, too.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ubstrate and different hormone treatments. The effect of container cutting propagation in light medium following treatment with IBA (50 mg/L) was the best.
Key words:Larix kaempferi;superior clones;cuttings rooting
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Lamb.) carr.是中国北方以及南方亚高山地区的重要用材树种,具有早期速生、适应性强的特点,并且在其种内存在广泛的变异[1]。因此,借鉴国外针叶树种的育种途径,开展优良基因型的选育能够获得较高的遗传增益,并且通过无性利用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上保留优良基因型的增益[2]。
林木的无性繁殖方式包括嫁接、组织培养、扦插等,其中扦插由于具有简便、快捷、成本低等优点而成为运用最为广泛的无性利用技术之一。中国南方重要的乡土树种杉木就是在针叶树成本低等优点而成为运用最为广泛的无性利用技术之一。我国南方重要的乡土树种杉木就是种扦插利用中发展最快的树种,目前杉木主产区已选育出一批优良无性系,并且在生产中得到了大规模推广应用,扦插繁殖的杉木无性系人工林已发展成为我国南方主要的用材林基地[3,4]。由于树种间差异较大,扦插繁殖的难易程度不同,由于日本落叶松部分基因型生根较困难[5,6],这就使得优良无性系的推广应用受到限制。本研究以建始县国有高岩子林场选出的优良无性系为材料开展采穗圃穗条产量和质量比较,分析不同基质和不同激素预处理方式对扦插生根的影响,为优良无性系的规模化繁育和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湖北林业科技第48卷第5期苏尚敏,等:日本落叶松优良无性系扦插生根试验研究试验地位于建始县高岩子林场,地理坐标为N 30°41′E 109°31′,海拔1 460~2 090 m,内陆性冷凉气候带高山多雨潮湿区,年均溫7~8℃,平均最低温-9.4℃,平均最高温33.3℃,年降水量1 600~1 800 mm,相对湿度80% 以上,全年无霜期160 d左右,雨热同季。采穗圃及扦插场地所在的位置海拔1 620 m,坡度<5°,坡位中下坡,坡向东南,土壤为棕壤,土层较厚,pH值5.2~6.5,呈酸性至微酸性反应,有机质含量较高。
1.2试验材料及方法
以该场2009年营建的日本落叶松优良无性系采穗圃中的15个无性系为材料,开展穗条产量和质量调查,于2013年6月扦插前分单株调查每个无性系的穗条数量、穗条粗度和穗条长度,并选择穗条数量较多的4个无性系为材料(350、373、912、622)开展扦插试验。共设置了6种不同处理方式:IBA 100 mg/L处理轻基质容器扦插、IBA 50 mg/L处理轻基质容器扦插、911生根素100 mg/L处理轻基质容器扦插、911生根素50 mg/L处理轻基质容器扦插、清水对照轻基质容器扦插和IBA 100 mg/L处理沙床锯末扦插。其中轻基质容器扦插中的基质配方为:泥炭20%+碳化锯末50%+碳化谷壳30%。随机区组设计,每处理4个重复,每重复36株。2014年3月调查生根情况,调查指标包括生根数量、单株根数及根长,并计算根系效果指数(按朱湘渝等[7]方法计算)。
1.3数据分析
利用SAS9.0软件进行分析。扦插生根率经反正弦转换后再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无性系穗条产量和质量比较
采穗圃中15个无性系主干上穗条分布均匀,上部穗条较为粗壮,基径在0.4~0.7 cm之间,下部穗条较细,一般在0.2~0.4 cm之间。穗条平均粗度都在0.3 cm以上,平均长度18.0 cm以上,达到了扦插所需穗条的规格。经方差分析发现(表1),无性系之间穗条数量和粗度存在极显著差异,穗条长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对穗条数量和粗度进行多重比较(表2),发现穗条数量最多的前3个无性系为350、373、912;穗条粗度最大的无性系为CL3,与其他无性系存在显著差异。
2.2不同扦插处理间生根效果比较
对不同处理扦插生根率和根效果指数进行方差分析(表3),结果表明:生根率存在显著差异,根效果指数存在极显著差异。经多重比较发现(表4),对穗条进行激素处理的生根率均高于清水处理的对照;除对照外,容器扦插无论是生根率还是根效果指数均好于传统锯末扦插;对轻基质容器扦插中不同激素处理进行比较,IBA处理的生根效果好于911处理效果。其中利用IBA 50 mg/L处理穗条的轻基质容器扦插方式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达到85%,根效果指数为2.34。
2.3不同无性系间扦插生根效果比较
对不同无性系的扦插生根效果进行方差分析(表3),结果发现无性系间生根率差异不显著,根效果指数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无性系间扦插生根特性比较相似。进一步对根效果指数进行多重比较发现(表5),无性系622根效果指数最大,与无性系350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无性系912生根率最大,平均值为75.0%。
3结论与讨论
(1)采穗圃不同无性系之间穗条数量和粗度存在极显著差异,穗条长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所有无性系穗条质量均达到了扦插所需的规格,在此基础上选择穗条数量较多的系号营建生产性采穗圃,可大大提高穗条产量。
(2)不同基质、不同激素处理扦插效果差异显著,轻基质容器扦插效果优于传统锯末扦插,其中IBA 50 mg/L处理穗条的轻基质容器扦插方式生根效果最好。
(3)不同无性系之间扦插生根率差异不显著,这与柳运海等[8]分析得到的结论一致。本文4个无性系中生根率最高为75%,与柳运海等[8]试验结果中扦插成活率达到85%以上和王顺安[9]扦插育苗中生根率为87.2%的结果相比偏低,可能与不同无性系扦插生根效果有关,也可能与扦插后的水肥管理有关。为了使优良无性系能更广泛应用于生产,降低苗木生产成本,扦插生根率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另外,苗木根系生长情况对造林存活率及造林后生长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麻文俊,张守攻,王军辉,等. 日本落叶松扦插生根期内源激素和营养物质及酚酸含量变化特征[J]. 西北植物学报,2013,33(1):01090115.
[2]杜超群,许业洲,孙晓梅,等. 鄂西亚高山区日本落叶松无性系生长性状变异分析与早期选择[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5.34(3):1923.
[3]韩刚,黄少伟.无性系林业与林业可持续发展[J].福建林業科技,2003,30(4):8992.
[4]林晓凡.针叶树种的无性繁殖与无性系林业[J].江西林业科技,1999(6):3640.
[5]马常耕,王笑山,王建华,等. 日本落叶松插穗生根力的变异和选择效应[J].林业科学.1994,30(2):97103.
[6]杨书文,王秋玉,夏德安.落叶松的遗传改良[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4:254.
[7]朱湘渝, 王瑞铃, 黄东森,等. 欧美杨新无性系生根性研究[J]. 林业科学, 1991, 27(2):163 167.
[8]柳运海,谢华,段升炅. 日本落叶松嫩枝扦插育苗试验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15(2):912.
[9]王顺安.日本落叶松扦插育苗技术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08(4):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