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小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2019-09-16 02:40许燕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潜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理性的思维形式,是个人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处理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主体学习能力等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着重阐述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意义,并试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环节提出具体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综合实践;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许燕,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教师。(湖北  武汉  430074)

中图分类号:G62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9-0041-02

求真、求理、公正、开放和反思是批判性思维的五个关键词,其中,求真是批判性思维的出发点;求理,在小学阶段的根本就是一定要讲道理,且讲道理时不能带有主观色彩和个人偏见;公正,开放和反思是指批判性思维强调合理、开放、反思。通俗地说,批判性思维指的是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有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正是批判性思维的体现。批判性思维是探究、实践活动中最基本、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形式,它对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处理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主体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意义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的整合,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软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生亲历,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学生主体参与,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具备科学的批判性思维。

2. 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被灌输”“被学习”几乎成了课堂的一种主旋律,学生对书本、教师所传达的内容都是机械地接受,失去了基本的判断,缺乏必要的批判性,这就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使他们以批判的态度对待学习,对待知识,敢于质疑,敢于探究,从而主动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随着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以及批判性活动的逐步增加,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开阔性、创新性等科学思维素质得以明显发展,将为其核心素养的发展打下至关重要的基础。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礼记·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具有批判性思维。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创设批判性思维的学习环境。首先,教师应该准确定位自己的身份,教师应当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课堂上的“权威”,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这一“舞台”。在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发表见解,并鼓励学生敢于发现,敢于质疑,敢于反思,从而强化其批判性思维意识。另外,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区域,教师还可以适当采取一些辅助措施,激励学生持续地运用批判性思维,如设置激励性标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敢于质疑、理性学习”等。

2. 设计探究性问题。实践证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当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些他们无法立即回答但又比较贴近现实的问题时,学生往往能够很好地进入深度思考。比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都需要学生将各种不同的观念和事实联系起来,才能够获得解决方法,从而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归纳、演绎、逻辑思维,鼓励他们对问题作严密的推理与分析,培养其批判性思维。思考的过程就是训练各种思维的过程,在讨论课上,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倾听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意见。由此,学生便有机会思考问题,了解各种观点,在新知识、新观点面前检验自己思考的合理性。

3. 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情境。在学生开始利用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时,教师就应该构建某种情境,并指导学生按照思维的步骤来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这些步骤包括:感觉到一个现在无法立即解决的问题或困难;清楚地确认问题;收集与问题有关的事实;提出可能解决该问题的假设;检验假设的合理性;解决问题。在某些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步骤可能与上面有所不同,也可能跳过某些步骤,但是给学生提供机会了解这些步骤,运用这些步骤解决问题是必要的,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能够有效提高发散思维能力,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对问题提出两种以上的解决方法比较难。在这个阶段,向学生展示各种需要考虑的事实和条件,展示多种解决方式,或者要求他们在解决问题的练习过程中提出各种不同的可能性,都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不同阶段,采用多种形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一般可以包括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总结三个阶段。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主要包括提问、比较、质疑、分析、辩论、反思、实验等。

(1)活动准备阶段。在该阶段,学生所面临的任务一般是活动主题的确定和活动方案的制订。根据这一阶段活动的特点,教师应当着重以提问、质疑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比如,在“汽车与我们的生活”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阶段,学生提出研究的小主题“我国汽车品牌的研究”,笔者引导学生提问、质疑:我国有多少种汽车品牌?能调查清楚吗?如能调查清楚,咱们小组的同学能完成吗?什么时候能完成?通过这一系列质疑,学生明白了活动主题的制订必须要有可行性,同时还学会了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研究的可行度。

(2)活动实施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是综合实践活动最核心、最活跃的中心环节,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所在,活动实施阶段主要采用相应的实践方法去体验,获取与研究主题相关的信息,并得出研究的初步结论,是适合培养小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环节。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愿意思考、主动思考、独立思考,在思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教师可以利用学生遇到的真实问题,组织他们进行分析与辩论。比如,在“路边小摊点”实践活动的实施中,班级中一部分学生通过信息的收集得出路边小摊点的食品有害健康,人们尤其是小学生要尽量少吃的初步结论,而另一部分学生则通过实地观察和采访得出了路边小摊点食品快捷、方便,适合人们尤其是无人照管的小学生选择的结论。面对这种情况,笔者适時组织学生进行了“路边小摊点是否适合小学生”的主题辩论会。学生通过分析收集的数据、实例,经过多轮质疑、论证,得到了较为客观的结论,即路边小摊点是否利于小学生要因人、因摊而异,以适量为宜。

(3)活动总结阶段。活动实施之后,便进入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交流阶段,这一阶段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十分重要。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活动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他们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哪些方法值得我们继续运用?得到了哪些教训?以后该如何避免?……通过一系列的自我追问、反思,便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习惯,提高其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心理学家Leonard S.Kogut说过,“创设一个鼓励的环境和提供给学生机会都能改善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强化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批判性思维品质的教学意识。

责任编辑   朱泽玲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落实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