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的疯狂『玉米运动』

2019-09-16 02:28
文史博览 2019年7期
关键词:赫鲁晓夫斯大林畜牧业

1924年,列宁去世,斯大林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上台之初,苏联面临着一系列的威胁:波兰在英、法的怂恿下不断挑衅,日本对苏联的远东地区虎视眈眈。因此,斯大林提出了全面发展重工业的方案,意在迅速提高苏联的国防实力,而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和轻工业则被放在了一边。于是,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水平出现严重滞后,农业问题更是成为苏联在二战后初期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1949年,当时主政苏联属地乌克兰地区的赫鲁晓夫,根据传统玉米种植经验,采用“方形穴播法”,让当地农民一次性扩种了200万公顷玉米,结果大获丰收。斯大林十分高兴,直接把赫鲁晓夫调回了莫斯科工作。赫鲁晓夫去后,开始在莫斯科附近的农庄推广玉米种植,也获得了丰收,这让斯大林对这个憨厚的部下另眼相看。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经过一系列的权力争斗成了克里姆林宫的主人。此时,苏联人民日子过得很艰难,平时很少有肉吃。赫鲁晓夫认为,美国人有肉吃,是因为他们畜牧业发达,他们畜牧业之所以发达,是因为有庞大的玉米带给畜牧业提供饲料。因此,苏联也需要大面积种植玉米。1953年年底,被早年种植玉米的成功经验鼓舞的赫鲁晓夫,命令在全国推广玉米种植,号称要让苏联农业水平在1960年赶上美国。

赫鲁晓夫十分迷信所谓的“美国式道路”,他曾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发表演讲,大力鼓吹美国用扩大玉米种植来增加畜牧业发展的经验。为此,他还带领考察团访美,学习美国的玉米种植和畜牧业发展经验。在访问期间,他特地参观了以种植玉米而驰名于世的加斯特农场,目睹了北美洲辽阔大平原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这更加坚定了他在苏联大力推广玉米种植的想法。

就这样,苏联展开了大规模的“玉米运动”,各地官员在中央的催促下,命令农户一律种植玉米。但是农民可不傻,自己的耕地上能长出什么庄稼自己最清楚。刚开始,种植面积根本无法达到赫鲁晓夫要求的指标。赫鲁晓夫急了,给各地官员下达了严令,于是各地官员派出各种执法队逼迫农民改种玉米。1955年,苏联的玉米种植面积达到了1800万公顷。但赫鲁晓夫仍不满意,他提出要在1960年使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公顷。

然而,赫鲁晓夫忽略了玉米生长的自然环境。苏联地域辽阔,气候差异较大,大部分地区的地理条件不支持打造美国那样的玉米带,适合在乌克兰种植的玉米也难以在西伯利亚的冰原生长。因为光照不足,玉米不能接穗,不少地区农民播种的玉米一无所获。一些地方官员为完成不可能达到的硬性任务,不惜作假,掀起一股浮夸风。更严重的是,盲目扩大玉米种植挤掉了原来的冬小麦种植地,致使苏联出现严重粮食危机。1963年,苏联不得不向老对手美国进口粮食。

“玉米运动”就此冷却下来。“玉米热”不仅成了赫鲁晓夫这个“玉米大师”的笑柄,而且坑惨了苏联百姓:肉没吃着,还要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

猜你喜欢
赫鲁晓夫斯大林畜牧业
第二十届(2022)中国畜牧业博览会
2021中国(重庆)畜牧业博览会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健康传播在畜牧业领域的实践分析
“你以为斯大林只剩这一条裤子了?”
斯大林看电影
赫鲁晓夫访英“恶作剧”
赫鲁晓夫访英“恶作剧”
委内瑞拉总统自称长得像斯大林
“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