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琴
(庆阳市中医医院康复科,甘肃 庆阳 745000)
中风偏瘫是常见的中风后遗症。它是指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活动不利或着完全不能活动。偏瘫患者常伴有同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如疼痛不觉、冷热不知等[1]。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在能力和结构上存在功能和代偿重组自然恢复的能力,早期的系统专业化个性护理可为创造损伤神经修复或代偿条件,从而使得遭到破坏的运动反射弧在良好条件的刺激下重新建立起来。早期的系统专业化个性护理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肌肉萎缩、足内翻或下垂等,药物在这方面的作用明显弱于系统的专业化个性护理。因此,早期系统的专业化个性护理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此次研究通过常规护理和更专业个性化的护理进行比较,说明专业个性化的护理对中风偏瘫患者的显著疗效。本次收集两年来本院46例中风偏瘫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分析其疗效数据。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10月中风偏瘫患者4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男12例,女11例;平均年龄45.8岁。观察组男13例,女10例;平均年龄47.2岁。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地域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具有可比较性。
1.2 纳入标准 (1)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判定标准的患者;(2)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的患者。
1.3 护理措施 对照组无特殊处理,按照医嘱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系统的专业个性化处理。具体措施如下。
1.3.1 心理引导 中风偏瘫患者的心理落差比较大,中风偏瘫的患者,往往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肢体功能能否恢复,部分患者因为肢体功能减弱或丧失,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从而心理苦闷、自卑,常常为一点不必要的小事而感到苦闷;也有部分患者因为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但效果不明显,从而失去信心,感到烦恼和急躁;这些都说明大部分患者产生心理障碍,需要及时的进行心理干预引导。所以在护理时候,必须及时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鼓励和支持,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的症状,了解自身疾病的转归及相关功能锻炼的意义,以增强信心。
表1 2组中风偏瘫患者ADL、SAS、SF-36生活质量评价比较 (x±s,分)
1.3.2 定期变换体位 由于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所以中风偏瘫患者需要卧床来进行对身体功能的恢复,因此教会患者或患者家属正确的卧床体位极为重要。这要求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卧床的体位进行相应的科学指导,尽可能避免偏瘫患者伸肌痉挛及下肢出现外旋等症状。此外,患者如果卧床姿势长时间保持不变会使得患者的肢体出现僵硬,从而延缓肢体功能恢复的时间,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卧床姿势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整。再一方面需要更为注意的是,对于男性偏瘫患者,不管何种卧床姿势,都需要将其阴囊抬高,以避免附睾炎并发症的发生。严格按正确的体位摆放要求,能预防和大幅度减少肌群痉挛模式的出现及发生。
1.3.3 饮食护理 中风偏瘫患者肝阳上亢,肝肾亏虚,风痰阻络,则宜食补肝肾、化痰行瘀的食物,如核桃、桂圆、莲子、甲鱼、梨、木耳、冬瓜等,慎食易动肝火、滋生痰饮,如姜、酒、辣椒、浓茶等。
1.3.4 按摩护理 按摩护理是感觉刺激的一种护理形式,通过按摩刺激可以加快淋巴以及血液系统的循环,缩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时间。护理人员在进行按摩的时候应采用缓慢温柔有节奏的动作来进行按摩护理,以舒适为度。如果按摩的部位是肌张力较高的肌群,护理人员为缓解患者肌肉的紧张程度,应采用安抚性按摩的方式,来缓解患者肌肉的紧张程度;相反,如果患者肌张力较低,则需要在按摩时加大刺激来提升按摩效果。
1.3.4 艾灸护理 艾灸疗法在中风中尤其是在中分偏瘫的后遗症中被大量运用,在中风的早期或者急性期应用较少。陈文等[3]对中风患者进行了艾灸治疗研究,他们采用序贯试验设计方法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基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足三里、悬钟穴进行艾灸,每日1次,连续治疗20 d;对照组采用基本治疗20 d,不进行任何穴位的艾灸。治疗结束后,经颅多普勒观察,随机配对设计的成对中风患者治疗前后脑血管功能的变化,以治疗前和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作为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效果更为明显,2组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果提示艾灸足三里、悬钟两穴对脑血流自动调节、脑血管舒缩反应、侧支循环的建立等功能有良好的改善作用。黄建华等[4]发现中风偏瘫患者存在腧穴的热敏化现象,即处于热敏化状态的腧穴对艾灸的热量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能够产生扩热、透热等临床表现,循经感传现象容易出现,达到气至病所,提高临床疗效。百会穴为诸阳之会,艾灸此穴可鼓舞阳气,醒神开窍。梁丘穴、足三里穴、曲池穴均为阳明经腧穴,阳明经多气多血,取阳明经上的热敏化穴作为治疗点,可以益气活血,舒经通络,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减少患者的痛苦,缩短康复的时间。
1.4 评定指标 对照组和观察组之间的比较内容为:(1)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和躯体生活自理量表,两者总分低于16分,则表明完全正常,总和大于16分,则表示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总分最高64分;(2)焦虑自评量表(SAS);(3)SF-36生活质量评价(共8项内容)。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量表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将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方面、SAS抑郁评价结果、SF-36生活质量评价的精力、躯体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与整体健康8个方面进行分析,见表1。
中风指的是发病突然,脑功能发生局灶性血管源性障碍,其发病、致残偏瘫、病死率较高[5]。在国家大力倡导下,各医院开辟脑卒中绿色通道,使得中风病死率大幅度下降,但大部分患者明显存在中风偏瘫后遗症。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经过系统的专业个性化护理干预,对于中风偏瘫患者的生理功能及心理的恢复有明显的疗效,能够明显的提高其生活质量。相关研究发现,关于中风最好的恢复时间是发病的3个月内,因此,早期对中风偏瘫患者进行系统的专业化个性护理,能够明显的缩短治疗时间,减低患者医疗费用,从而降低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节约社会公共资源。要求医护人员需要掌握好对中风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介入的时机,进行护理前应当合理评估患者及家属心理状态,偏瘫患者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而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往往表现为易哭泣、激怒、反抗、执拗等行为,从而影响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期,因此需要及时的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并且将人文关怀恰当的运用于整个康复护理的过程中,通过定期变换体位护理缓解患者的肌肉紧张状况。
综上所述,对中风偏瘫患者及时进行系统的专业个性化护理,无论在对患者症状恢复、减少患者痛苦方面,还在较低医疗成本、缓解患者家庭经济压力及节约社会公共医疗资源方面都具有显著地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