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潇潇
摘 要:实训教学是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国际金融实训教学的主要功能为帮助学生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的特征和操作流程,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支持下的国际金融实训教学,能够将实训教学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本文主要对工作过程导向支持下的国际金融实训教学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 国际金融课程 实训教学
国际金融是一门研究国际间货币和借贷资本运动过来的课程,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使用性。实训教学是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過实训课程,能够让学生在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的一般知识和国际金融工具的操作方法的同时,让学生今后在日益开发的金融市场中扬长避短、应付自如。就这一方面来讲,加强对工作过程导向支持下的国际金融实践教学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工作过程导向支持下的国际金融实训教学环节设计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支持下的国际金融实训教学必须要满足以下设计要求:
第一,教学内容必须要与工作需要相符。在实训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必须要建立在对国际金融业务调研的基础上,课程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必须要符合工作任务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同时实训环境上也应最大化地贴近于真实的工作
场景。
第二,以工作任务为最终目的。工作过程导向下的国际金融实训课程设计必须要以工作任务为最终目标。掌握知识和技能只是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手段和渠道。
第三,以工作过程为主要依据。在实训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排序必须要以工作过程为各个环节的主要依据,这样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才能够更好地体验工作过程的前后逻辑关系,并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工作过程导向支持下国际金融实训教学环节设计思路
(一)确定实训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国际金融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其中实训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四分之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国际金融实训教学环节的设计应按照企业对外经济交往中各环节涉及的金融业务,将实训教学内容划分成多个“行动领域”,比如根据出口企业的工作环节,高校就可以将实训教学内容划分为贸易磋商、外汇资产管理、组织生产以及出运结算等行动领域。将实训教学的目标设置为规避外汇风险,对外汇资产保值增值,实现经营利润。同时根据实训教学的任务目标,高校可以设计4个学习情境和8个工作项目,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训教学平台开展实践操作。
(二)创新实训教学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下的国际金融实训教学,高校应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使用各种金融软件开展实践教学,如智胜金融投资实战平台等。同时高校还需要将教学内容中的各个环节与仿真专项实训相结合,并通过项目驱动、研究性学习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另外,高校还应逐步引入行业导师授课,充分发挥行业导师的职业优势,实现与校内教师的互补,将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以及专业素养全部传授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比如,高校可以聘请银行的人员担任行业导师,就银行外汇敞口头寸的组成、外汇交易的程序、外汇头寸调整交易方式等行业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
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是确保国际金融实训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下的国际金融实训教学,高校必须要对传统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以此来实现对工作过程导向下的国际金融实训教学质量的控制。高校应将国际金融实训环节进行单独考核评价,并将其作为国际金融课程考核总分的一部分。实训教学环节的考核主要包括技能实训考核和过程考核两个部分,其中技能实训考核占总成绩的60%,主要根据学生对实训软件实务操作的完成度、配合度以及准确度进行评价。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40%,主要根据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项能力进行评价。通过这两方面的评价,能够实现对学生实训过程全面、客观的评价,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工作过程导向支持下的国际金融实训教学,能够让学生获取更多的实训经验,切实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让学生今后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高校国贸专业应加强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国际金融实训课程的研究,以此来优化国际金融实训教学环节,为学生的实训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培养更多优秀的国际贸易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洪玮.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国际金融》实训教学环节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36):157—158.
[2]王丽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模式与评价的研究——以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6,
15(05):75—80.
[3]任春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国际结算》课程改革[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