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莹
摘 要:每一人成长的过程中都是希望得到关注的,而对于聋校的残疾孩子来说,更需要得到关注,得不到关注的孩子会失落不开心,甚至偏执。俯下身去倾听每一个孩子,给予他们关注、尊重以及赞美,让孩子内心得到老师和父母唯一的关注。
关键词:家长;学生;成长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的经济学家伊渥·韦奇提出“即使你已有了主见,但如果有十个朋友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难不动摇。”这就是韦奇定律,它指出人是很容易被人左右的,那么我想,作为教师和父母的我们是不是可以找到更为有效的方法来“左右”学生,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每一个人都期望得到关注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一个学生的身心特点都是不相同的,需要区别对待,而对于特教的学生,则需要我们更加用心地关注。在聋教育从教的这十四年里,我遇到了许多类型的学生,有的很文静,很少要老师操心;有的很好动,随处可见他的身影;有的很孤僻,独自呆在自己的角落。但是他们也有共同的需要,那就是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注。文静的女孩希望用乖巧为自己加分,好动的男孩主动出现在老师的视野用高频率为自己加分;孤僻的小家伙其实内心更希望有人主动走近他,他才能会心微笑。
二、得不到关注的表现
1.不开心,失落
记得中学读书时,每次考试老师总是找考失利的学生谈话,被叫去谈话也许不是光彩的事情,可是我很期待,批评也罢,鼓励也好,可以和老师近距离接触,知道老师是关注我的。被叫去谈话的同学可能是哭着回来的,可是没有被叫去的我却高兴不起来,比起无人关注,哭泣是更好的释放。
2.孤僻,偏执
聋生在家庭和社会上得到的同情和照顾相对常人可能要多一些,但是这些更多的存在于仪式中,并不是始终如一、持续不断的,他们更多渴望如常人一样与外界沟通,由此会产生偏执。聋生中孤僻、偏执的孩子相比常生会多一些。心理学里面讲“孤独感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絕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的情感。孤独是人类的属性,永远无法逃避,不管人们如何努力,孤独感却总是陪伴着我们。最好的处理孤独感的办法是感知它的存在,并愿意和它共存。”由此看得出孩子们需要的并不仅仅是说教,而是理解和陪伴,用实际行动来慢慢温暖他的心。
三、关注不等于压力
身为父母,对孩子的照顾总会自认为是无微不至的,从吃穿用度、身体健康到学习成绩。但是否把过多的关注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而变成了压力。对于家长来说,他需要怎样的关注才是首位需要考虑的。高二班的车××曾写过一篇作文,题目是“不经意间发现母爱”,文中写到:每次假期回到家,迎接的便是父母的唠叨,问我这考试怎么样,问我学习怎么样……在一次生病后,经过妈妈的细心照顾后,在那一瞬间,我恍然大悟,原来,妈妈不止顾着我的学习情况,而是把全部的爱都给予了我。这一刻,我明白了父母的用心良苦。这份爱是那样深,那样温暖……
压力过大的孩子越想学好,就越学不会,我曾遇到过一个案例:小红是个女生,她因压力过大而特别怕冷。究其原因是小红每天用牺牲睡眠来争取好成绩,结果适得其反,大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造成知识体系的混乱。陷入了不良的循环:压力大—熬夜—知识体系混乱—更大压力—体质下降—怕冷。
四、孩子,你得到了唯一的关注
家在人们心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在经历几次沙盘的培训课程后我更认同这一点,因为有一半以上的受试者会拿“房子”,因为那里是最放松的地方,可以自由表达想法,可以经历“无条件的爱和喜悦”当我第一次在休·麦凯的书中看到这句话时,被深深地感染了,作为教师首要做的就应当是这样:无条件的爱和喜悦。一旦学生对我们敞开心扉,要明确“你的问题是一个确实存在的问题”“你的处境是你自己独特的处境”接下来才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百分之四十的烦恼在耐心倾听之后就可得到解决。事实上倾听是一种疗法,积极、认真的倾听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尊重和鼓励。
此外也可将霍桑效应运用到与学生沟通上。霍桑效应告诉我们:“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换言之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只要没有想要拒绝的理由,学生会尽一切努力按老师的期望去干好每一件事。”
教师和父母要俯下身去倾听每一个孩子,给予他们关注、尊重以及赞美,但这不等于强迫改变孩子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以身作则要比横加干涉更为有效,如果干涉过度会变成镇压,就不是关注而转变为压力了,相信在我们耐心、细心的培育下,我们的孩子会敞开心扉,会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高志鹏.心理学其实很好玩[M].新世界出版社,2012.
[2]休·麦凯.欲望心理学:看人看到骨头里[M].王莹,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3.
[3]姚尧.重口味心理学:怎样证明你不是精神病[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
编辑 冯志强