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楠楠, 刘明兴
(1.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第二呼吸科, 辽宁 沈阳, 110022;2.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社会服务部, 辽宁 沈阳, 110004)
气管切开术是建立人工气道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解除呼吸道梗阻,保持气道通畅,主要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道阻塞患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患者、呼吸衰竭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除困难患者以及口腔咽部手术前预防性切开患者,气管切开术的实施极大提高了急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1]。然而,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风险增加,也为气管切开手术后的进一步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2]。临床大量研究[3-7]证实,有效识别气管切开术后的下呼吸道感染风险能够促进护理人员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从而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不当产生的感染风险[8]。近年来,本院在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风险的识别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5月本院行气管切开术后的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1例,女77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41.23±2.45)岁。纳入标准: ① 入选患者均接受气管切开术[9]; ② 患者年龄≥18周岁; ③ 入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① 手术前已有下呼吸道感染者[10]; ② 术前服用皮质激素者; ③ 手术后1~5 d内死亡者。
收集并记录所有入选患者的一般资料,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患者既往病史诊断报告、住院时间、气管切开辅助通气时间以及患者意识状态等指标。所有入选患者均于气管切开术后接受下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调查及菌群检查。气管切开术后的第1天、第4天、第9天、第14天分别于患者颈部皮肤、切口处、下呼吸道分泌物、口腔、病房空气、呼吸机湿化瓶、物表、呼吸机管道接口处、气管切开套管内、吸引器引流瓶以及护理人员手部共计11处进行样本采集,并立刻送往细菌室检查。
① 调查患者一般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患者既往病史、诊断报告、住院时间、气管分泌物的性质以及患者意识状态中导致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② 不同时点呼吸道的感染率[11]。③ 不同部位细菌检查结果中感染率最高的前10位细菌占比情况。④ 护理质量评级。由院内5名专家对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进行综合评分,包括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病情护理。总分100分, 100分为特级, 90~<100分为一级, 70~<90分为二级[12]。
将所有数据录入SPSS 22.0软件,统计单因素结果。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卡方检验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性别、住院时间非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患者既往病史、意识状态、手术史、抗生素使用时间10~20 d、气管切开辅助通气时间>7 d是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1。
表1 单因素分析结果[n(%)]
与因素的其他项目比较, *P<0.05。
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既往病史、意识状态、手术史、抗生素使用时间、气管切开辅助通气时间均为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第9天细菌感染率(86.31%)最高,其次是第14天(78.57%)、第4天(42.86%)、第1天(5.95%)。不同时点细菌感染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
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细菌主要分布于下呼吸道分泌物,口腔、医护人员手部、呼吸机湿化瓶等部位细菌所占比例较低。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共有30种细菌,其中占比高的前10位细菌感染率与其他细菌感染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占比较高的前10位细菌感染分布情况[n(%)]
所有入选患者均由同一级护理人员护理,经专家评级为护理一级,护理质量评分达到99.50分以上。
目前,大量临床研究[13-15]显示,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风险的识别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途径,而多因素分析能够较好地帮助护理人员有效识别感染风险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预防措施,从而降低感染风险的发生率。相关研究发现,性别、年龄对患者的感染无显著影响,而既往病史诊断、意识状态、手术史、抗生素使用时间、气管切开辅助通气时间对患者感染风险有显著影响,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性较高。另外,相关研究[16]显示,气管开术后不同时点的细菌检验结果也是不同的,在第10天左右为高发期,其次为第15天,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另外,该项研究中检测出行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分泌物感染的细菌分布占比较高,最高细菌为肺炎克雷伯菌、中间葡萄球菌,与本次研究结果相吻合。相关研究[17]认为,要做好气管切开术后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感染的预防,护理人员需掌握排痰方法,严格遵照相关规定对病房进行彻底消毒等,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护理防控感染风险,全面提高护理质量,降低细菌感染风险。
本研究结果显示,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性别、住院时间非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患者既往病史、意识状态、手术史、抗生素使用时间10~20 d、气管切开辅助通气时间>7 d是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得出,既往病史、意识状态、手术史、抗生素使用时间、气管切开辅助通气时间均为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风险的危险因素。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第9天细菌感染率(86.31%)最高,其次是第14天(78.57%)、第4天(42.86%)、第1天(5.95%)。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细菌主要分布于下呼吸道分泌物,口腔、医护人员手部、呼吸机湿化瓶等部位细菌所占比例较低。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共有30种细菌,其中占比高的前10位细菌感染率与其他细菌感染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所有入选患者均由同一级护理人员护理,经由专家级评级为一级,护理质量评分达到99.5分以上。
综上所述,科学的统计方法与微生检测方法能够有效识别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风险因素。针对性的措施可以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