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宁
云南省残疾人康复中心,云南昆明 650000
近几年,脊髓损伤的临床发病率逐渐升高,该疾病一般是由于外部创伤等因素导致的,尿路感染则是脊髓损伤中常见的一种感染类型,其发病率较高,该疾病也是导致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1]。脊髓损伤后尿路感染可导致出现排尿障碍。临床中一般会通过膀胱冲洗术进行治疗,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2]。近几年,该院逐步在脊髓损伤后行无菌间歇性导尿术用于防治尿路感染,临床结果显示效果较为理想。为进一步明确脊髓损伤后行无菌间歇性导尿术防治尿路感染的效果,文章选取了2017年6月—2018年9月该院收治的80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分析,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80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该次的研究对象,应用计算机进行随机分组,一组给予膀胱冲洗治疗,为对照组,一组给予无菌间歇性导尿术,为观察组,每组4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0.2±2.1)岁,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颈部损伤患者5例,胸部损伤患者18例,腰髓损伤患者12例,脊髓完全损伤患者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39.4±2.6)岁,其中男性患者 22例,女性患者 18例;颈部损伤患者10例,胸部损伤患者20例,腰髓损伤患者8例,脊髓完全损伤患者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随机对照比较。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脊髓损伤学会提出的脊髓损伤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存在尿潴留、排尿功能障碍等尿路感染风险,经尿流动力学检查可见异常,如逼尿肌收缩力异常、尿流率异常、残余尿等等;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同意参与该次研究;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该次研究。
排除标准:排除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排除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排除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排除合并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排除尿路损伤患者;排除患有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排除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1.2.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与膀胱冲洗治疗,患者入院后,留置导尿管,在脊髓休克期后,给与密闭式膀肤冲洗治疗,首先使用温水对会阴进行冲洗,以浓度为2%的碘伏进行消毒,将冲洗液悬挂在输液架上,瓶高距离患者骨盆约1 m左右,经输液管下接三通,和引流管与尿管相接,三通高度应当较耻骨联合平面更低,确保膀胱内体液能够被排空。冲洗过程中,首先夹闭引流管,冲洗液温度控制在20~35℃左右,冲洗速度控制在100~140滴/min之间,每次冲洗量为100 mL,冲洗完成后,开放引流管,完全放出冲洗液,每天冲洗2次。
1.2.2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无菌间歇性导尿术治疗,患者入院后,留置导尿管,在脊髓休克期后,拔出导尿管。每日输液量约在1 500~1 800 mL左右,分早中晚3次,分别在下午 2:00、4:00、8:00 输液 200 mL, 夜间 8:00 至第 2天早上6:00期间禁饮,并酌情减少输液量。每隔4~6 h进行1次导尿,每天进行5次。导尿前,先行诱尿,若患者在两次导尿期间可以排出尿液100 mL,残余尿量在300 mL及以下时,改为每间隔6 h进行1次导尿;若患者在两次导尿期间可以排出尿液100~200 mL,则每隔8小时进行1次导尿;患者残余尿量在80 mL以下时,停止导尿。导尿时,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标准,将拇指置于患者髂嵴位置,余下手指置于膀胱顶部,并向下挤压膀胱,力度由轻到重,由慢到急,直至患者膀胱内尿液膀胱,每天进行4~6次。
对比两组治疗后15、30 d尿流感染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将治疗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3个维度,由患者自主做出评价,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病例数×100.0%。
该次研究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术后15 d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为25.0%(10 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0 d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为32.5%(13例),与对照组的62.5%(25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情况比较[n(%)]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87.5%(35例),低于对照组的 65%(26例),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比较
临床研究指出:脊髓损伤后长期留置导尿管将对尿路造成损伤,引起炎症,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并发尿路感染的风险更高。自第2天开始,每天以11.1%的速率上升,10 d后,其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可能达到100%[3]。长期反复的尿路感染会对肾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因此,临床中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应当对尿路感染的防治引起重视。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15 d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为25.0%(10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0 d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为32.5%(13例),与对照组的62.5%(25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数据结果来看:膀胱冲洗与无菌间歇性导尿术对脊髓损伤后尿路感染的早期防治效果相当,在15 d内,两组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无菌间歇性导尿术的优势逐渐显现,在30 d左右,观察组患者并发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在于:早期的膀胱冲洗治疗可以减少尿路感染,但同时,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将对患者膀胱肌产生损伤,引起尿液反流,将细菌带入到膀胱当中,反而增加了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而无菌间歇导尿术则具有带管时间较短的优势,可以减少尿液潴留,降低膀胱内压力,在2次导尿间,可以展开膀胱功能训练,抑制了逼尿肌兴奋性,维护了膀胱的顺应性,从而有效的改善尿失禁症状,尽早的恢复患者的自主排尿功能[4]。此外,观察组患者在治疗的终末期已经具备了自主排尿功能,无需再进行导尿,从一点来看,无菌间歇导尿术也更加利于患者的恢复,可以减少患者的治疗负担[5]。
数据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87.5%(35例),低于对照组的65.0%(26例),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的满意度反映了患者对治疗方式的接纳度,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越高,说明治疗方式的效果越高,患者的耐受度也更高。从数据可以看出:无菌间歇导尿术的治疗效果更好,更加受到患者的青睐。脊髓损伤后尿路感染主要是由于病原菌感染导致的,病原菌附着在尿路黏膜中,并定植,若持续的采用膀胱冲洗治疗,病原菌对治疗的耐受力将升高,甚至可能逐步的附着在导管上,进而形成更为严重的感染情况[6]。而采用无菌间歇导尿术则可以有效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并避免外源性感染,有效的控制感染情况,减少尿路损伤风险[7]。这就要求,在实际的临床操作中,护士必须严格的遵守无菌操作标准,同时严格控制患者饮水,保持动作轻柔,减少对患者造成的刺激。宋艳等[8]在其研究中指出“脊髓损伤后行无菌间歇性导尿术患者治疗满意度为90%,高于常规膀胱冲洗下的80%,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研究与该研究论证的观点一致,但存在数据差异,可能与护理措施相关。
综上所述,脊髓损伤后行无菌间歇性导尿术可有效防止尿路感染的发生,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并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建议在临床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