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例心脏骤停患者院内心肺复苏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9-09-14 02:53龙淑珍薛丽平
微创医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动脉血存活率成功率

龙淑珍 俞 宁 薛丽平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南宁市 530021)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关键措施。能否尽早实施CPR,CPR的操作流程是否正确及规范,对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及存活率有决定性影响。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144例心脏骤停患者的院内CPR情况,探讨影响CPR效果的因素,以期提高心脏骤停患者院内CPR的成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广西某三甲医院急诊科实施院内CPR的144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0例(占62.5%),女54例(占37.5%),年龄14~94(65.9±17.7)岁。根据CPR结果将144例心脏骤停患者分为有效组(84例)及无效组(60例)。纳入标准:符合心脏骤停诊断标准;在急诊科内实施CPR;CPR过程完整;病案资料完整。排除标准:无法判断心脏骤停时间;病案资料不完整;家属中途放弃抢救。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 通过查阅病案收集患者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心脏骤停原因、心脏骤停时长、CPR总时长、首次电除颤实施时间、电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阿托品用量、碳酸氢钠用量、动脉血pH值。

1.2.2 CPR的实施 (1)心脏骤停的诊断: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或心音消失、叹息样呼吸或呼吸停止、瞳孔散大、面色苍白或发绀。(2)院内CPR:依据《2015美国心脏协会CPR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实施院内CPR。确诊为心脏骤停后立即实施人工胸外心脏按压,等待心脏按压器准备就绪后转为心脏按压器持续自动按压。开放气道后先给予口鼻面罩加简易呼吸球囊辅助通气,动脉血氧分压升高后行气管插管并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通过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尽早使用双向波除颤仪实施电除颤术,每次除颤电击能量为200 J。尽快建立静脉通道,按标准剂量使用肾上腺素、阿托品(每隔3~5 min重复一次),血气分析结果显示动脉血pH值<7.2者给予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CPR成功者转入重症监护室继续给予延续生命支持。

1.3 复苏效果判断标准 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的指征:(1)可触及大动脉搏动;(2)心电图显示有效心律;(3)收缩压>60 mmHg;(4)上述3个指征持续时间>10 min。CPR有效:包括自主循环、呼吸、意识恢复且存活出院患者及ROSC后死亡的患者;CPR无效:自主循环及自主呼吸始终无恢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n)或百分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比较 两组男性患者比例、基础疾病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患者的年龄为(63.35±18.04)岁,低于无效组的(69.57±16.60)岁,其中60岁及以上患者比例(61.90%)低于无效组(81.67%),心源性心脏骤停比例(26.19%)高于无效组(1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CPR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动脉血pH值、碳酸氢钠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心脏骤停时长、CPR总时长、首次电除颤实施时间、电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阿托品用量均低于/少于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n(%)]

表2 两组患者CPR情况比较 (x±s)

2.3 影响CPR效果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CPR是否有效为应变量,将表1、表2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心脏骤停时长、首次电除颤实施时间的偏回归系数均为负值,说明年龄偏低、心脏骤停时间越短、首次电除颤实施越早的患者,CPR的效果越良好(P<0.05)。见表3。

表3 CPR效果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n=144)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有效组≥60岁患者比例、心脏骤停时长、CPR总时长、首次电除颤实施时间、电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阿托品用量均低于/少于无效组,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比例高于无效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心脏骤停时长及首次电除颤实施时间对CPR效果有影响。国内其他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性别、基础疾病、气管插管时间、静脉通路建立时间、高热、高乳酸血症、高血糖、低血压、高钠血症等均为影响CPR成功率的危险因素[1-3]。年龄是否为影响CPR效果的因素,国内研究结论不一致[4-6]。我们认为,相对于中青年患者而言,老年患者可能由于各脏器功能及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差,罹患的基础疾病种类可能会更多或更严重,从而影响CPR的有效率及成功率。

随着CPR技术普及率及CPR技术水平的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较以往有所提高。国内研究显示心脏骤停患者的CPR成功率为23%~64%,存活率为2%~20%[7-14]。本研究144例心脏骤停患者中有84例恢复自主循环,自主循环恢复率为58.33%。有12例心脏骤停患者CPR成功并存活出院,存活率为8.33%。

本研究中自主循环恢复率处于较高水平,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心脏骤停时间较短,较早实施CPR。本研究中的144例患者的心脏骤停时长为1~8(5.19±1.35)min,发生心脏骤停后均较早开始实施CPR。心脏骤停后的4~6 min,是抢救的黄金时间。心脏骤停超过6 min,脑细胞即发生不可逆性损害;超过10 min,脑细胞开始死亡,患者存活率极低。CPR实施越早,患者复苏成功的可能性越大[15-16]。(2)使用心脏按压器替代人工胸外心脏按压。144例患者经过短暂的人工胸外心脏按压后,尽快使用心脏按压器实施持续胸外心脏按压。心脏按压器可保证按压部位、频率、深度的正确性及稳定性,与人工胸外心脏按压相比,避免了由于操作者动作不规范或疲劳导致按压效果不稳定、人员替换不及时导致按压中断等缺点,使心脏按压持续、稳定、高质量,可显著提升患者心输出量及改善血流动力学,同时还可降低肋骨骨折、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效果优于人工胸外心脏按压[17-22]。(3)尽早使用机械辅助通气。心脏骤停患者先用面罩加简易呼吸球囊辅助通气,待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提高到90 mmHg后,所有患者均进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面罩球囊建立通气的速度较气管插管快,可快速提高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则有助于维持稳定的通气量及动脉血氧分压。(4)首次电除颤的实施时间较早。有效组患者实施首次电除颤的时间为(6.34±1.17)min,无效组为(9.75±3.58)min,有效组实施首次电除颤的时间明显早于无效组(P<0.05)。越早实施电除颤,患者恢复有效心律的成功率越高。电除颤时间每延迟1 min,除颤成功率可下降7%~10%[23]。

心脏骤停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后,如何提高存活率及生存质量,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开展前瞻性或回顾性临床研究,分析影响CPR结果的各类因素,为心脏骤停患者的院外及院内CPR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对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及ROSC患者的存活率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动脉血存活率成功率
成功率100%,一颗玻璃珠入水,瓶子终于坐不住了!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勘误声明
园林绿化施工中如何提高植树存活率
Trendelenburg体位不同通气模式对直肠癌患者上下肢动脉血PaO2及乳酸的影响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日本癌症10年平均存活率为57.2%,胰腺癌最低仅5.3%
损耗率高达30%,保命就是保收益!这条70万吨的鱼要如何破存活率困局?
为什么要抽动脉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