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新课标提出,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出了数学教育的个性化要求,分层教学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探索出来的在班级授课形式下的基于学生差异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当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多采用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存在着分层不够客观、教师工作量过大、分层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文章探讨如何结合教育云平台在小学数学中开展隐性分层教学,从而更好地解决隐性分层教学模式的不足,收到更好的分层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隐性分层教学;教育云平台
作者简介:李琳,华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广东 广州 510631)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9-0059-03
调查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存在个体差异,而个体的差异会显著地影响教育效果,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教学难以兼顾全体学生,往往导致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不够,能力欠佳的学生又跟不上的现实问题。因此,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就有必要进行教学改革。
分层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形式下的基于学生存在的个性差异基础上的一种个性化教学模式,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促使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上得到发展。
当前,分层教学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为分班教学模式、走班教学模式和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其中,前两种模式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不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而隐性分层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分层教学对学生的消极影响,但隐性分层教学模式也有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分层不够客观。当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时,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这会影响分层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第二,分层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并且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表现形式、课后习题等,工作量会成倍增加。
第三,在课堂上,教师要面对全班学生,难以做到面面兼顾,因而也影响了分层教学的实际效果。为了更好地解决隐性分层教学模式的不足,我们可以结合教育云平台,在小学数学中实施隐性分层教学,从而收到更好的分层教学效果。
学生分层是分层教学的基础,处于关键位置,学生分层是否科学会直接影响整个分层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分层标准完全由教师制订,受教师的主观判断影响较大。因此,为了更加客观、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师可以引进“云分层教学”概念,即教师根据教育云平台反馈的数据信息(学生关于上一課时内容已做题的失分率统计,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把学生科学、客观地划分成A层(优等生)、B层(中等生)和C层(学困生),并将学生账号设置为相应的层次权限,从而降低教师主观情感因素的影响,使分层更具客观性。
对此,在实践教学中,设计4人为一组,1个A层、2个B层、1个C层组成一个层次化小组,便于讨论交流、共同提高,体现群体中的优势互补。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学习、共同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实现共同进步。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水平的差异,对低层次的学生提出本节课的最低教学目标,以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本课所要求的最基础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对中层和高层次的学生提出更高的教学目标,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逐步达成学习目标。例如,在“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课中,笔者设定的最低教学目标是: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C层只需要独立或在小组协作下探究至少一种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而B层和A层的学生需要在本节课中掌握两种甚至三种以上的推导方法。
课堂教学分层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中最难操作的部分,在没有教育云平台支持的情况下,教师要实现隐性分层教学的难度较大,往往只能有意识地针对不同问题的难度有选择地挑选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不同方式的引导,这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而在教育云平台的支持下,教师可以根据课前分层的结果为每个学生设置不同层级的账户,学生登录教育云平台后,教师可以在平台上为不同层次的学生传送不同的学习材料和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这样就能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给予不同层次学生有针对性的支持和教学。为此,笔者总结了基于教育云平台的小学数学隐性分层教学的施教流程,如图1所示。
小学数学隐性分层教学的整个流程都可以充分利用教育云平台的支持。课前,教师通过教育云平台的反馈,结合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分层;课上,教师利用教育云平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发送相应的导学单和学习资料,各层次学生根据导学单的要求和提示进行新知探究。自主探究完成后,各小组交流讨论,完善自己的探究记录表并上传到师生互动平台。对A层学生而言,他们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探究过程,进一步纠正思维上或认识上的错误,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而B层和C层的学生可能需要帮助和支持,通过小组交流,使他们能够在其他成员的分享或帮助中得到启发,完善自己的探究记录表。在分享展示环节,教师可以在平台中调取学生上传的探究记录表并展示在屏幕上,从而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和分享。在课堂练习中,平台会按照教师课前设置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不同难度的练习。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后台实时监控学生的完成情况。平台系统在学生完成答题后会自动进行批改并将每一题的正确率、学生的答题速度反馈到教师端,教师再根据平台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并选择一些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进行讲解。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等形式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使抽象化的知识通过归纳总结而转化为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并上传到师生互动平台。
作业分层也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难度的作业,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从而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调查发现,不同层次学生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后,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布置一样的作业、练习去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显然是不合理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层次和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内容,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作业巩固新知、积累成功解题的经验。为此,笔者总结归纳了基于教育云平台的作业分层设计思路,如表1所示。
对于A层次的学生,他们对于知识点有较好的掌握,基础题对他们而言往往没有挑战性。因此,A层作业应该以综合题和开放题为主,并要求学生尝试进行一题多解,由此,既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进一步开拓其思维,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B层作业以基础题为主,并适当增加一些强化练习,这样既能保证B层学生巩固好基础知识,又能让他们尝试完成难度更高的题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有所突破和提升。C层作业以基础性题目为主,由此,既能避免给C层学生造成过大的压力和过重的学业负担,又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分层教学的有效落实离不开评价分层,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掌握程度都存在个体差异,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自然也存在差异。因此,教师不能用相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估方法评价所有学生,这样既不具备科学性,也不利于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比如,对于C层次的学生,教师就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哪怕他们的成绩不理想,但对于每一点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要通过不断的正强化,逐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和有明显学习困难的学生多交流、谈心,并给予帮助和引导。而对于B层次的学生,教师则需要及时指出他们的不足及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不断进步。同时对于学习态度有明显改善、学习成绩在原有基础上进步较大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并以此为例,激励其他同学。对A层学生则要以更高的评价标准去对他们进行评价,更多地要求他们拓展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否则容易使他们变得骄傲自满、停滞不前。
[1] 李長勤.新课程背景下分层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2] 叶琳.分层教学的历史、现状及其反思[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
[3] 徐思琪,宋林,王静,等.云教学环境下分层合作教学实践研究[J].时代教育,2014,(4):15-16.
[4] 朱秀秀.教育云平台在小学数学隐性分层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12):60-63.
责任编辑 范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