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红,王洪光
江苏省泗洪县佳宝妇产医院妇产科,江苏泗洪 223900
子宫肌瘤属于一种常见的女性生殖器官良性肿瘤,30~50岁为该疾病的高发年龄段[1]。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孕、流产、盆腔包块、月经过多以及继发性贫血等,虽然子宫肌瘤属于良性肿瘤,恶变几率低,但为了保证患者生命安全,还需提高警惕[2-3]。以往临床通常会选择传统开腹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但存在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等诸多局限。近年来,微创手术被广泛应用于子宫肌瘤治疗中[4-5]。该研究选取2014年5月—2018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52例子宫肌瘤患者,在该疾病治疗中应用了微创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并将其治疗效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对比,报道如下。
52例子宫肌瘤患者在该院接受治疗,纳入标准:①确诊为子宫肌瘤;②不存在手术禁忌证;③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存在药物过敏史与手术史;②存在严重肝肾心等重要脏器疾病;③存在精神障碍。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年龄 21~50 岁,平均年龄(35.58±2.89)岁,共26例;多发性肌瘤、浆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患者分别有2例、3例、21例。对照组患者年龄 22~49岁,平均年龄(35.19±2.75)岁,共 26 例;多发性肌瘤、浆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患者分别有2例、5例、19例。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对比两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显著。
对照组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选择在患者已经干净之后的4~7 d对其行手术治疗,术前对其完善B超检查,将子宫肌瘤位置、大小以及数目确定;给予患者持续硬膜外麻醉,采用仰卧位接受手术治疗,在下腹部做出一个纵行手术切口,长度控制在6~8 cm之间,对组织、肌肉行常规分离处理,最大程度上暴露子宫,在肌瘤位置做出一个纵行手术切口,将肌瘤常规剥除,对盆腔行彻底清理,然后再将腹腔缝合、关闭,行常规止血操作。
观察组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前准备工作同对照组,对患者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指导其采用头低膀胱截石位行手术治疗,膀胱充分排空,并行导尿操作;在脐轮下1 cm的位置做出一个手术切口,长度控制在10 mm,建立二氧化碳气腹,气腹压控制为14 mmHg;对肠管和盆腔脏器粘连行分离处理,促使手术视野充分显露,穿刺入腹腔,置入腹腔镜,仔细、全面探查腹腔,确保大网膜和肝胆肠管处于正常状态;分别在左侧与右侧下腹做出15 mm穿刺孔与10 mm穿刺孔,然后行手术穿刺操作;在20 mL生理盐水中加入垂体后叶素 (国药准字H32026638)12 U,将其在子宫肌瘤周围宫体注入,以此来对子宫收缩进行有效促进,促使出血量减少;肌瘤包膜采用单极电凝钩将其横行切开,将瘤体露出;瘤体采用抓钳进行钳夹,同时朝外侧进行牵拉,行电凝止血操作,沿着假包膜对假包膜对肌瘤行钝性分离处理,采用旋切器将其粉碎,将瘤体取出,对周围组织、包膜粘连行分离处理,然后再将剥离创面缝合好;腹腔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反复冲洗,对创面渗血情况进行仔细检查,器械妥善整理好,将患者腹腔内气体排尽,穿刺孔关闭。
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缩宫素 (国药准字H20059994)与米索前列醇(国药准字H20000668)对子宫收缩进行有效促进,同时仔细观察患者术后是否有盆腔活动性出血现象出现,采用抗生素行常规抗感染处理。
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
将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录入到SPSS 20.0统计学软件中,计量资料用(±s)表示,均经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均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除手术时间外,观察组其他各项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对比(±s)
组别 术中出血量(m L)手术时间(m i n)住院时间(d)肛门排气时间(h)对照组(n=2 6)观察组(n=2 6)t值P值8 2.1 5±9.9 8 4 5.1 2±1.2 8 1 8.7 6 5 8 0.0 0 0 0 7 0.0 2±5.1 6 1 0 0.4 5±8.1 5 1 5.2 6 9 6 0.0 0 0 0 6.5 8±0.8 9 4.1 8±0.2 8 8.5 5 2 7 0.0 0 0 0 3 2.1 8±4.8 9 2 0.1 2±2.1 5 9.6 3 2 8 0.0 0 0 0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69%,低于对照组的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子宫肌瘤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育龄期女性为主要发病群体[6-7]。该疾病患者体内有过高雌激素水平,且子宫平滑肌细胞出现异常增生现象,粘膜下子宫肌瘤、浆膜下子宫肌瘤、肌壁间子宫肌瘤为几种常见的子宫肌瘤类型[8]。现阶段,临床尚未完全明确该疾病的具体发病原因,认为是局部生长因子、性激素、正常肌层细胞突变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多数临床研究显示,子宫肌瘤属于一种激素依赖性肿瘤,促进肿瘤生长的主要因素为雌激素,临床也有学者认为生长激素和肌瘤生长之间也存在密切相关性,生长激素能与雌激素进行协同,对有丝分裂进行促进,进而促进肿瘤生长,并且临床也推测人胎盘催乳素也能与雌激素进行协同,对有丝分裂进行促进,认为妊娠期间子宫肌瘤生长速度较快不仅妊娠期的高激素环境具有密切相关性,同时人胎盘催乳素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激素代谢以及卵巢功能均由高级神经中枢进行控制与调节,所以神经中枢活动在子宫肌瘤发病过程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子宫肌瘤的高发群体为性生活不协调、丧偶以及育龄妇女,长期性生活失调会促使盆腔慢性充血,这也是导致子宫肌瘤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般情况下,子宫肌瘤患者不会有症状出现,多数患者在超声检查与盆腔检查时被检出疾病。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则可能引发排尿障碍、尿频、流产、不孕、性冷淡等并发症,对女性生存质量产生严重影响[9]。以往临床通常会选择采用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患者进行治疗,该手术方式具有较为广泛的手术适应证,不受肌瘤位置、体积以及数目等限制,手术过程中可通过手指触诊,以便于发现黏膜下肌瘤与深部较小肌瘤[10-11]。但是该手术方式会给患者带来较大创伤,同时也会破坏机体环境稳定性,对腹腔形成干扰,促使术后盆腔粘连、疼痛感风险性增加,术后恢复速度慢[12]。
随着我国腹腔镜技术水平提高,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被广泛应用于子宫肌瘤治疗中。该研究显示,该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45.12±1.28)mL,少于对照组的(82.15±9.98)mL,住院时间为(4.18±0.28)d,短于对照组的(6.58±0.89)d,肛门排气时间为(20.12±2.15)h,短于对照组的(32.18±4.89)h,提示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理想,手术创伤小。陈志美[13]研究发现,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 (82.09±11.12)mL,少于对照组的(113.79±12.25)mL,住院时间为(4.46±0.64)d,短于对照组的(6.41±0.98)d,肛门排气时间为(30.222±4.19)h,短于对照组的(22.17±3.11)h,这与该研究结果具有高度相似性,进一步证明了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有效性。其次,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69%,低于对照组的30.77%(P<0.05),这进一步证明了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有效性,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究其原因,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属于一种微创手术方式,先行电凝止血操作之后再将肌瘤剔除,按照假包膜对肌瘤行钝性分离处理,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具有清晰的手术视野,给患者带来的手术创伤小。术后给予患者垂体后叶素主要是为了将出血量减少,提高肌瘤界限的清晰度。
综上所述,子宫肌瘤采用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