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情教育理念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信息化运作

2019-09-16 02:40刘青霞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信息化

摘   要:儿童品德的形成源自于对生活的感悟、认知和体验,将儿童实际活动融入课堂,巧妙利用亲情教育模式,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帮助其内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本文以双情教育理念为依据,分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信息化运作方式。

关键词:双情教育理念;小学品德与社会;信息化

作者简介:刘青霞,山东省青岛市蓝村镇中心小学教师。(山东  青岛  266232)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9-0049-02

双情教育理念要求小学品德与社会信息化教学从实情和亲情角度出发,以信息化技术为抓手,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教师要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亲子教育等教学方式引入小学品德与社会信息化教学中,并融合课程的信息化运作要求和基础学情,进行灵活的设计与应用。

一、双情教育理念下小学品德与社会信息化的设计要求

基于双情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信息化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抓住五点要求:

一是明确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关联性、使用生活化场景活化关联性、在信息技术应用中转化生活场景及关联性。

二是以生活为素材,按照双情教育理念要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信息化课程设计中发掘更多可活化知识点的场景,使知识与经验教学更多样化,展现方式更多元化。教师可借助深入挖掘生活本质和理论联系实践的操作方式,将知识内化要求与知识应用的生活实情有效融合起来,借微视频、微课、翻转课堂发力。

三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创造性、能动性的基础上,将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搜索素材,制作课件,并进行讲解,做课堂小主人。

四是拓展德育教学内容与课堂,引导学生走出课本,借助信息平台进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践应用领域,走进见识更为广博的知识天地。

五是组织兴趣学习活动及学习小组,利用团队实践、小组互动、定期开展的探究性活动等,探究和发掘人性闪光点,解决学生价值观、态度、情感等多方面问题。

二、双情教育理念下小学品德与社会信息化的实情设计

按照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实情教学要以生活中相关场景为设计对象,切实把控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的贴近性,并以此提升学生将小学品德与社会知识具象化的能力、简单转化的能力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场景设计中,教师可将教学内容糅入学生的生活里,以“生活中的安全”教学为例,在上课之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调查自己生活的小区内是否发生过安全事故、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如何、对安全问题的认知情况等。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将安全问题具象化。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调查结果与生活中安全防范相关的视频、文字、图片组合起来,制作成便于宣传的内容,以本校为原点,组织学生分组到周边各社区进行宣传和讲解。在调查取证、讲解、宣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相关知识点、案例进行梳理、分析和思考,从而对安全问题有更深刻的认知。

三、双情教育理念下小学品德与社会信息化的亲情渗入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亲情渗透,可在两个层面进行操作,其一是教师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依托多媒体平台和信息技术,鼓励和支持学生演绎家长角色,讲述家庭故事,体会父母的辛劳,提升学生的感恩之心与反哺意识。其二是充分发挥父母的榜样力量,以身作则,及时引导学生走出错误心理误区,突出父母与学生共进退、共成长的意义。

1. 利用家庭故事,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与家庭意识。在利用亲子教学模式强化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学生日常熟悉的人物进行小剧场角色设计,借助案例来活化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重点。以“温暖的家”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可要求学生写一写以家庭亲情为主题的作文,并挑选优秀的文章作为小品设计的素材。在排练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不同小组演绎不同的故事,具体作文的脚本改编可由学生自行思考、探讨、操作,学生可以借鉴网络中的小品脚本设计方式。教师作为引导者,可以利用人员角色的自主分配、剧本自主编写和改动、自主排演等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作能力和独立思辨能力等。教师可以将学生排练的成果在校园文化活动及家长日活动中进行展示,也可以在微信群中发布视频,与空巢家庭的学生家长分享孩子角色扮演的过程。在小品演绎后,教师可要求学生以文字、视频、图画等方式记录、阐述自己的感想,使小品教育意义得以升华。

2. 借助父母榜样力量,教师有针对性地启迪引导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只有爱亲人,才能爱家乡、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爱我们生活的世界。小学阶段的部分学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只索求不风险、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不良倾向,教师可依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课堂,将学生多彩现实生活与静态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起来,将教学内容扩展到学生的生活空间乃至生命成长过程,不断激发学生对爱的感知和情感,借亲情积累和沉淀来反哺社会。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父母——我特别的朋友”主题活动教学为例:

第一步,走近亲情,感知父母真心。在课前,教师可以调查学生亲子关系,掌握基础学情。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主题调查,如“父母做什么工作,每天工作量多少,每天均收入多少”“最让父母牵挂的事情是什么,最让父母苦恼的事情是什么,最让父母高兴的事情是什么”“你主动帮父母做过哪些事情”“你平时不喜欢父母干涉的事情”“你经常与父母沟通么,与父母闹矛盾时,你如何做”“你觉得是否应该回报父母亲人的爱,如何回报”等。

第二步,体验亲情,进行真情沟通。教师可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制作成长电子相册,将学生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以配乐电子照片墙的方式展示出来,这一过程可作为学生真切感受家庭温暖、了解父母勤苦、与父母沟通交流等方面的客观依据。学生只有懂得父母的艰辛和对自己的关爱,才能真切体会到亲情的可贵;只有学会感恩和报恩,才能完成亲情相互辐射交汇,保障生命更具有张力,充分发挥小学品德与社会信息化亲情渗入的有效性。

因此,在沟通感悟环节中,教师可使用信息技术搜索相关的家庭沟通技巧视频素材、案例讲解视频等,借助案例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以“假设你是你爸爸/妈妈,面对你的找人代签卷子/成绩落后/与同学打架等行为,会如何做”为主题,让学生按照角色扮演的方式思考自己与家长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方法。小品、小剧场等活动和漫画、动画等形式都可作丰富课堂的辅助材料引入到课堂中。

第三步,回报亲情,知行合一感恩父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在亲情渗透方面需要将学生知行合一的结果作为反馈和考核对象。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活动性、开放性特征决定了教师的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教材和学校,而应该尽可能创设条件拓展课堂,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社会生活中外化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道德知识,感悟和理解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育心得体会。

在回报亲情的活动中,教师可使用微信群发布主题性的活动题目,如为父母写感谢信、为父母制作感恩贺卡、陪父母XXX(聊天/劳动/采购等)。教师可要求学生制作自己完成活动的小视频作为作业提交给教师,并选择优秀的小视频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展示,学生和家长的点评可与小视频一起作为教师感恩系列主题设计的素材,由教师制作成活动集锦,以此来丰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素材库和课堂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 郭嘉鑫.生活情境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8,(23):92.

[2] 王树生.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怎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2018,(25):70-71.

[3] 陈友水.基于信息化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效率的研究[J].华夏教师,2018,(13):56-57.

责任编辑   於   青

猜你喜欢
小学品德与社会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2017年《农业信息化》1—12期总目录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
浅析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品德课程中历史事件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研究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