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桂英,张粉叶,谷世敏,盖 佳,刘 莎
(河北省沙河市人民医院,河北 邢台 054100)
临床多以黄体支持治疗复发性流产,常用药为黄体 酮[1]。近年来,临床逐渐认识到本病与血栓前状态有关,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钠抑制凝血因子活性,改善血液高凝状态[2]。本研究中观察了黄体酮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复发性流产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诊断标准:符合《复发性流产诊治的专家共识》[3];与同一性伴侣发生的第3次或3次以上自然流产。并符合以下条件,妇科检查双侧附件正常,未见子宫肌瘤、子宫畸形等;内分泌指标正常;生殖道无感染,未见全身感染性疾病;男女双方染色体均正常;既往无血栓;男方精液、血常规、肝功能指标正常;无自身免疫性疾病。
纳入标准:符合复发性流产诊断标准;妊娠失败次数不低于3次;单胎妊娠。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其他原因导致流产;入组前3个月内应用过抗凝、促凝药物;子宫功能不全;其他器官、系统疾病;对本研究拟用药物过敏。
病例选择与分组:选取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复发性流产患者72例,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36)
两组患者均予黄体酮注射液(上海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401,规格为每支1 mL∶20 mg)肌肉注射,每天1次,每次20 mg,治疗至孕12周。试验组患者加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Alfasigma S.p.A,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40281,规格为每支0.4 mL∶4 250 IU aⅩa),皮下注射,每天 1 次,每次 5 000 IU aⅩa,治疗至孕12周。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2、P水平;以Coaguchek XS型检测仪(德国Roche Diagnostics GmbH)测定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D-D)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辅助性T细胞1(Th1)/辅助性 T 细胞 2(Th2)及 γ 干扰素(IFN-γ)水平,计算Th1/Th2,试剂盒购于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保胎效果:患者阴道出血、小腹疼痛等症状缓解,超声检查可见胎心搏动,持续监测可见胚胎正常发育与存活为保胎成功[4]。
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恶心呕吐、皮疹、瘀斑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见表2至表4。
表2 两组患者E2,P,D-D,INR水平及比较(X ± s,n=36)
表3 两组患者Th1/Th2与IFN-γ及保胎效果比较(X ± s,n=36)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n=36]
复发性流产由多种因素,包括免疫、内分泌、染色体等导致,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相关研究显示,25.0%~69.0%的复发性流产患者存在黄体功能不全,导致P水平下降,而P水平正常是受精卵着床、植入的主要条件[5]。同时,P还能促进细胞内Ca2+浓度升高,并使肌纤维兴奋性下降,通过减少子宫收缩而确保胚胎稳定生长[6]。研究发现,妊娠后母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管、微血管内形成血栓,会引发流产;另外,凝血系统紊乱会导致胎盘组织内形成大量血栓,使胚胎中纤维蛋白沉积,导致复发性流产[7]。故临床逐渐开始从抗凝、抗血栓方面入手进行治疗。
黄体酮为天然孕激素,可补充外源性P,有保胎作用[8]。张华等[9]以黄体酮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有效率达78.00%。低分子肝素钠具有抗凝和改善胎盘微循环作用,可改善患者血栓前状态,进而发挥保胎作用[10]。汪杰等[11]以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复发性流产,发现可降低早产及前置胎盘发生率。E2和P为常见孕激素指标,黄体功能不足,则孕激素分泌功能下降,E2、P水平下降,导致子宫内膜与胚胎发育不同步,影响胚胎植入和发育,引发流产[12]。INR和D-D为凝血功能指标,可反映机体血栓前情况,INR下降、D-D上升表明体内有纤维蛋白血栓形成[13]。Th1/Th2和IFN-γ属免疫细胞因子,Th1/Th2平衡是维持生理妊娠的重要条件,失衡会导致流产及其他妊娠并发症。IFN-γ可促进自然杀伤细胞活化,损害胎盘组织造成损害,导致流产[14]。黄体酮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复发性流产时,黄体酮可补充孕酮,低分子肝素钠则可抗凝,二者产生协同作用,可有效改善 E2,P,INR,D-D,Th1/Th2,IFN-γ水平,提高保胎成功率[15]。此外,低分子肝素钠还可改善微循环,增加胎盘血液灌注量,提升活产率[16]。
本研究中发现,黄体酮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复发性流产可提升 E2,P,INR 水平,降低 Th1/Th2,IFN-γ,D-D水平,提高保胎成功率,且试验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表明联合治疗不增加不良反应。但本研究仅为回顾性分析,且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尚需进一步的临床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