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品佳
迫于应试教育和升学的压力,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是过度注重语法知识的讲授和阅读文本的大量输入而忽视真实语境中语言的合理使用,注重语言知识的机械性演练和填鸭式的传递而忽视文化知识的导向作用。书本上的知识仍旧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并不能灵活运用到实际的真实生活语境中,更别提能够理解文本中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学生除了做题,几乎忽略了阅读文本的背景知识,忽略文章的框架,更别提从中体会出语言的魅力和美感。更为讽刺的是,在每天大量的阅读文本输入下学生还是写出“chinglish(中式思维英语)”的文章,让人啼笑皆非。与此同时,近年的江苏英语高考卷也给传统的英语教学上了沉重的一课。整张卷子里面富含的文化信息,顺应时代节奏的批判性思维模式和任务型阅读中体现的超高概括能力使很多考生措手不及。
因此在传统的单词积累、讲授语法和课后做习题的英语操作模式中,有必要引入一种有趣且有效的教学手段——英语原版电影的加持。英语原版电影并非新兴的媒体手段,但是正确地运用会使它的最大效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发挥出来。它首先能够在视觉上为学生提供灵动的直观体验,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增加了维度、广度和深度,不失为一种灵活的教学手段。短期来说能够发挥出较好的应试效果,增强学生的听、说、写的技能,长期来说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英语的学科素养。
此外,这也和2017版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不谋而合。新课程标准2017版要求“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丰富英语课程学习资源”。现代信息化环境下的英语学习,光是书本必然不足,所以课上学习为主,课下的英语电影相辅佐,以期达到“科学地组织和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丰富课程资源,拓展学习渠道”的目的。
1. 语言维度:“磨”耳朵
书本上、听力书上的对话材料都是比较死板的模式,一味地听这种材料无疑是对“耳朵”的摧残,长远来说无法做到真实语境中的理解,2017年高考听力很多的题目要理解说话者的言外之意,比如“—Maybe if you get steak, we could share. —That sounds like a good idea.”可推断出那位女士将点牛排。听力中的题目很多也体现了英语的交际原则,很多用词都是英美剧中的常见口语形式。比如听到“Boy, I was posted there.”等表达的时候,不再认为Boy就是“男生”的意思,而是口语中的感叹“天哪”。另外2017年江苏英语高考单选题中的最后一个情景题四个选项分别是:you there,you bet,you got me,you know better。再比如2018年江苏英语高考单选题中的第35题单选题四个选项:be over the moon,laugh his head off,be all ears,fly off the handle。虽然是模块中要求掌握的习语,但这些表达在英美剧和电影中也比比皆是,是日常口语的常用对答方式。
但恰恰是常规的口语词汇成为了学生理解方面的绊脚石,主要是因为高中英语学习的主体高中生缺乏自然地道的英语语言环境,而最简便、性价比最高和最地道的仿真语言环境就是英美原版电影,这是高中生能够习得地道口语的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观赏影片中的生活场景,在非真实语言环境中接触最真实、地道、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一则浅层次地习得灵动的字词搭配、句法搭配,辅之以鲜活的感情色彩,为真正掌握具有“骨血”的交际英语作铺垫。二则在原版电影中多方位增加接触并深层次浸润在英语中的机会。当前的认知语言心理学认为,大量的英语浸润和听说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也是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英语电影,为学生提供了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场合得体使用英语的感性素材。电影人物的独白、交谈、争吵、辩论无不可以作为语言的输入语料,经观察通过视听结合的输入模仿练习,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许多内涵丰富、鲜活有力的英语表达。
再则在前面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磨”耳朵,掌握地道正确的发音,使自己的英文越来越有“洋”味,越来越有感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材的死板、缺乏灵气,久而久之,在耳濡目染之下学生就会以英文的思维去思考英文,慢慢地在理想化状态下培养出语感。
而这也就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第一个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以及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意识和语感”。因此,在原版電影这一模拟社会情境中体验语言、感受语言,从看、听、说开始模仿,理解并最终尝试去表达,培养出语言意识和语感。
2. 语用维度:增美感
卷子上的文章枯燥无趣,尤其是毫无生趣的科普文,读来晦涩难懂,题目更为刁钻,学生如果一味沉浸在这些中,毫无疑问会慢慢消磨掉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更是只会使用简单的毫无美感、不灵动的英语,所以英语原声电影在教学中的引用有利于为学生创造近乎真实的语境和提供灵动有声的文本运用条件。
置身于这种语言环境中,相对于枯燥的纸上文字,学生能在同等的时间内形成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为掌握全面的语言知识和进一步激发灵活使用语言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希望通过电影有声文本的嵌入,加强学生情感上对于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共鸣,加深对于语言的表层和言外之意衔接之间的体会。
“磨”耳朵能够锻炼听和说的技能,那么在广泛、生动、逼真的语言环境下观赏英文原版电影,也为写作的输出提供了灵动的素材。以2017年高考作文题为例,要求的是分析有关我国电影票房收入(box-office income)的柱状图及相关文字,用英语写一篇150词左右的文章。其中内容包括“我国电影票房收入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简要谈谈你的看法;谈谈你对我国电影票房收入走向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毫无疑问,这个话题跟学生的日常没有很多相关性,因此可能会在分析的时候偏题甚至是无话可写,不知如何分析。但是电影文本很好地为我们弥补了这一短缺,它的素材涵盖面广、丰富有趣、形式多样,所以即使是我们平时教材或者习题中没有涉猎的领域和话题,在电影中也能领略一二,这样至少在写作的时候不会措手不及,反之能够用电影文本中积累到的生动素材词句为自己的作文增色不少。
比如经典的美国电影《Forrest Gump》(《阿甘正传》)中几乎每句都能作为作文的素材句,合理利用为自己的作文润色。
I dont think that when people grow up, they will become more broad-minded and can accept everything. Conversely, I think its a selecting process, knowing what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whats the least. And then be a simple man.
上面经典句中有宾语从句、状语从句的使用,有非谓语的点缀,也有转折衔接词的灵活运用,所有这些都是从语用角度为作文增色的法宝。当然要把电影中的字词甚至是句子活用到自己的作文中,需要学生耐心积累,批判性地筛选。
这一批判性不仅体现在能够把握电影文本中作为作文素材的字词句,也体现在对于原版电影的筛选,我们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这一批判性思维也就是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三的思维品质。新课程标准提出“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在对英语原版电影的赏析过程中,“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电影中呈现出的世界,并对此“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这一维度是为英语的写作技能服务,同时培养一定的思维品质。
3. 文化维度:增视野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直观感受不同的语言背后蕴藏的文化元素。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二语习得能力包括在具体文化背景中进行正确交际的能力。因此,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引导学生在欣赏英语原版电影的语言元素的同时,感知文化的魅力也显得尤为重要。
不同类型的影片可以传达不同的文化内涵,比如电影想要宣传的伦理道德、历史观点、神话元素、宗教信仰等。通过观赏,学生可以了解到英语国家有别于我们母语文化中的历史、民俗、道德、宗教、文化、政治、经济等,形成一定的文化洞察力,弥补纸上谈兵的不足,避免在真实交际中产生文化方面的误解。
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于“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来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為取向。”这也就是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
4. 总结
高中生有了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认知能力,在欣赏电影的同时,可以接受原版语言的正确输入来形成自己的语言能力;可以浸润在仿真的语言环境中积累地道的语块来增强写作技能,并培养一定的思维品质;可以在感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同时来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培养文化意识。
当然,以上三个维度的“有意为之”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但是英语的学习远不是只看原版电影就足够,最终需要的是学生自己“调试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的能力”,这也就是新课程学科核心素养知识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引入原版电影穿插在日常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是一种十分有趣且有效的教学方法,确实能从听、说、写等方面达到基本技能的训练,也能够帮助学生发展出一定的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