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锦礼 莫燕霞 邵凤娣 郑春群 李淦清
广东省东莞市桥头医院急诊科,广东东莞 523520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因硬化阻塞等原因导致的急性、持续性的缺血缺氧,进而引起心肌组织的坏死,其治疗的关键是迅速实现血管再通,恢复心肌细胞再灌注[1],因此在患者发病的第一时间实现院前急救,并尽最大限度缩短转运时间,对提高救治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有研究表明[3],绿色通道的建立能够显著缩短转运所导致的时间延误,能够为快速实施抢救争取时间,但院前急救护理与建立绿色通道是否能顺利衔接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本研究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常规急诊护理的基础上行院前急救护理结合绿色通道方式的可行性。现报道如下。
将 我 院2016 年1 月~2018 年7 月 收 治 的64 例AMI 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 两组(n=32)。纳入标准:(1)患者心电图等检查均符合AMI 的 诊 断 标 准[4];(2)年 龄40 ~60 岁;(3)发病时间窗在6h 内;(4)所有患者知情同意,且该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AMI 外其他疾病导致的死亡病例。A 组男21 例,女11 例,平均年龄(60.3±3.1)岁,平均发病时间窗(4.24±0.27)h;B组男17 例,女15 例,平均年龄(58.1±4.2)岁,平均发病时间窗(4.36±0.71)h。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检查心电图,并行吸氧等常规急救处理,在监控患者生命体征的同时给予吗啡或哌替啶止痛,对发病时间窗在3 ~6d 内的患者给予尿激酶或链激酶行溶栓治疗以使冠脉再次通畅,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皮肤黏膜和凝血情况防止出现药物所致凝血异常,而后进行抗心律失常等治疗。
A 组行常规急诊护理,跟车护士在转运途中按照医嘱对患者进行检查和监控,实施常规对症处理,并常规询问记录患者病情后交接。
B 组在其基础上行院前急救护理结合绿色通道方式护理,由护士长组织人员预先制定院前急救护理的具体流程和实施方法。(1)确定接诊:在接到救助电话时通过患者周围人员详细了解患者发病情况,如是否有心绞痛、乏力、胸痛等急性心肌梗死先兆症状,以此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及时指导周围人群对其进行现场急救,并明确需携带的急救药品和仪器;(2)准备急救药品和仪器:检查补充急救药品的品种和数量,检查心电图机是否能够正常运行;(3)实施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及时检查患者意识和瞳孔等生命体征,给予吸氧和开通两条以上静脉通路,并检查心电图,在初步确诊患者为AMI 时,迅速使其含服硝酸甘油,并视情况给予止疼药物以改善心肌供血供氧、缓解患者胸痛等症状;(4)监控并保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在转运过程中密切关注并记录(每5 分钟记录一次)患者心率、呼吸、瞳孔变化和意识等情况,并将患者生命体征和病因等情况告知急诊接诊医生,全程注意保持静脉通路的通畅为静脉给药做准备;(5)衔接绿色通道:在转运过程中,跟车医务人员与医院急诊科和挂号处取得联系,预先了解急诊室位置情况,并明确责任医师与护士,同时告知提前开具好相关检查和处置项目单,责任护士做好采血和检查等相关准备,通过绿色通道将患者直接送达急诊科,尽量避免患者家属因往返于挂号处和急诊科之间办理手续等操作而耽误患者抢救,保证患者能在10min 内进行院内抢救。
对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心肌灌注用时、住院天数和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抢救成功率评定[5]:心电图检查为窦性心电图,心律<100 次/min,无ST 段压低为显效;心电图显示未见窦性心律,阵发性房颤发生频率明显降低,ST 段回升超过0.05mV 为有效;心电图未见改变,阵发性房颤发生频率未减少甚至增多,早剥频繁或死亡为无效。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6]:以中华医学会关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诊断标准为依据,记录患者心功能不全、心绞痛和心力衰竭的发生情况。
采用SPSS21.0 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实施t 检验,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B 组抢救成功率(90.63%)高于A 组(5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比较[n(%)]
B 组心肌灌注用时和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A组(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肌灌注用时和住院天数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心肌灌注用时和住院天数比较
images/BZ_139_1247_2671_2212_2730.pngA组 32 100.75±10.44 14.36±3.41 B组 32 56.08±5.47 11.80±4.23 t 21.440 2.665 P 0.000 0.001
B 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6.25%)明显低于A组(2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起病急、危险性高、预后差等特点,其治疗的关键是尽可能地争取时间实现冠脉的早期再灌注[7]。院前急救作为一种系统性强、专业要求高的综合救治措施,能够在发病第一时间对患者实施抢救,完成初步的紧急救治,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积极意义[8]。绿色通道的建立能够有效辅助院前急救,明显缩短发病至实施抢救的时间间隔,减少急救反应时间[9]。
研究结果显示,B 组抢救成功率为90.63%高于A 组56.25%,说明院前急救护理结合绿色通道方式能够显著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分析原因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发病初期由于缺乏专业抢救知识和抢救设备,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因此患者死亡率较高,预后较差[10]。而实施院前急救护理能够实现在发病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救治,且能在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将患者安全送至医院,并在药物和医疗设备的配合下实施高效的院内抢救[11]。传统的急救模式重点在于院内救治,往往容易忽略因登记、挂号、缴费等手续导致的抢救时间延误,而在院前急救与绿色通道衔接过程中,跟车医护人员能够预先与急诊科和挂号处取得联系,提前办理相关手续,明显节省了入院后处理手续等所耽误的抢救时间[12],从而使抢救成功率得到显著提高。该结果与廖茜的研究结果一致[13]。
同时研究显示,B 组心肌灌注用时和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A 组,其原因也在于院前急救护理结合绿色通道方式能够第一时间实现对患者的紧急救治,并显著缩短转运和办理入院手续等时间,从而尽早实现冠脉再灌注,减少心肌灌注用时。患者在尽早完成心肌再灌注后能够显著降低因心肌长时间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心肌大面积坏死和由此引发的严重后遗症,对患者预后具有积极作用[14],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住院天数也随之减少。黄春华的研究也指出[15],实现院前急救与绿色通道的高效衔接,能够显著缩短院内抢救距发病的时间窗,抑制心肌组织坏死的进展,实现心肌细胞快速再灌注,因此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也显著降低。
综上所述,在常规急诊护理的基础上行院前急救护理结合绿色通道方式能够显著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缩短心肌灌注用时和住院天数,患者恢复较快,且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