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培养与课内培养同等重要

2019-09-16 04:41高杨马孝民
河南教育·高教 2019年5期
关键词:学工高教第二课堂

高杨 马孝民

“课外培养与‘第二课堂有什么区别?”这是杨国欣回答了很多次的一个问题,他每次都是耐心地给提问者解答。他说,这是更多人了解和理解課外培养这项工作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

有人问,用心答;无人问,主动讲。熟悉杨国欣的同事和朋友都知道,他是一个对工作极其认真的人。特别是谈到课外培养这个话题,无论何时何地,他总是乐于探讨。他喜欢倾听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课外培养的建议,也喜欢在不同场合分享河南科技大学在课外培养实践过程中的探索。2019年4月,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2019年年会暨第八届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上,杨国欣受邀做了题为“河南科技大学推进大学课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的演讲,让与会的专家学者对河南科技大学的课外培养探索有了更深的认识。

近年,杨国欣主持的课外培养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先后荣获河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杨国欣也荣获了河南省高校第一届“大美学工”十佳优秀学生工作者等称号。

如今,杨国欣已成为大学生课外培养领域的知名专家。为了对课外培养工作的最新进展有更清晰的认知,本刊记者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走进美丽的河南科技大学校园,专访了校学生工作部部长杨国欣。

课外培养对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支撑度相当高

河南教育(高教):在采访之前,我们了解到,你们团队去年在河南科技大学开展了课外培养对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支撑度的调查。调查结果对学校的课外培养实践工作有什么样的影响?

杨国欣:调查结果对学校的课外培养实践工作是一个很大的鼓舞。

学校的课外培养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四种素质”和“十种能力”的目标。在大学生素质培养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有55.1%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取决于课外培养,有54.98%的大学生认为科学文化素质主要取决于课外培养,有65.57%的大学生认为身心素质主要取决于课外培养,有41.54%的大学生认为专业素质主要取决于课外培养。也就是说有超过50%的大学生认为前三种素质主要取决于课外培养。只有专业素质,有超过50%学生认为主要取决于课内培养。

在大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50%的学生认为“十种能力”中的八种能力主要取决于课外培养,其中的四种能力选择率超过60%。主要包括:社会适应能力81.76%、合作竞争能力67.37%、语言表达能力66.3%、道德判断能力64.89%、解决问题能力58.3%、领导管理能力55.35%、策划实施能力52.94%、研究创新能力50.34%。只有学习思考能力41.04%、文字写作能力34.62%,取决于课外培养的程度相对较低。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课外培养对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支撑度相当高,这也进一步佐证了大学课外培养的重要性。

河南教育(高教):这个调查结果与你对课外培养效果的预期相比如何?

杨国欣:基本一致。在课外培养实践方面,河南科技大学已经进行了几年的积极探索,课外培养的理念已经在学校上下形成了共识,各项保障措施和制度安排也逐渐完善起来。这样的调查结果在预期之内,相信随着这项工作的推进,其效果会更好。可以说,从学校领导到学校师生,特别是整个学工队伍,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推进做了很多努力。同时,我们课外培养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实践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撑。

课外培养不同于“第二课堂”“课外活动”

河南教育(高教):说到理论研究,总要从概念开始。您对课外培养的定义是什么?

杨国欣:课外培养是相对于课内培养而提出的。谈课外培养,我们首先来说课内培养是什么。课内培养就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环节,是围绕课程所开展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作业训练等活动。那么,课外培养是什么?课外培养就是除课内培养以外的全部培养工作的总称,它是高校以学生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为导向、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综合培养路径。

河南教育(高教):对课外培养这个概念,很多人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那么,课外培养与通常所说的“第二课堂”“课外活动”有什么区别?

杨国欣:在以往的教育研究中,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有人使用课外培养这个概念,但是使用更多的还是“第二课堂”和“课外活动”。我们提出的课外培养与“第二课堂”“课外活动”都不同。

首先,课外培养不同于“第二课堂”。一般来说,“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提出来的。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只有课堂教学才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主战场,是第一位的,其他的都是第二位的或是第三位的。并且,大家认为从事“第二课堂”的教育工作者是为教学服务的。我们提出的课外培养则认为,课外培养与课内培养同等重要,他们的功能和作用不同,不分主次,不论一二。从事课外培养的教育工作者,不是为教学服务的,而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所以承载人才培养使命的课内培养和课外培养,都是中心工作。

其次,课外培养也不同于“课外活动”。传统的课外活动,目的是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活动本身不注重强调培养的目的性,活动的组织效果不需要得到过多关注。而课外培养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培养目的性,组织的效果对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强的限定性。课外培养虽然仍然以课外活动为载体,但以课外培养为目的的课外活动将具有新的意蕴。

可以说,我们赋予了课外培养这样的新内涵,因此它是一个新概念。由于人们的习惯,在实践中,无论是领导讲话还是日常学术交流,很多人都在用“第二课堂”这个概念,但是我们这几年很少使用“第二课堂”的概念。随着人们对课外培养认识的加深,相信使用课外培养这一新概念的人会越来越多。

河南教育(高教):厘清了课外培养与“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的区别,请您接下来谈一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课内培养相比,课外培养具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杨国欣:我们对课外培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认为课外培养至少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学生选择更加自主、培养方式更加多样、組织形式更加灵活、学生参与更加独立、培养空间更加广阔、时间安排更加机动、培养手段更加直接、培养目标更加综合等。因此,课外培养具有广阔的舞台、无限的空间、潜移默化的功效、独特的作用。依据对大学生成长感受的调查研究,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课外培养可能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河南教育(高教):在采访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您对课外培养实践和研究的自信。请您介绍一下你们团队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

杨国欣:为了支撑河南科技大学课外培养的实践工作,我们团队同时开展了大量课外培养研究。我们先后出版了《大学课外培养》《大学课外培养路径》等专著,还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这些研究,除了对课外培养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如课外培养的概念、特点、功能、定位等),还包括政策研究、培养目标研究、制度建设研究、参与度和支撑度研究、国际比较研究等,特别是开展了系统化的课外培养实现路经研究,对课外培养的12条路径中每一条路径的培养目标、组织形式、活动特点、组织要求、活动创新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课外培养和课内培养是两条并行轨道

河南教育(高教):杨部长,我们刚才谈到了课外培养的一些特点。这是基于与课内培养的比较来说的。那么,在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中,高校应该如何构建课外培养与课内培养之间的关系?

杨国欣:我们认为,课外培养和课内培养是人才培养的两条并行轨道。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许多高校都十分重视课堂教学,一些高校甚至把“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理解为“以教学为中心”,把课外培养看作“教学的补充”“为教学服务的”,这是错误的观点。这种观点直接导致了许多人无视课外培养的客观存在,对课外培养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到位,其结果使课外培养长期处于配角的位置,诸如目标不够明确、培养意识不强、载体作用发挥得不够、队伍建设不能满足需求、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度有限等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要把课外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轨道,并进而提出建立课内课外“双轨并行融合联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把课外培养和课内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两条并行轨道,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总体规划,总体部署,共同推进,共同提高的总体思路。

特别是在大力推进课外培养的初期阶段,高校更要加强对课外培养的统筹和规划,建立有效的课外培养工作体系,以新的工作理念、新的工作体系推动课外培养工作,以实现课外培养工作的重大突破。这样做,不仅不会影响课内培养,而且能更好地落实“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理念。

河南教育(高教):在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高校如何实现“双轨并行”?又如何实现“融合联动”?

杨国欣:所谓“双轨并行”,就是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做到课内培养和课外培养同时推进。课内是人才培养的一条轨道,课外也是人才培养的一条轨道。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工作,一部分在课内完成,一部分在课外完成。广大任课教师主要在课内培养学生,广大学工干部主要在课外培养学生。这样,两条轨道统筹规划、同时建设、共同推进,实现“双轨并行”。

所谓“融合联动”,就是两条轨道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这种“融合联动”包括人员、内容、形式等。在人员方面,任课教师主要在课内培养学生,但是很多任课教师也用越来越多的时间开展课外培养,学工干部主要开展课外培养,但是也有不少学工干部通过课程的方式培养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上看,由于很多课外培养活动被纳入学分体系,与此同时很多理论课的课时被设置成实践性环节。因此课内课外“融合联动”的趋势也日趋强化。

河南教育(高教):您认为在推进课外培养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杨国欣:课外培养的实践探索是一项新的重大的工程。我们在推进课外培养的过程中,得到了学校领导极大的、全方位的支持,如果没有学校领导的高瞻远瞩和大力支持,课外培养的推进工作就不会有今天的影响力。但是我们在具体推动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课外培养的理念在长期从事教学及其管理的教师中,还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二是要转变广大学工干部的思想观念,把课外培养作为学生工作的核心任务,需要得到不断的强化:三是如何提高学工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以适应课外培养的需要,显得非常急迫:四是如何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能认识到课外培养的重要性,并积极地参与其中等。这些问题是当前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河南教育(高教):对于未来的课外培养工作,您有什么期待?

杨国欣:河南科技大学在课外培养实践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项工作依然处于初期阶段,还需要我们更多的努力,更好地推进。

可以想象,我们未来还会在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学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随着每一届新生的到来,我们都要不断地向他们灌输课外培养的理念,引导和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我们的学工队伍也要不断地强化课外培养的意识和行为,不断地从日常繁重的事务中超脱出来,思考课外培养问题,将课外培养融入各项学生工作中。所以,如何坚守课外培养、宣传课外培养、推进课外培养,始终是我们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把我们的事业牢固地建立在课外培养这个大舞台上,在这个舞台上确立我们的奋斗目标,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责编:思源

猜你喜欢
学工高教第二课堂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高教明星“猎鹰”
第二课堂
欢迎订阅2020年《高教发展与评估》
安徽师范大学学工系统战役工作纪实
学工团队自省:解决校园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研究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高校学工事务管理流程标准化及教育路径初探
高教强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高教论摘(高教信息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