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锡东 王珍萍
浙江省台州市中医院 浙江 台州 318000
痛风是一种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主要临床特点是特征性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形成,并常累及肾脏,出现间质性肾炎及尿酸性肾结石等疾病。2016年国际上开始引入了“T2T(treat to target)”治疗痛风的新理念[1-2],如果治疗规范,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是可以得到很好控制的。笔者采用化痰利湿、祛瘀通络中药联合非布司他片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均较好,提高了达标率。报道如下。
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台州市中医院就诊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68例,均达到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痛风分类标准[3]中可诊断为痛风的得分标准:累计得分≥8分,且B超检查提示肾结石,并排除了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其他类型的关节炎,无严重的肝、肾、心血管及胃肠道疾病。急性关节炎控制后开始降尿酸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男30例,女4例;年龄39±21岁;病程11±9年;血尿酸517.5±92.3μmol/L;血肌酐115.6±22.3μmol/L;尿素氮7.5±2.3mmol/L;痛风石13例。对照组男29例,女5例;年龄36±24岁;病程10±8年;血尿 酸 506.4± 82.2μmol/L;血 肌 酐 109.9±19.8μmol/L;尿素氮7.9±2.5mmol/L;痛风石11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2.1 对照组:给予非布司他片40mg,每日1次;秋水仙碱片0.5mg,每日1次。疗程为6个月。
2.2 治疗组:给予非布司他片40mg,每日1次;联合中药辨证施治。从祛伏邪立法,以化痰利湿、祛瘀通络为主,常用方药:地龙、泽兰、晚蚕砂、泽泻各15g,茯苓、威灵仙各20g,片姜黄、秦艽各10g,土茯苓、萆薢、薏苡仁各30g。痰热痹阻加知母、黄柏、僵蚕、胆南星各10g;寒痰凝结加姜半夏、白芥子各10g,蜈蚣2条;脾肾两虚加党参、炒白术各15g,山药20g,淫羊藿、巴戟天各10g。每日1剂,水煎分服。疗程同上。
3.1 观察指标:①观察两组患者降尿酸治疗后1、3及6个月时血尿酸降至360μmol/L以下(无痛风石)、300μmol/L以下(有痛风石)患者的占比,即达标率,以及1、3及6个月时血尿酸值和痛风关节炎急性发作的总次数。②不良事件:主要是消化道副作用及对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的影响。
3.2 两组尿酸达标率情况:两组治疗后血尿酸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6个月时治疗组较对照组低,尿酸达标率较对照组高,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点血尿酸水平及达标率比较(±s,μmol/L)
表1 两组不同时点血尿酸水平及达标率比较(±s,μmol/L)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例数34 34 1月血尿酸417.5±72.4 428.7±82.1达标率38.2%35.3%3月血尿酸377.5±61.3 387.9±72.3达标率70.6%58.8%6月血尿酸308.6±53.7*359.8±63.2达标率89.7%*74.6%
3.3 两组不同时间段痛风发作总次数:观察期6个月内,痛风发作总次数治疗组小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段痛风发作总次数比较
3.4 不良反应:治疗组有5例、对照组有4例发生肠胃不适,均不影响治疗。治疗组有4例、对照组有5例肝功能轻度异常,经护肝治疗后均好转;肾功能未进一步损害。血、尿常规两组均无明显影响。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现代医学认为,痛风就是人体血液中的尿酸升高所导致的一组综合症,最常见的表现是痛风性关节炎。因此控制血尿酸水平是痛风治疗的关键。对于1年内,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超过2次的痛风患者,必须在急性关节炎控制后,及时启动降尿酸治疗,使血尿酸持续达标[1],才能使沉积于身体不同部位的尿酸盐结晶逐渐溶解,从而在源头上消除痛风的隐患。使痛风成为目前唯一可以临床治愈的风湿病。降尿酸药物起效后,血液中的尿酸逐渐降低,但关节里的尿酸仍很多,关节表面的尿酸盐会崩解,释放到血液里,这个过程会出现炎症反应,就会引起关节疼痛,常预防性使用秋水仙碱,减少痛风的急性发作。但由于秋水仙碱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十分相近,容易发生中毒,且不良反应多[4]。临床一般只能小剂量使用,难免会降低止痛效果,痛风性关节炎的复发,会使病人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影响了降尿酸的达标率。
中医学认为,痛风为本虚标实证,与脾肾肺肝三焦相关,尤其与脾肾关系尤为密切,脾肾功能失调,水液运化失常,痰湿内生。痰湿具有流注为病的特点[5],痛风之痰湿可以流注全身经脉筋骨,凝结不移而为痰瘀伏邪。关节的痰瘀伏邪常因外邪如暴饮暴食、外伤、受凉等诱因而引动,动则生热,痰瘀化热,痰瘀热搏,脉络阻塞,不通则痛,致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热邪易祛,痰瘀伏邪难除,故痛风性关节炎常反复急性发作。患者体内正气虚弱、痰瘀伏邪、络脉痹阻共存,相互为患,形成恶性循环,变症丛生。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高尿酸血症、痛风发病有极其相似的认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辨证抓住痰湿流注、痰瘀伏邪痹阻络脉这一主要矛盾。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痰瘀热搏,“急则治其标”,务必尽快活血通络止痛、清热化痰利湿以遏其嚣张之势。缓则治其本(痰瘀伏邪),从祛伏邪立法,以化痰利湿、祛瘀通络中药辨证施治,既能降低血尿酸,又能减轻症状,防止复发。
临证常选用土茯苓、萆薢、薏苡仁、泽泻、茯苓利湿泄浊;晚蚕砂、威灵仙、秦艽祛风除湿,舒筋通络;地龙活血通络,泽兰活血利水,片姜黄祛风活血;僵蚕祛风化痰,消肿散结,胆南星清化热痰,姜半夏、白芥子温化寒痰。并根据患者脾肾两虚差异,分别加党参、炒白术、山药、淫羊藿、巴戟天以补益肝肾。现代药理证实,地龙、茯苓、泽泻、生薏苡仁、车前子等能增加尿酸排泄;地龙、泽兰、当归、桃仁等能抑制尿酸合成;萆薢、土茯苓、虎杖、晚蚕砂、黄柏等能降低血尿酸[6];片姜黄、威灵仙、秦艽等能溶解尿酸盐沉积并解除关节疼痛[7]。本次临床观察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不仅可以提高痛风患者血尿酸达标率,又能减轻症状,防止关节炎复发,而且还可以减少西药用量和副作用,使得病人治疗的依从性提高。
[1]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16,55(11):893.
[2]邓雪蓉,张卓莉.痛风的达标治疗建议和疾病缓解标准的提出[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7,21(4):284.
[3]邵苗,张学武.2015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美国风湿病学会痛风分类新标准[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5,19(12):854.
[4]施桂英.关节炎概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562.
[5]陈亚光,殷海波,王新贤,等.从痰瘀流注论治痛风[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6,38(7):651.
[6]张智伟,黄晶,门九章.中西结合治疗痛风的优势及思路探讨[J].黑龙江中医药,2015,44(2):8.
[7]何嘉莉,肖莹.从文献统计探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药治疗规律[J].浙江中医杂志,2009,44(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