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不同基因型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1含量变化及原因研究*

2019-09-16 06:47龚卫锋张养民
陕西医学杂志 2019年9期
关键词:丙肝胆汁酸分型

龚卫锋,张养民

西安市中心医院输血科(西安710003)

全球估计有1.8亿人感染了丙肝病毒,丙肝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性坏死和肝纤维化,少数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人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1(GPBAR1)作为一个新的检测指标,在很多疾病发生与发展过程中都会有所变化,对于区分炎症程度,判断预后及治疗效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通过分析人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1(GPBAR1)含量在不同丙肝分型结果样本中的变化,分析丙肝不同基因型的病情严重程度与治疗效果判断,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唐都医院和西安市中心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中丙肝抗体阳性患者679例,其中男性347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48.2岁;女性332例,年龄22~76岁,平均年龄48.6岁。另外选择体检丙肝抗体阴性与基因检测阴性正常成年人391例为对照组,男性198例,女性193例,平均年龄47.2岁。丙型肝炎抗体阳性者679例中362例HCV-RNA分型结果阳性,丙肝基因分型阳性占抗体阳性样本的53.3%;未获得分型样本317例,占抗体阳性样本的46.7%;TBIL(15±6)μmol/L,与HCV-RNA分型结果阳性样本TBIL(23±8)μmol/L)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阳性362例中男性183例,女性179例,年龄17~79岁(45.26±11.03)岁。所有患者依据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362例患者中包括242例慢性丙肝患者,70例丙肝肝硬化患者,50例丙肝肝硬化失代偿患者。各组之间年龄、性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均抽取抗凝与不抗凝静脉血各3.5ml,在检验科和血液病化验室做丙肝抗体、HCV-RNA含量及基因分型检测。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不同基因型患者血清中的GPBAR1含量,采用Thermo Scientific Multiskan酶标仪进行检测分析,敏感度为0.1ng/ml。所有患者均抽取抗凝与不抗凝静脉血各3.5ml,在检验科和血液病化验室做丙肝抗体、HCV-RNA含量及基因分型检测。

结 果

1 不同基因型发病率 362例丙肝基因分型阳性患者中,丙肝1b型159例(43.9%)、2a型144例(39.8%)、3b型12例(3.3%)、3a型25例(6.9%)、6a型8例(2.2%)、1a型14例(3.9%)。

2 丙肝分型结果与肝功能指标变化 见表1。

表1 HCV和常见肝病指标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从表1可知,丙肝患者各型在发病早期和发病后期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a型和3a型ALT指标在早期与其它各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a型CHE指标在早期与其它各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a型ALT指标在后期与其它各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a型和1b型TBIL指标在早期与其它各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a型CHE指标在后期与其它各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2a型整个病程指标均高于其它各型,因为指标高,临床症状较重,所以患者就诊较早,发现较早,而其它型因为指标低,临床症状较轻,发现较晚,特别是常见的1b型患者,1b型TBA指标在后期与其它各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很多1b型到了肝硬化阶段才被发现和诊断,成为难治型。

3 丙肝分型结果与基因含量和胆汁酸受体1含量变化 见表2。

表2 HCV与基因含量和胆汁酸受体1指标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从表2可知,经过治疗后丙肝患者基因含量各型都有所降低,1b型治疗前后基因含量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1),1a、2a、3a、3b和6a型治疗前后基因含量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胆汁酸受体1(GPBAR1)含量后期治疗后1a、1b和2a型结果明显高于3a、3b型和6a型,有统计学差异(P<0.05)。3a、3b型和6a型实验指标总体偏低,病情相对其它型较轻,流行病历较少,对人体危害较轻。治疗后各型胆汁酸受体1(GPBAR1)含量较治疗前有明显减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指标1b和1a型基因含量与其它各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晚期指标1b和2a型基因含量与其它各型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4 各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因亚型不同结果有明显差异 见表3。

表3 各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比较(例)

从表3可知,肝硬化和肝硬化失代偿患者1b和3a型与其它各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疾病分布看,2a型和1b型所占比重较大。

判断标准:以GPBAR1≥3.125ng/ml为阳性异常结果,以GPBAR1<3.125ng/ml为阴性正常结果。

5 不同基因型GPBAR1正常与异常结果分析 见表4。

表4 362例丙肝不同基因型GPBAR1正常与异常结果比较(例)

从表4可知,1b型和3a型异常结果较多,这两型所造成的肝损害和病情迁延预后不佳, 3a、1b、2a与3b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22.17、23.60、15.10,P<0.01);2a、1b、3a与6a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11.80、17.52、17.88,P<0.01);3a、1b与2a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3.55、2.44,P>0.05);1b与3a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74,P>0.05);3b与6a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05,P>0.05)。从以上结果可知,3b与6a型GPBAR1指标的正常人数所占比重较高。

丙肝基因分型阳性组患者与正常人结果例数分析,基因阳性患者正常193例,异常169例;正常对照组正常253例,异常138例。丙肝基因分型阳性患者与正常人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10.10,P<0.01)。

362例丙肝不同基因型GPBAR1含量比较结果比较,1b型、2a型、3b型、3a型、6a型分别为(3.49±0.43)、(2.83±0.37)、(0.63±0.10)、(6.45±0.82)、(0.61±0.08)IU/ml,通过U检验分析,3b与6a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它各型比较都有统计学差异(P<0.05)。

丙肝基因分型阳性患者与正常人结果分析,基因阳性患者GPBAR1(2.98±0.39)pg/ml , 正常对照GPBAR1(0.26±0.03)pg/ml,基因阳性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通过U检验分析,有统计学差异(P<0.05)。

讨 论

丙肝基因主要分为6个型和80多个亚型[2]。丙肝基因亚型在国家和地区分布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3]。从表1可知,1b型、2a和3a型治疗前后TBIL、CHE和ALT指标与其它各型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这三个型比其它型肝损害更严重。1b型TBA指标在后期与其它各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TBA是反映肝功能损害持续性的重要指标,很多1b型到了肝硬化阶段才被发现和诊断,成为难治型。2a和3a型治疗前ALT相对较高,说明肝损害较严重,但经治疗后结果减低,证明治疗有效,但结果仍然偏高,未恢复到正常范围,肝损害依然持续,仅有好转;1b型治疗后较治疗前ALT相对较高,说明对于1b型治疗效果不佳,患者肝损害有加重趋势。从表2可知,相关药物治疗后,丙肝病毒基因含量减少,药物治疗有效,特别是1b型治疗后基因含量下降明显,说明药物对促进这种亚型基因含量减低更有效。1a、2a、3a、3b和6a型治疗前后基因含量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各型胆汁酸受体1(GPBAR1)含量较治疗前也有明显减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胆汁酸受体1含量变化与基因含量变化同步减低,GPBAR1检测对于判断各型丙肝的预后和转归有重要意义。从表3可知,本研究证实陕西省内1b型和2a型丙肝患者数量较多,与新疆地区分布相同[4],与南京与广东分布也相同[5],这两型临床常见肝损害指标ALT也高于其它各型[6], 2a型初期症状较重,实验指标较高,易被早期治疗,所以相对1b型危害性低一些。1b型持续肝损害时间较长,肝硬化患者多于其它各型[7]。胆汁酸受体1(GPBAR1)含量是判断疾病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8],胆汁酸受体1(GPBAR1)含量结果3b型和6a型明显低于其它各型,统计证实这两型在丙肝患者中发病率也较低,病理危害较轻。

GPBAR1的小分子激动剂bar 501,通过激活GPBAR1减少Ly6C +单核细胞从血液向组织的转运,逆转了炎症的进展[9]。法尼类膜G偶联受体(GPBAR1 )作为可药用受体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0]。GPBAR1激活诱导枯否细胞促炎细胞因子表达与抑制小鼠肝细胞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 1)表达有关[11]。人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1(GPBAR1)含量在不同基因型丙肝患者中大部分都有所变化, 2a型患者数量上仅次于1b型[12],GPBAR1含量也仅次于1b型; 3b与6a型GPBAR1含量最低,人群中的感染率也不高,但这两型防治也很重要[13]。1b型在入境人员中检出率最高,增加了感染机会[14]。陕西省内除了国内流行的1b、2a、3a、6a以外,3b型也明显增多。应加强控制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15]。陕西省内HCV呈现中态流行的趋势[16]。从表3结果看,肝硬化和肝硬化失代偿患者1b和3a型与其它各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1b型和3a型患者病情更易恶性化,一旦感染对人体长期危害型更大,病情更易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硬化失代偿。从表4实验结果看,3b与6a型GPBAR1指标正常人数所占比重较高,说明这两种分型患者感染后对患者危害性较小,在感染患者中这两种分型所占比例也较低。3b与6a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差异(P<0.05),说明这两种分型对人体危害程度相当。3a 和1b与2a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b与3a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3a 、1b和2a型这三种分型在患者中危害程度相当,没有统计学差异。362例丙肝不同基因型GPBAR1含量比较结果比较,3b与6a型两型与其它各型比较都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在GPBAR1含量上3b与6a型比较危害程度相当,严重程度较低,其它各型危害程度较高。GPBAR1含量在健康对照组中明显低于丙肝基因分型阳性患者组,说明丙肝感染后会导致GPBAR1增加,GPBAR1含量与患者感染丙肝后导致的肝损害有关。当患者感染丙肝后,肝脏合成GPBAR1增加,GPBAR1大量释放入血液,导致丙肝患者检出GPBAR1含量明显增加,显著高于正常健康人群,丙肝不同分型对患者危害程度各异,所以GPBAR1含量在不同分型丙肝患者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亚型肝损害指标可作为判断疾病转归的依据。

猜你喜欢
丙肝胆汁酸分型
胆汁酸代谢与T2DM糖脂代谢紊乱的研究概述
人-人嵌合抗丙肝抗体检测阳性对照品的研制及应用
胆汁酸代谢在慢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78%的国人不知它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
总胆汁酸高是怎么回事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丙型肝炎发病率上升
新生儿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基于分型线驱动的分型面设计研究
颈椎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影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