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标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 河南郑州450052)
下肢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常见原因为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失足跌倒等。多数患者因长期制动而造成关节僵硬,遗留后遗症,影响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1]。因此,下肢骨折患者要及早进行康复训练。现代康复实践证明,下肢骨折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能够加速康复的进程,最大程度恢复患者骨密度水平及关节活动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节约社会资源[2~3]。我院采用早期运动康复干预下肢骨折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 年4 月~2017 年3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84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 例。观察组男27 例,女15例;年龄19~66 岁,平均(42.46±6.74)岁;股骨颈骨折18 例,股骨干骨折13 例,胫骨平台骨折6 例,踝关节骨折5 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0 例,高中、中专18 例,大专及以上14 例。对照组男26 例,女16例;年龄20~67 岁,平均(43.21±5.92)岁;股骨颈骨折20 例,股骨干骨折11 例,胫骨平台骨折8 例,踝关节骨折3 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1 例,高中、中专17 例,大专及以上14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18~70 岁;经影像学检查确定为下肢骨折;出现功能、活动度损伤;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可独立或在陪同下进行训练;患者及家属知晓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其他关节疾病;合并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存在精神疾病或交流障碍。
1.3 干预方法 对照组外科手术治疗后给予常规护理,包括镇痛抗炎药物应用、监测生命体征、常规康复指导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训练指导。(1)卧床期间:踝泵运动,为患者床上按摩,按摩下肢肌肉,从下到上、从里到外环形按摩腿部肌肉,被动活动双脚,如脚踝内旋、外旋、屈伸脚背,膝盖弯曲使足跟尽量靠近臀部。双腿均需按摩。功能位制动,卧床期间使肢体处于功能位,如髋关节下垫一软枕,下肢保持轻度屈曲,足背曲位,防止足下垂。肌张力训练,指导患者做肌力对抗训练,恢复肌张力。如医务人员用力将患者肢体向下压,患者则向上对抗来训练肌张力。待肌张力恢复后可进行行走训练。(2)坐立及行走训练:可逐渐抬高床头,让患者向坐位过渡。患者病情平稳可下床活动后,可使用助步器协助患者行走,训练强度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病情调整训练方法。情况允许可做伸展、独立床旁移动、坐位移动等,如保持双足平放地面,腿与髋部成直角,座椅要有足够硬度承托体质量,且不能太软,每日1 次,每次30 min,逐渐延长坐位时间,待患者可独立行走后,指导患者进行跨步训练,负重训练及站立平衡训练。(3)关节活动度训练:膝关节训练,患肢平放于床上,膝关节伸直,抬至空中,尽量延长滞留时间。髋关节训练,患者仰卧位,双下肢交替屈髋屈膝,使小腿悬于空中,像蹬自行车一样运动5~10 min,时间、次数逐渐增加。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干预2 个月后骨密度水平,干预前后膝、髋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1)骨密度水平:采用双能X 线骨密度测量(DXA)髋关节及腰椎密度,以T 值进行比较,T≥-1.0 为正常;-2.5<T<-1.0 为低骨量,T≤-2.5 为骨质疏松。(2)关节活动度比较:采用膝关节HSS 量表评估膝关节活动度,HSS 量表包括了7 个条目,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膝关节活动度越好;采用髋关节Harris量表对髋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包括了15 个条目,总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髋关节活动度越好。(3)并发症:包括血管损伤、压疮、下肢静脉血栓、感染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骨密度水平比较 干预2 个月后观察组骨密度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骨密度水平比较(g/cm3
表1 两组骨密度水平比较(g/cm3
组别 n 髋关节 腰椎2~4对照组420.49±0.120.34±0.08观察组420.78±0.190.61±0.15 t 8.36310.293 P 0.0000.000
2.2 两组关节活动度比较 干预前,两组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膝关节活动度HSS 评分分高于对照组,髋关节活动度Harri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关节活动度比较(分,
表2 两组关节活动度比较(分,
组别 n 干预前H SS干预后 干预前 Ha rris干预后对照组4268.23±9.4276.28±7.3552.23±7.6265.28±7.25观察组4269.11±10.1682.41±8.2553.11±7.0673.41±8.15 t 0.4123.5600.5494.830 P 0.6820.0010.5850.000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比较[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安全隐患不断增加,下肢骨折发生率不断增加。长期制动对患者关节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如关节失用,萎缩等,使患者陷入自卑的情绪中,影响日常生活。同时骨折导致骨密度降低引起骨质疏松,造成患者反复骨折,加大患者痛苦[4~6]。故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指导尤为重要。
常规护理模式更侧重于恢复患者骨的解剖及生理位置,而忽视了对预后的训练指导,导致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节功能障碍[7]。本研究中干预后观察组骨密度水平高于对照组,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早期运动康复可提高患者骨密度水平及关节活动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骨折患者长期卧床,易出现功能障碍,故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被动及主动运动尤为重要。踝泵运动目的是促进肌肉等长收缩,加快血液流动,防止肌肉萎缩及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患肢处于功能位,有利于康复后肢体的活动,避免出现功能性废用[8~9]。肌张力是肢体活动的基础,因此恢复肌张力是进行主动运动的前提条件。功能训练目的就是恢复膝关节及周围肌肉的功能。坐位及行走训练可恢复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及自理能力。关节活动度训练可恢复膝关节及髋关节的活动度,从而恢复关节的功能。患者恢复关节功能后,家庭也可增加劳动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加患者对生活的信心[10]。但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样本基数较少,未进行出院后随访工作,不了解患者恢复情况,未来可制定更加全面及人性化的护理干预方案,并使用微信、QQ 及网页等工具,为患者解答疑惑,确保患者在家中也可得到康复锻炼指导,进而全面提高肢体功能。
综上所述,早期运动康复在下肢骨折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骨密度水平及关节活动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