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中的效果分析

2019-09-16 03:22张国玉
人人健康 2019年17期
关键词:悬液红细胞特异性

张国玉

(江苏省盱眙县中医院 江苏 淮安 211700)

输血是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纠正贫血,补充血度量,保证循环稳定,从而确保患者基础生命体征的稳定[1]。在输血治疗前,交叉配血作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关乎着患者的输血安全和效果。凝聚胺分子是带有高阶阳离子的多聚季铵盐,其溶解后会带有很多正电荷,这些正电荷能够和红细胞的负电荷结合,从而有利于红细胞凝聚,低离子强度溶液也能降低红细胞的ZETA电位,能够进一步增加抗原抗体间的吸引力。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探讨在临床输血中采取凝聚胺技术的具体方法和实际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所有对象均来自我院,系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98例患者。按照不同的输血技术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中,男性共31例,女性共18例,最大年龄为81岁,最小年龄为21岁,平均年龄为(52.2±7.3)岁。观察组中,男性共30例,女性共19例,最大年龄为81岁,最小年龄为22岁,平均年龄为(52.5±6.8)岁。纳入标准[2]:所有患者均无血液系统疾病,无影响检验结果疾病,无不耐受输血治疗患者。排除标准:排除精神障碍患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肝肾功能严重障碍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盐水法:取输血患者的晨起静脉血4ml,然后进行离心处理,分离患者血清后,制作2%红细胞盐水悬液,然后对样本进行2min低速沉淀,之后观察样本情况。观察组采取凝聚胺技术[3]:1.取试管两支,标明主侧次侧,主侧管加受血者血清(血浆)1滴,和供血者3~5%红细胞悬液(洗涤或不洗涤均可)1滴,次侧管受血者3~5%红细胞悬液(诜涤或不洗涤均可)1滴加供血者血清(血浆)1滴。2,各加溶液3滴,混合均匀后,再各加polylene溶液1滴,并混合均匀,置室温1分钟或参照说明书3.普通离心机1000g离心15秒,然后把上清液倒掉,不要沥干,让管底残留约0.1ml液体。,轻轻摇动试管,目测红细胞有无凝集,如无凝集,则必须重作。5,最后加入Redudkendinge滴,轻轻转动试管混并同时观察结果。6,结果判定;如果在50秒内(或按说明书)凝集散开,代表是由Polylene引起的非特异性聚集,配血结果相合;如凝集不散开,则为红细胞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反应,配血结果不相合。可倒在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的血液样本检测结果,同时对观察组中血液样本的特异性、非特异性以及消失时间做明确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试验数据均运用SPSS20.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其计量资料通过t来进行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完全抗体灵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抗-D、抗-C、抗-e、抗-E在不同比例下,其阳性对照和阴性对比均具有明显的特异性。而对照组患者抗-D、抗-C、抗-e、抗-E在不同比例下,其阳性对照和阴性对比不具备特异性。

2.2 特异性聚集和非特异性聚集消失时间

观察组采取凝聚胺技术,其特异性聚集和非特异性聚集消失时间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组凝聚胺检测方法对比

3 讨论

凝聚胺技术是现如今临床中的常用检测技术,其能够对红细胞表面唾液酸进行中和,然后出现可逆性非特异性聚集,当血清中存在lgM或IgG类血型抗体肘,与红细胞发生紧密结合,此时加入枸櫞酸盐解聚液以消除聚凝胺的正电荷,使lgM或IgG类血型抗体与红细胞产生的凝集不散开如果血清中不存在lgM或IgG类血型抗体,加入解聚液可使非特异性凝集消失。观察组采取凝聚胺技术,其样本在不同时间检测均有特异性。

综上所述,在临床输血工作中采取凝聚胺技术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稳定性更高,特异性表现更佳,且检测时间更短,对于常规抗体的检测更佳准确。

猜你喜欢
悬液红细胞特异性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磺胺嘧啶银混悬液在二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
薯蓣皂苷元纳米混悬液的制备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及防治
BOPIM-dma作为BSA Site Ⅰ特异性探针的研究及其应用
重复周围磁刺激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效果
儿童非特异性ST-T改变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效果观察
羊附红细胞体病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