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难点。本文在阐述文言文翻译“三大要求”的基础上,分析了文言文翻译的“六字秘诀”,提出了文言文翻译的注意事项,旨在提升学生的翻译水平,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關键词:文言翻译;理解文意;翻译技巧
作者简介:向东佳,北京市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为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北京 100084)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9-0093-02
把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初学古代汉语时,主要依靠注解来理解原文,但仅仅依靠注解难以正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学生最好将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为保障译文的质量,近代著名翻译家、思想家严复在外文翻译方面提出了“信”“达”“雅”的三大要求。“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达而外,求其尔雅。”(《天演论——译例言》)“信”“达”“雅”三者是相互联系的,而又各有侧重。所谓“信”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达”是指译文要通畅明白,“雅”是指译文要典雅优美。严复的“信”“达”“雅”是对外文汉译提出的要求,将其用作古文今译也是完全适用的。“信”“达”是基本要求,“雅”则是译文追求的目标。
就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而言,高中的文言翻译主要还是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文言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词和一词多义字等等,并做出准确的解释。当然,学生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句子的语气等语法现象。
在翻译过程中,学生要将翻译的“三大要求”牢记于心,但光依靠这三个要求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所以,学生还需借助相关的方法和技巧才能把文言文翻译得更好。主要有以下六种技巧:“留”“换”“补”“删”“调”“贯”。“留”,指凡有关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的专有名词,皆可保留不动。“换”,是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将词类活用的换成活用后的意义,将通假字换成本字等等,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的简练说法中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指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语句中的特殊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要求调整过来,使其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贯”,指文言句中带有修辞方法的说法及用典用事的地方,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翻译出来。
首先,在文言文翻译的过程中,学生要切记理解文意是翻译的根本。学生只有准确地理解原文,才能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理解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反复通读全段或全篇,掌握全段、全篇的内容和意旨。同时,学生也要弄懂每个词语的含义和每个句子的结构。例如,“射其右,毙于车中”(《左传——鞍之战》),很多同学翻译为“射他的右臂,让他死在车中”,这样的译文很明显不符合原意,正确的译文应是“射他车右的人,那人倒扑在车中”。这里涉及的是“右”与“毙”的古今异义,“右”古义指“车右”,“毙”古义指“仆倒,跌倒”,与现在的“右边”“死”意义有别。又如“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司马迁《报任安书》),“恨”是“遗憾”之意,现在的意思较先前有所加强。整句的意思是“遗憾的是个人的心愿还没实现,默默无闻一辈子,因而文章著述不能流传于后世。”再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中“舞”和“泣”都是使动用法,全句应译为“(箫声)能够使深渊中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中的寡妇啜泣”。在翻译的过程中,学生还常常会遇到语序上的问题,这是因为译文的用词造句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如“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属于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型,翻译的时候要调整语序,应译为“姜氏怎么有满足的时候呢?”
其次,在翻译的时候,为了忠实于原文,学生应尽可能地对译,即一句对一句,甚至一个词对一个词地翻译。如《史记·陈涉世家》中的“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译后是:“吴广平常爱护别人,士兵中有很多愿意为他出力的人。将尉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扬言要逃跑,使将尉忿怒,让他侮辱自己,用来激怒众人”。
再次,在翻译的时候,学生也可能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如虚词的出现、省略成分、句子结构的变换等等。遇到这些不能对译的地方,学生要妥善处理。笔者将举例说明这些特殊情况:
第一,虚词主要表达语法意义,翻译时应结合上下文细心体会。例如,“曾”字。“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这里的“曾”是“竟然”的意思,全句即“我以为您是问别的人,竟是问仲由和冉求啊!”“曾”还有“一点儿也不能”的意思,如“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全句为“老臣患了脚病,一点儿也不能快走”。除开这两点意思,“曾”还有“连……都”之意,如“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汤问》),译为“到极点了,你的不聪明!像你这样年老力衰,连山上的一根毛都销毁不了”。此外,高中常考的文言虚词比较多,如“之其所以者,则与何尓矣耶(邪),然而也为乎焉哉,且因乃若于”。除了要掌握这些常见的虚词,学生还要注意不常见的虚词,要随见随积累,逐渐丰富自己的文言知识;第二,在翻译时变换句子结构是比较困难的。古代汉语中某种句子结构在现代汉语里已经不常使用了,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当然要改变原来的句式。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公语之故,且告之悔”,意思是“庄公说出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并告诉他自己后悔的心情”;第三,学生还要注意文言文的省略情况,如主语的省略,“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译为“姜氏就要了京邑,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儿,人们称他为京城大叔”。学生要将主语“姜氏”“庄公”“人们”均翻译出来。除开主语省略,还有宾语、介词、连词等的省略,学生都要适当加以补充;第四,学生要注意语句重复的情况。有时为了表示强调,文章有意地采用排比句式,把几个同义或近义的词重复使用。如贾谊的《过秦论上》中的“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其中,“席卷”“包举”“囊括”“并吞”是同义词,“天下”“宇内”“四海”“八荒”也是近义词,学生译时要注意适当变换。该句子可译为“他们怀着席卷天下,征服列国、控制四海、并吞八荒的雄心。”
最后,在准确表达原文的基础上,学生应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因为古今的语气表达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学生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原文的语气,尽量用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如“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柳宗元《封建论》)句有推测的语气,应译为“周朝所以灭亡的原因,大概就在这里了”。有些文言句子还会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学生也要巧妙处理,如遇到排比句的修辞,学生直译出即可,“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的译文就是“溪水清凉的景色跃入眼帘,潺潺的水声传入耳中,恬淡空虚的境界融入神思,深沉而幽静的气氛沁人心灵”。要想真正地学好文言文,学生还得大量阅览古代典籍,尽量接触第一手资料,勤翻阅、善朗读、多背诵。
总之,欲学好文言文,学生须得有静下心来逐字翻译,要理论联系实际,以达到“取其神而遗其形”的理想状态。
责任编辑 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